APP下载

积累优势视角下的高校人才成长机制研究

2024-06-03赵志艳牛悦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8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

赵志艳 牛悦

摘要:文章结合积累优势理论,构建了前期积累因素与职业生涯早期科研表现之间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博后经历、入职前发文量、学术影响力、合著者数量、论文被引量等前期因素均能够正向显著影响引进人员入职后的科研表现,在以入职后论文数和研究项目经费两个变量分别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前期积累因素对职业生涯早期科研表现的影响均成立。研究结论为高校人才评估、引进和培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积累优势;科研绩效;人才引进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水平人才引进成为国内外高校关注的焦点。在“抢人大战”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财政压力和管理包袱等问题。高校的人才引进和稳定不仅可以推进高校繁荣发展,同时也牵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校创新人才的成长效能存在巨大的差异,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往往由比例相对较小的学者群体产出[1]。高校学科的科研绩效差异与“马太效应”相关,学者早期职业生涯的生产力和认可度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先前的科研经验、科研实力、合作网络对职业生涯早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积累优势和资源理论为基础,探讨前期科研经验、科研实力、合作网络等因素对高校新进人才成长绩效的影响,不仅深入揭示了高校新进人才成长绩效的形成原理,还为高校管理者引育高水平科研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平台提供政策参考。

1教育阶段科研积累与职业生涯早期科研效能

默顿在论述普遍主义规范时首次提出了“显著的优势积累”的概念[3]:“积累优势应用于科学领域中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科学研究的各种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成果的象征性的和物质性的奖励倾向于为某些科学家个人或科研组织所积累。”通俗地讲,在科研领域表现优秀的科学家,更容易掌握和获得促使其研究的资源,进一步推动科研绩效提升。

科研人员教育阶段的科研积累分为内在能力积累和外部资源积累两个方面。内在能力主要指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表现,表现在发文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根据积累优势理论,先前的科研能力不仅为职业生涯早期科研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科研能力强的人员不仅可以利用先前的积累在职业生涯早期表现突出,更有可能在入职考核中为自身争取到重要的科研资源,间接促进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绩效[4]。

科研人员教育阶段积累的外部资源主要可以从导师和科研团队同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博士培养的研究表明,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5]。导师在博士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在提供研究领域及职业发展的建议、对特定任务或项目的辅导、资金和项目支持、情感鼓励等多个方面[6]。高质量的科研团队为博士生个人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通过团队内的交流,学生可以得到与较高职称研究人员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7]。此外,高水平研究成员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顾问和合作者补充导师,也可以通过他们建立的专业网络,促进博士生与其他群体和环境的联系,例如增加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的机会。

2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2.1研究样本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西北工业大学的人事改革也开始于2016年,因此选取2016年及以后入职的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岗人员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研究对象为理工类院校,而人文社会类学科科研人员主要以发表中文期刊论文为主,因此选取了工程科技和管理学引进人员为研究目标。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校人事处、Scopus数据库、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此外,本文关注的是前期科研积累对职业生涯早期成长效能的影响,考虑到成果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最终选取了2016—2019年引进的相关学科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岗人员为最终的研究对象。最终选定研究对象396人,基本情况如下:毕业于本校的有68人,境内其他高校的215人,境外高校113人;专任教师340人,专职科研岗56人。

2.2变量测量

本部分研究包含控制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3类变量类型。控制变量主要为性别、毕业院校类型、岗位类型;自变量为前期科研表现,包含入职前第一作者论文数量、合著作者人数、学术影响力指数、论文被引次数、是否有博后经历;因变量包含入职后第一作者论文数量和基金资助金额两个,入职后论文数用于主要结果分析,基金资助经费用于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检验。入职前和入职后论文的划分以入职年限和所属机构进行,入职年份之后且归属机构为西北工业大学的,本文将其认定为入职后的论文,否则认定为入职前的成果。研究对象基础数据来源于人事处,科研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研究对象部分数据缺失,无法收集到全部变量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将此部分数据剔除,最终获得完整研究数据395份。 3研究結果分析

3.1主结果分析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检验。以入职后第一作者论文数为因变量,以入职前第一作者论文数量、合著作者人数、学术影响力指数、论文被引次数、是否有博后经历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为仅有控制变量的分析结果,模型2既包含控制变量,也包含自变量。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类型和岗位类型对引进人员入职后论文发表无显著影响,换言之,境内和境外高校以及专职科研和专任教师岗入职后,在论文发表方面无显著不同。模型2的结果显示,博后经历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为5.589,显著性水平为0.01,说明博后经历能够直接影响引进人员入职后的科研表现。入职前论文数量对入职后论文数的影响系数为0.166,显著性水平为0.05,说明入职前的论文数能够正向显著影响入职以后的论文发表。学术影响力对入职后论文数的影响系数为0.124,显著性水平为0.05,说明学术影响力是入职后科研表现的影响因素之一。合著者数量对入职后论文数的影响系数为0.022,显著性水平为0.05,说明引进人员前期合作者的数量对其入职后的科研表现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文章被引次数对入职后论文数的影响系数为0.002,显著性水平为0.05,说明文章在同行的影响力对引进人员职业生涯早期科研绩效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3.2稳定性检验

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选取同样能代表引进人员科研绩效的基金资助经费作为因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项目经费数据来源于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与主分析结果基本上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控制变量中学校类型对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的影响系数为6.256,显著性水平为0.05,说明境外高校引进人才在项目申请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学术影响力对研究项目资助经费的影响系数为0.33,显著性水平仅为0.1,显著性变弱,这一结果反映出学术影响力对研究项目资助经费的影响相比入职后论文数要弱一点。其他结果均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确认了研究结果的稳定性。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本文以积累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前期因素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早期科研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后经历、入职前发文量、学术影响力、合著者数量、论文被引量等前期科研积累因素均能够显著影响引进人员入职后的科研表现,在以入职后论文数和研究项目经费两个变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前期积累因素对职业生涯早期科研表现的影响均成立,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得到验证,为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4.2管理启示

(1)吸纳优秀人才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人才招聘整个过程中,均要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估、挖掘和培养:在招聘前,充分挖掘学科相关优秀人才的发展脉络,建立优秀人才库,重点人才采取个性化专门的招聘策略;在招聘过程中,应从多维度综合评估备选人才的发展潜力;在招聘结束后,应综合评估引进人才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发展。

(2)全球范围内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加强海外人才引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提高站位,具有全球视野,加大从国外优质高校引进人才的力度,拓宽人才引进的范围。

(3)将科研人员前期积累纳入人才选用标准。博后经历、学术影响力和合作者数量是成长潜力的指征,因此选用科研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元素。学术影响力、论文被引用量、合著者数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科研实力和合作网络,因此应将其纳入选用人才的标准。

参考文献

[1]BROSTRM A. Academic breeding grounds: home department conditions and early career performance of academic researchers[J]. Research Policy, 2019(7):1647-1665.

[2]乔锦忠,陈秀凤,张美琦.高等教育经历,早期工作经历,首篇论文对高层次人才“蛰伏期”的影响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2):44-53.

[3]MERTON R K. The Matthew eect in science[J]. Science,1968(159):56-63.

[4]白新文,黄真浩.高层次青年人才成长效能的影响因素:以百人计划为例[J].科研管理,2015(12):138-145.

[5]PEARSON M, BREW A. Research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development[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2):135-150.

[6]PAGLIS L L, GREEN S G, BAUER T N. Does adviser mentoring add valu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ntoring and doctoral student outcom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4):451-476.

[7]SHIBAYAMA S, KOBAYASHI Y. Impact of Ph.D. train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a Japanese national doctoral survey[J].Scientometrics, 2017(1):387-415.

(编辑编辑李春燕)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growth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mulating advantages

Zhao  Zhiyan, Niu  Yue

(Librar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theory of accumulated advantage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between early accumulation factors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factors such as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pre-employment publication volume, academic influence, number of co-authors, and number of citations of papers can all hav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introduced personnel after joining the company. In regression models with the number of papers and research project funding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impact of pre-accumulation factors on early career research performance is vali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ccumulated advantage; research performance; talent introduction

基金項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3N006。2023年度陕西省图书馆学会A类课题;项目编号:231020。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编号:GJJJM202307。

作者简介:赵志艳(1986—),女,馆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图书与情报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
宁夏葡萄酒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浅析
医院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与分析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高校人才引进探索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发展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创新驱动背景下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研究
浅谈人文关怀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推进协同创新战略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