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背景下的文本细读路径
2024-06-03王巍
王巍
摘 要 要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教学,需要善于联系,异中见同;善于比较,同中寻异;善于发现,能够在普通中发现特殊,要将见到的同、寻到的异、发现的特殊作为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 文本细读 联系 比较 发现
大单元教学以“大任务”“大情境”为驱动,淡化单篇文本作为独立教学单位的意义,追求“整合”,重新整合学习内容、资源,将教材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单位,甚至超越了教材单元的边界。此外,大单元教学还整合了学习方法。新课标设立的学习任务群具有大单元教学的明显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应该“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可见,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在于大,在于整合。但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忽略了文本细读教学。文本细读教学与大单元教学并不冲突。在大单元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细读教学,用文本细读的“小”去弥补大单元教学的“大”,让大单元教学产生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善于联系,异中见同
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不同于单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单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立足于单篇的封闭空间,或者是对文体的特征把握,或者是对言语形式的揣摩,或者是对人物形象、心理的挖掘,或者是对作品艺术构思的探究。单篇教学的文本细读中,不管细读的对象具体是什么,但细读一定是在单篇文本整体性的限定下完成的,而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却不受单篇文本整体性的限制,教学的重心应该是细读文本的方法,而非对单篇文本的深入解读。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单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更多地指向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欣赏,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更多地指向对学生进行细读方法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升。大单元教学对应的是多文本,教学内容大而广泛,这就需要在这些内容中选取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具体内容。一个有效的操作办法是,在多文本的不同之中寻找到相同的点,将其作为文本细读教学的立足点。这个相同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表达技巧上的,还可以是语言特色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联系,在异中见出同。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里的窦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所受的冤屈无处申诉,就只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指斥天地。《雷雨》中的鲁侍萍面对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的质问,回答道“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虽然两个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并不相同,但是仔细揣摩语言内容就会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表达的都是人在遭受不公、被冤屈之后,无处诉说,无法让自己的冤屈得以昭雪的极端悲愤、无奈、痛苦。基于此,教学中可以将其连接在一起作为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内容,创设任务,细读文本。可以设计探究任务:窦娥埋怨天地,鲁侍萍面对周朴园的质问说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自己来的,仔细揣摩窦娥和鲁侍萍的语言,分析二者在不同形式的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窦娥所说的是“天地”,鲁侍萍所说的是“命!不公平的命”,这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能不能互换?
二、善于比较,同中寻异
大单元教学以教材单元为教学内容,而教材单元在选文时,不管是从文章的体裁上,还是文章的主题上,都有相近相通的地方,故而在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中能够看到诸多的“同”,这些“同”便于教师进行大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但是教师还要从这些相同中寻找差异,将其作为文本细读教学的立足点,通过文本细读更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选入了两篇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作为相同体裁的作品,很容易整合出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次要人物、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物象等,这样的整合的确更具有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文体的特征。但学生对单篇文本内涵的理解总不尽如人意。这时教师应该在同一主题下展开单篇文本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寻找差异,在寻找出的差异中深入理解、赏析文本独有的艺术特征。以环境描写为例,《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文字,但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观察角度、小说中的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描写所达到的作用等各不相同,教学中将这些段落摘选出来细读,深入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单元的选文,以前学过的文章、教材之外的文章都能够成为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例如学习统编高中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时,发现该文在立论时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典型的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高中必修上册学过的篇目《拿来主义》,因为它采用的也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一致,但差异在哪里,这就值得细读探究。人们常说文章要常读常新,说的是同一篇文章在通过多次阅读之后,读者能够产生新的理解。其实在以新文章作为参照的前提下阅读以前学过的旧文章,在比较中见同寻异,收获可能会更大。
三、善于发现,普通中发现特殊
新课标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为追求,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对一个学科问题的敏感度。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人对不同学科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但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本学科问题的敏感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本学科中的问题,要能将发现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那些从寻常与普通中发现的特殊性,既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优质教学内容,也能够成为在大单元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的具体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三篇戏剧节选由于时代、国别的差异,在语言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窦娥冤》作为古典戏劇以唱为主,《雷雨》作为现代戏剧以说为主,《哈姆雷特》作为西方戏剧以大段内心独白为主。单独阅读《雷雨》,可能会发现,该剧的语言除了具有现代戏剧的一般特征之外,特殊之处在于破折号的大量使用。标点符号本来就具有表情达意的辅助功能,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发挥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所以历来为创作者重视。但是像《雷雨》这样大量使用同一种标点的情况还是并不多见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三篇戏剧文本的语言特征时找出《雷雨》中的破折号,将其确定为文本细读的具体内容,深入探讨《雷雨》中破折号的灵活使用在表达上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大单元教学的文本细读并不排斥分析单篇文本内容,所以将《雷雨》中破折号的灵活使用作为文本细读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超出大单元教学的范围。
在大单元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路径是多元的,能够成为大单元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是多样的,但应该明确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文本细读而抹杀了大单元教学的整合性特征。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