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5-29刘丽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思政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创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目标定位、内容整合、课程教学和考核反馈等维度入手,提升建设成效。

关键词:思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落实思创融合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创融合与课程思政

思创融合是将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方式,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课程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上应具有新的内涵。

从思创融合和课程思政的概念来看,二者具有相同的时代内涵和育人价值。思创融合是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的具体体现。基于思创融合的理念,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二、课程目标定位

所有学习者都要通过自己的现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基础,施以恰当的引导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因此,要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立足学生学情进行目标设计和课程定位。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学情分析

从认知基础看,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狭义层面,对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急需教师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自信心。从情感基础看,多数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的目标设定为获取经济利益和个人荣誉,急需教师引导他们关注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强化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行动基础看,多数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经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缺乏敏锐性,急需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

立足学情特点,结合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目标既有学科特点,又有思政特点。

学科目标应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从知识角度看,该课程以讲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广义上认识创新创业的内涵及意义,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从能力角度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帮助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从素质角度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政目标应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层面。在认知上,引导学生从广义上认识创新创业的时代意义,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将时代背景、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机会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家国情怀;在行动上,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用创业行动创造价值,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将学校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相结合,能够实现德育引导、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统一,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围绕社会需求,聚焦时代主题,突出立德修能

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内容模块,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围绕课程思政,聚焦内容衔接,强化思政引领

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特点、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从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中发现机会、整合资源、组建团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

(三)围绕学生成长,聚焦行动指导,实现双创育人

在创新思维培养、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计划书撰写模块,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调整,帮助学生培养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方法,提升行动效率,从而促进双创育人目标实现。

四、课程教学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瞄准德技双修的目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一三四”的原则。

(一)坚持一个中心

坚持德育引领为中心,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持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

(二)坚持三个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与认知调整相结合,在答疑解惑中澄清认知;坚持德育导向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让思政引领能力得以提升;坚持思维导向与行动反馈相结合,用思维调整引导行动变化。这三个理念的坚持,既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坚守。

(三)坚持四个行动策略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学习活动中,好的问题要胜过好的答案;发现好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每个内容模块的展开都要以问题导入。比如,以正在发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例,启发学生挖掘创新创业活动背后的问题,激发学生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澄清认知问题。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存在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态度,都是因为认知不清。比如,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狭隘,认为创新就是技术发明,创业就是开店、办企业。事实上,今天我们所指的创新创业更多是广义的创新创业。创新是基于人的需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创业是基于现有问题的解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对这些认知问题的澄清和引导,能很大程度地改变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态度,拉近他们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距離,增强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

三是注重思维方式培养。如果说很多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活动的技巧问题(也就是“法”和“术”的问题),那么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培养则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道”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来看,它是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特定人群的培养;其目的也不是使每个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行动背后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创新创业思维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是突出行动指导。创新创业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为了检验学习效果、突出课程实效性,无论是课堂体验练习还是课后实践任务,教师都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在每个专题中都要设计行动指导和技能提升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丰富的课外实践任务,督促学生在行动中反思、总结,不断提升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效率。

五、课程考核创新

课程考核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公共课程,而意识和能力的评价相较于知识评价更加隐性化、主观化。所以,该课程的考核不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应逐步实现以能力评价为导向。比如,在评价方式上,从结果性评价为主转向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评价内容上,从理论性评价为主转向实践性评价为主;在评价对象上,从学生个体评价为主转向团队评价为主;在评价主体上,从教师评价为主转向学生间交流展示评价为主;等等。

通过以上探索和尝试,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课程教学的学科目标和思政目标基本达成,思创融合理念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本文系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特约稿件)

参考文献:

[1]刘国成,刘兴凤.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思创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2).

[2]朴素艳.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2(1).

[3]陈维.“思创融合”理念下学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4]刘丽军.基于能力评价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考核改革[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责编:文 墨

作者简介:刘丽军(1980— ),女,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业创业指导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