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与“不变”
2024-05-29段丽肖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帮助处于“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坚守思政课“根”与“魂”的同时,应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成长需要,充分把握好思政课教学“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话语表达,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创新;实效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思政课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时代要想上好高校思政课,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提升育人成效。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三个“变”
(一)世事国情在“变”——思政课教学内容之“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地区冲突等现象频发,各国间的博弈竞争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更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关注的教学内容。
为避免高校思政工作与时代需求脱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与时代变化相关的新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培养学生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前进大势的政治素养。以翻转课堂为例,可以设置“时政聚焦”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最新的时政热点;设置“新闻播报”主题活动,让学生就国内外热点事件各抒己见,展开交流讨论。这些教育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时政敏锐度,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当前国际格局,充分理解我国在全球变革中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初步形成分析社会形势和理解国家政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必胜信念,让思政课真正“强”起来。
(二)科技水平在“变”——思政课教学载体之“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公众创造了便利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当前全球网络教育、在线教育方兴未艾,功能齐全、使用便捷的移动教学软件为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但也不可避免地对其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此,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发挥好自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学校可以开设相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以文字、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扩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微课、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教学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发表观点,同时教师也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教学载体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政课“活”起来。
(三)育人目标在“变”——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社会变革加快,环境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要加强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最终实现凝聚共识、坚定信念、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可以说,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高校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需求来培育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改革创新,以符合人才培养需求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比如,采取专题式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为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故事;采取引导式教学,在每节课结束前鼓励学生自行梳理知识框架,总结所学内容,谈谈如何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采取实践式教学,利用好本地文化教育资源,拉近学生和思政课的距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关注最新时事热点,巧用典型案例、视频、故事等思政课教学资源,以情感熏陶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感悟,在师生互动中深入浅出地讲好思政课,让思政课“实”起来。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三个“不变”
(一)思政课教学指导思想“不变”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检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高校思政课的“根”与“魂”,这一指导思想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增强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当好学生的“筑梦人”和“引路人”;其次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把理论讲得有温度有深度,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最后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所在,并将其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思政课教学根本任务“不变”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期”,这一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但不能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身处的自媒体时代,海量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广、传播速度快,多元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来,内容良莠不齐,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任务是始终不变、不可动摇的。
要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容应对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就要对大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始终做到三个引领。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稳政治方向,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三是坚持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挖掘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丰富意蕴,为学生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容,提高学生个人修养。
(三)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不变”
教学规律客观存在并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制定教学方案、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漠视甚至违背教学基本规律,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就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遵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不能改变的。
把握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就要做到内外兼顾。一方面,要遵循思政课的内在规律,这里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授课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二是要坚持渗透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要坚持求实原则。思政课教学要为学生讲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政课教学。比如,教学内容要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教学方式要由“系统化”转向“专题化”,以不断增强思政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处理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一)坚守高校思政课的主旋律,以不变應万变
办好高校思政课,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的主旋律,这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所在。其一,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其二,要扎根中国大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挖掘好、运用好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等教学素材,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讲好思政课,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三,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讲好思政课。思政课要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出发,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以万变保不变
要办好高校思政课,在立足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同时,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使思政课内容和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当今社会,国内外局势快速变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显著变化。如果思政课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仍然采取老一套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则根本无法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校思政课在牢牢把握育人目标、守住主旋律的同时,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提升育人成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八个统一”,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打造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受益匪浅的思政“金课”。
高校思政课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变”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不变”是高校思政课要坚守的底色和旋律。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不变”中挖掘可“变”的元素和条件,为思政课增添新活力;在“变”中坚守“不变”的方向和原则,保证高校思政课不变质、不变味,从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4]佘远富.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J].红旗文稿,2021(14).
[5]孙燕,李晓锋.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困境、标准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9(4).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3年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SK2023—1747)
作者简介:段丽肖(1994— ),女,郑州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