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4-05-29张诗青张磊陈洪根
张诗青 张磊 陈洪根
摘 要: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属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分类指导不精准、实践与理论脱节、指导教师沟通不畅等问题,而以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岗位实践、学位论文为基本要素构建的“双元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依据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职业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形成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标准的质量评价机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主要培养目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提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目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例如,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对分类指导办法落实不精准,工作存在偏差;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与机制不明晰,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尤其是校内导师仍然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单一,没有突出研究特点;等等。因此,开展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運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现存问题,课题组以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要求,构建了“双元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双元”指的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双元”,以及将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双元”。该模式将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目标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应用能力,凸显了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
“双元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主要由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岗位实践、学位论文四要素构成。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岗位实践、学位论文四要素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聚焦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双元化”,合力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
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双元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
(一)课程学习
在课程学习环节,应注意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趋同,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方式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校内实践课程模块,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港站与枢纽规划、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航空系统容量分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课程。此外,应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导师共同参与课程设置,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与实践性,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针对目前存在的课程讲授内容与课程讲授方式偏向学术化等问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引导实施教学变革。例如,引导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形式开展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课,增加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讲解;融入案例情境分析交通运输组织与决策、交通运输规划、航空运输管理及多式联运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运输与物流系统分析、规划、设计、运营等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校内校外“双元”联合方面,高校可采取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授课方式,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港站与枢纽规划、航空系统容量分析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授课。其中,校内导师讲授理论部分,校外导师结合行业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外聘行业专家担任交通运输专业前沿讲座授课教师,使其将丰富的行业经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展授课,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二)科研实践
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考核仍以学术科研成果为主,这就导致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仍以纵向科研项目居多,而应用型横向科研项目偏少。高校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在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习惯沿用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致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偏学术化。此外,校内校外导师在共同指导研究生时未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指导前期未能与学生充分沟通,没有形成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的合力。
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校内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工作,同时建立更为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在科研实践中落实“双元化”指导。在进行校内导师任职资格与招生资格审查时,将实践经验与科研能力作为并行的选聘条件,鼓励校内导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增加行业实践经历;针对校外导师制定相关激励机制,调动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校内校外导师沟通机制,畅通校内校外导师交流渠道,使他们能够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研究进展。
(三)岗位实践
从现实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困难。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实践效果较好,因为实践过程充分发挥了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但因为部分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开展难度较大。二是由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但这种方式下,研究生受限于学生身份,一般不易联系到合适的单位进行岗位实践。三是依托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岗位实践。但由于校外实践基地数量有限以及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高校与共建单位在建设投入、合作模式、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部分利益分歧,这种方式的岗位实践开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为了破解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岗位实践所面临的难题,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高校要制定详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实施细则,包括岗位实践时间安排、岗位实践方式、岗位实践纪律、岗位实践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岗位实践活动量化考核办法,以便对学生的岗位实践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其次,高校应建立与招生规模、学科方向相匹配的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和企事业单位在实践方面的优势,在校内对学生开展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案例教学以及运输规划、运输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训练,在校外安排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项目研究,以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最后,高校在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时,应进一步完善经费支持与相关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充分激发校外导师对学生指导的积极性。
(四)学位论文
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毕业论文为主,缺少如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从内容上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偏学术化,缺少实践应用性,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强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把控和结果运用,高校应对学位论文完成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严把论文的开题关,确保选题符合专业要求。论文的选题应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完成,之后再以开题报告会的形式提交专家审核。其次,严格执行中期审核,确保论文在完成过程中方向不偏离、质量不降低。在研究生预答辩之前,可额外增设一个盲审环节,将论文送至少三位专家盲审,审核通过后才可进入预答辩环节。最后,在答辩环节,可加强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注重提升学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属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课题组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分类指导不精准、实践与理论脱节、指导教师沟通不畅等问题,构建了“双元化”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框架,并从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岗位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入手,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2020-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邓峰,侯延昭,周文辉.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评价中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的实证研究:以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差异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3).
[3]刘国靖.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研究生,2019(6).
[4]范晓婷,逯紀峰,陈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96—2018年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12).
[5]程永波,欧亚.全程双元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
[6]杨华,惠存,边亚东.基于航空特色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8).
[7]刘志海,韩文钰,王成龙,等.“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物流技术,2023(2).
[8]杜宁.校企联盟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3).
[9]沈悦,张文竹,闵嘉华,等.基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2年郑州航院研究生研究性教学教改项目(编号:2022YJSYJ05);2023年度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YJSJG05);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470);郑州航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hjy22—50)
作者简介:张诗青(1990— ),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交通运输规划、航空物流;张磊(1982— ),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陈洪根(1979— ),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系统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