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育是一场生命的教育
2024-05-29彭圭玉
彭圭玉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路上,教师需要在专业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生命的底色,让专业底气更加厚实;需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不断探寻语文学习的要义,找到教学的关键点与发力处,引导学生不断探寻语文学习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关联,展开“深度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学生学习;生命成长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甚高,在探索走出教育教学困境的路上,即使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常常会遇到理论学习、查阅资料却易于陷入资料之中、令人困顿的局面。只有回到一次次的课堂现场,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沉下心去倾听、感受和记录,方才豁然开朗。教师只有和学生一道,把每一次学习之旅都当作是一场智慧的探险,才能幫助学生一点一点地改进,学会讲究科学和逻辑,告别胡言乱语与胡思乱想,告别粗俗与愚蠢;才能帮助学生燃起对生活的激情,教他们学会深刻,避免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在真实的学习中汲取到生命成长的力量源泉。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是根本
学习和研究是改进工作的利器。[1]教师必须增强学习意识,坚持专业发展的理念,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力争做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明确教学方向: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既教我们实用的人生知识技能,更会带领我们去领略世间万物、人生百态的风景与滋味。在语文的世界里,抽象的理可以寓于具体的物之中,让我们去感知真善美,分辨假丑恶。感性的柔软让我们体察到万物有灵,理性的智慧让我们的良善有了铠甲,这一切,都可以在语文的世界里寻到。
例如,从一个简单的汉字“节”的涵义里,我们就能窥见语文学习的要义,即实用的人生智慧与丰盈的精神世界共同构成我们美好的人生状态:某餐厅电器旁边的贴图用“节”字绘成一段弯弯曲曲的充电线,末端以电器“插头”的形式画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节约用电”的意图,达到了在餐厅倡导节约用电的目的;在毕业之际,语文老师送给同学们的临别赠言“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是对学生今后为人要有“气节”、要虚心的期望寄寓于对竹子的褒扬中。
尽管语文是美的,是重要的,但有人仍然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感觉困难重重,有人甚至认为语文的学习无关紧要。究其根源,还在于思想的转变与方法的改进。在思想上,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亦即生命成长的练习,他们应该就不会掉以轻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具有扎实学识与崇高理想,一直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标配。“摘星星的人”桂海潮,如果只空有想法而没有经过勤奋刻苦习得的过硬本领,是无法实现登上太空的梦想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待语文学习,一定要以虔诚、敬畏的态度,以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逻辑起点,站在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情怀的高度,坚定信念,深扎根,宽基础,显格局。
(二)界定教学内容:基于学科本质的语文教学
没有知识则没有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是要理解和体验知识的意义,然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所以,教学应当是讲求艺术和科学的。好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的真正追求,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去了解生命更大的方向和意义。教师应关心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成长需求,能引导他们不断去追寻生命的目的,包含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存在的意义。在这方面,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拓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灵魂的经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记载了前人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包含了一切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可以借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会,进而指引学生走在心明眼亮地做人做事的人生大道上,努力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学生在学习任务解决过程中能形成价值判断,能把知识作为获取方法以及形成能力、品格、价值观的内容载体,最终能在真实复杂情境中使用学科或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将书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现实经验建立意义关联。[3]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语文思想和语文思维,达到会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语文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内容前后的相关性,并有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与学科思维。
理顺学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课标要求中的所有技能内化于心,并且在设计整学年的学习体验和评估的时候能够从全套技能中随意提取,尽全力去打造优质的教学。作为教师,教与学对我们个体与集体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去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势必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这将会使我们深深陷入不知所措或无能为力的困境和冲突之中。[4]所以,教师也是学习者,并且是终身学习者,学习和成长应该成为我们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三)清楚教学主体:基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学生的起点出发,探寻语文学习的要义,找到教学的关键点与发力处,引导学生不断探寻语文学习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关联,展开“深度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大命题。[5]
在送走高三毕业班之后又来接高一新生的教师常常会有较大的落差感,就是“准高中生”们的常识太欠缺,学习习惯很糟糕,简直让人怀疑其是否真是一个已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我们曾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完全可以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无缝对接,但事实却截然相反。机械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在走出中考考场的那一刻,他们就将一切所学归零,一无所用。神圣的教育,传承文明之火、引导人类走向智慧的教育,竟然以这样一个结果收场,被直接参与者以如此的决绝否定抛弃,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但无论怎样,这是需要我们去正视的事实,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学生现状的研究,自我欺骗,依然会再蹈覆辙。在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觉得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语文需要记的东西太多,内容繁杂,理解不了,找不到方法,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心理恐惧,饱尝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理想的痛苦;二是对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感到反感,如课文背不下来,知识点记不住就机械地罚抄等。
有意思的是,在总结喜欢语文学习的原因方面,学生的归纳竟与语文学习的旨归高度契合。学生认为多年的语文学习让自己受益匪浅,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知识,打开了眼界,更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了自我修养、人格境界。在语文学习的百花园里,驻足于古今中外的哲人思悟,可以让自己自由穿梭于时空之外作思想的神交,心灵得到抚慰,人生境界得以开阔。语文课所学的内容,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时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若仔细思考,则能有更深的感悟,就像生活一样,多观察也就会发现更多新奇玩意,增添了生活的色彩。这样,即使考试分数没有达到预期,也不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喜欢语文的学生也发现,语文并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学好的一门课程,而是需要水滴石穿一样的日积月累。
二、整体化、情境化、深度化教学是保障
想要化解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知识碎片化,被动式学习,学习浅表化、学习效能低下等难题,就必须进行整体化、情境化、深度化的教学设计。[6]通过统整教学内容、搭建情境桥梁、深度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向素养的转化,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
以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任务群为例,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及其身上所负载的文化特点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积累和使用词语的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了解一些语言知识,对词语进行有意识的梳理,发现语言规律,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如根据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结合体的特点,去据义定音、据义定形,读准字音,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和提高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此外,现代汉语扎根于古代汉语,抓住词的本义,探究其引申义和更替义,纷繁的词义就变为简单而有系统了。本任务群的教学还应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结合,从其他任务群中发现、积累典型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如词义发展变化现象的积累和梳理可以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来完成,词语的辨析可以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来开展。
在打破学科边界方面,教学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先秦诸子)任务群,在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盛况,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之后,可再引导学生拓展关注历史上同时期的世界古圣贤们的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和先秦诸子百家一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样的视角,使学生对诸子百家所铸就的中华思想文化史的辉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有利于理解和傳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恰当的学习活动设计为途径
一般情况下,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学生平时没有锤炼语言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明确的语言学习任务引导下,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不同的语言效果,提高探究语言、运用语言的自觉意识,进行有效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品味。如组织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文本中梳理一些运用比较生动的词语,讨论运用词语的恰当方法,学生会发现,修辞的使用、古诗词中的词语等,常常能使语言表达非常典雅,进而感受语言灵活运用的妙处,学会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组织学生讨论用古诗来表达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新词或者流行语,让学生通过流行的口头语言和古诗文的雅言进行对比,体会、探究不同语体的表达效果,如“时间是把杀猪刀”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梳理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比较不同译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理解精准翻译的关键,探究词语精确表达运用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增强语言文字表达的敏感性,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自觉担当继承祖国灿烂的语言文明的重任,不断丰厚自己的语言功底,在写作运用中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实践证明,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个性色彩的创造力。
四、教、学、考一致,以评导教,以评促学
新课标对高考命题的原则、思路与框架作了具体的建议,是高考评价的依据,亦为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的依据,使教、学、考得以衔接。
教师要对照“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调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反思问题根源。在日常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学、评分离的现象严重,许多教师只根据考情展开教学,将课标抛于课堂之外,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全面落实课标的标准,“教、学、评”就必须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是要立足课堂主阵地,积极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寻总结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三者应围绕清晰的目标,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然,高中语文学习的评价和改进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以评导教,以评促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五、打造有灵魂、有高度的生命意义课堂是旨归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指向学生人格及个性的发展,语文知识的意义就是它对学生的意义,只有与学生生成关联的时候才能真正产生。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语文知识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其对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净化功能是其他学科知识所没有的,通过学习,学生应逐渐学会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思生活,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形成一定的态度与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使心灵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
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中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其立论不同凡响,作者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个性的自我完善。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中国丛书”(《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阅读该文有助于学生矫正以往关于阅读的某些偏见,形成更为健康正确的阅读观念。比如,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言论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形成功利阅读观,而本文开篇就提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倡导一种非功利的阅读观;我们过去特别强调“开卷有益”,而本文却言辞确凿地论证了“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一观点;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我们往往看重作品的名气,而本文却认为尊重兴趣和爱好是更合理的选择。
《上图书馆》一文中,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他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这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时,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要知道,高中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花语言积累之功,实思维训练之力,行潜移默化之举,担赓续传承之责。在生命涌动的课堂里,教师应逐渐帮助学生涵养生命,净化心灵,陶冶情感,启发智慧,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生命日益丰盈充实。
注释:
[1][4]帕克·帕尔默著.教学的勇气[M].方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022重印):224,32.
[2][6][8]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55-72,177-205,101-123.
[3]科拉·巴格利·馬雷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王美,郑太年,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09-110,28-30.
[5]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021重印):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