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2016-12-05杨楠
杨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习汉字文化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整体的教学成果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消化、理解十分重要。为了让小学生更加深入化的了解语文知识,很多学校特意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一来响应素质教学改革的号召;二来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创新要求。本文针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微课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微课 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
所谓的微课教学是指教师运用视频播放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并利用现有的科技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化的学习环境。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微课在小学语文朗读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小学语文的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低年级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十分有限,语文课文中的生僻字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若是让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课文领读又会耽误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此两难的局面,启用微课教学模式,便能立刻迎刃而解。微课教学可以采用视频播放器,小学生只要跟着事前录入好的教学课程进行朗读即可,即便遇到不认识的生僻词汇也能第一时间进行拼音标注,反复跟读几遍后,小学生对整片课文内容已经有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拼音标注,能达到全篇熟练朗读的效果。比如在《达尔文和小松鼠》课文中,小学生对松鼠的“鼠”字以及棕色粗糙外衣中的“棕”,小松鼠蹲在他的肩膀上的“蹲”字,有一些陌生。但是随着视频播放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小学生听几遍后,不仅能然流畅的朗读全文,还能理解该篇课文的含义。
2.微课在小学语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小学作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对汉字认知有限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将其视作语文学习的中难啃的“硬骨头”。传统语文写作课堂中,大部分的授课流程为:优秀范文的阅读——作文题目的讲解——作文段落的讲解——作文中心意旨的概述——学生进行作文书写。该种写作流程,对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书写而言用处不大,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作文认知的较为片面,而且写作课程中,教师多半时间都是在灌输自己的个人思想见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写作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借助视频题材、音频题材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微课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也留给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脑海中的文字落实到作文纸上。比如,《我的爸爸妈妈》这篇命题作文中,学生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书写生活中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内容题材可以是感动的事,也可以是幽默的故事甚至可以是批判性的故事,只要学生发自真情实感即可。针对这篇课文学生也可以从第三人称的角度,续写“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二、微课在学生学习中的优势作用
1.微课在学习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三种微观设计,课前进行微课预习,语文课中微课教学,课后的微课复习。课前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针对小学生汉字认知水平低,课堂集中注意力不高的特点,若是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会非常吃力,长此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鉴于此,在语文上课之前,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课程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文化,进行课堂预习,这样既能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还能让学生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进行预习之后,自认为对所学的课文内容已经有一个深入化的了解,这种盲目自满的情绪,使得小学生在上课时间,不认真听课,去做其他的事情,到了课后作业练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若是出现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效果就完全失效了。其次,微课教学具有灵活、短小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节省上课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课文难点讲解,还能通过视频教学,让小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最后,电子产品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学生可以在课下对微课进行有目的的复习,这样可以更加高效的提升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其视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2]。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料而言,它的整个设计流程就是将小学语文教材的一次有效整合。
2.微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微课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授课教学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有效增加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并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能将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转换成一件具有吸引力的趣事,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而言,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将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加以实践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课程中的教学难点、重点问题转化为微课资料,上传到校园网络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微课主要优势可分为三点:第一,微课资料短,视频题材的针对性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学资源内容的设计,使其在符合当前教学进度的同时,还能被绝大多数学生理解。第二点,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视频学习课程,小学生能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这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实现[3]。第三点,微课教学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学。一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微课教学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既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能查缺补漏,有效解决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微课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1.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制力,课堂上很难注意力集中,一切好恶皆取决于个人兴趣。在小学阶段,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程内容。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处于启蒙阶段,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这给微课教学兴趣调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4]。微课课件的引入,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微课课件中所运用的题材众多,具有鲜明的色彩和生动形象的画面,可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
比如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对待周围事物的观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深刻的体会《月光曲》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5]。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内容意境。通过微课课件,教师可将将月光照射到茅屋中安静、美好的景象通过图片展示或是视频呈现到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在现有的题材上展开想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夜晚边听月光曲,边观察倾洒到房屋的美好景象,真正体会月光的清幽。
2.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小学生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中,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到的生活知识较多,因此,教师子啊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从网络上搜集较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个合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葡萄沟》这篇课文中,描述的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生长、制作的过程。小学生可能对葡萄的颜色、口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葡萄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知之甚少[6]。基于此,教师可以微课中,将葡萄制作流程、制作工艺以图片或者是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可以在微课中见到的葡萄干制作过程,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意见,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课文内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弥补微课教程中的不足部分,弥补教学资源的缺陷,极大的拓展的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微课教学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局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局限在教学课堂中,不能进行课下教学。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微课的出现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进行提取,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微课课件发给学生[7]。这样一来,微课教学极大限度的延伸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最大限度的结合课程教学和网络技术。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指教师运用视频播放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延伸,同时也弥补语文教学资源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史晓文.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5):179-179.
[2]刘荣华.小学语文微课的价值、研制与使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4):6-9.
[3]李亚新.浅论微课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86-187.
[4]文迪红.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0):440-440.
[5]熊佳.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0):432-432.
[6]罗莎.语文作文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4,(12):34-35.
[7]于开平.与时代同行与整合同步--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z1):1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