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2017-02-14许玲淋
许玲淋
[摘 要]动态课堂主要以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为出发点。这样的课堂关注生命成长,从简单出发,以误区为引,让讨论升华。它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更具活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命成长;动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3
语文课堂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要么闭门造车,要么照本宣科,使得语文课堂刻板僵化。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关注生命成长,打造出适宜学生的动态课堂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一、从简单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比较浅层的认识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就要从简单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本着一切从简的教学目标,笔者就简单地从文本课题入手,让学生思考“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学画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就这样,从文本课题出发,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探索知识的桥梁。学生经过深入阅读与思考,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缘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由于避免了干扰,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并层层深入地解读人物。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从课题出发,引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由于教师把大量的活动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显得更自在、更从容,语文课堂也就因此焕发出了生命与活力。
二、以误区为引
在语文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对文本内容解读错误的现象,或者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步入一些误区。对于学生的解读错误和出现的误区,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应以这些“误区”为引子,引导学生化误区为精彩,进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动态课堂带来的无限快乐。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在阅读完文章以后,很多学生对作者产生质疑,认为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只是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才对母亲好,这种行为太假,也太晚。事实是否如此呢?当然不是。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主要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误区为引子,让学生再次阅读,感受作者是否真的不孝顺,理解课文几次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如此一来,以误区为引子,通过深层阅读,引爆了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解读进入误区时,教师没有横加指责与干涉,而是顺势引导,为学生点明了深层阅读的路径。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从而为打造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三、让讨论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个处处充满着师生对话的课堂。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大都采取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抛出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化认知的问题,从而在讨论中把课堂推向高潮,。
如《钱学森》一课,主要通过对钱学森归国这一行为的描述,赞扬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情。但是,在阅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钱学森的评价以及对文中具体人物事迹的感受时,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钱学森太傻了,放着优越的工作待遇与工作环境不要,偏要回国,这样做对他的生活与工作没有任何好处,他就不应该回国。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那种只为自己着想的思想太狭隘了,钱学森能够放下一切名利、地位,更是充分表明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应该支持他。为了使学生获得对钱学森最客观、正确的认识,笔者又顺势提出:“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这样一来,在教师有效问题的推动下,“爱国”“不能忘本”“一切从祖国利益出发”等相关认识从学生口中说出,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人物深刻的、正确的解读,教师主要采取了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物品质的做法,并运用恰当的问题引导,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升华了学生的讨论结果,从而使课堂更具活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动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真正顺应学生需求与成长的课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动态的教学方式,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