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件唐代巩县窑绞胎陶瓷枕谈起

2024-05-28田海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制作工艺

田海燕

摘 要:绞胎陶瓷诞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元代以后逐渐消亡。绞胎陶瓷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创举和创新求变的稀世珍宝,它以精妙的构思,神秘独特的造型语言、纹饰语境和釉饰装饰的美学特征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惊艳世人,成为古代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绞胎陶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名贵作品,“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拥有宝石的质感,变化无穷的纹理,古朴、高雅、名贵的气质,新颖、美观、柔和的审美,凝聚着世人的思想、情趣,充分体现了绞胎陶瓷手工艺的技术特色、文化品格、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绞胎陶瓷;创烧与流变;制作工艺;审美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5

0 前言

淮南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唐代巩县窑绞胎陶瓷枕,长方体,长13.8厘米,宽10.4厘米,高7.6厘米①。枕头上贴有绞胎花纹,仅底部未有贴花、施釉。绞胎枕苍秀简逸、小巧玲珑,古朴典雅,鬼斧神工,惹人喜爱。浮云流水、云蒸霞蔚、方折俊丽的回纹绞胎贴花,变幻无穷,自然天成,伴随着纹理变化的节奏与韵律,一种流动的美悄无声息地溢满整个空间,魅力四射,在视觉上给观者强烈的冲击。

在南青北白的陶瓷世界里,还有一种与生俱来、惊艳世人的美器—绞胎陶瓷。它与“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青釉之青、“君家白碗胜霜雪”的白釉之白相比,有着“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高雅之美,其与生俱来的五颜六色,更显得雍容华贵。绞胎陶瓷与唐三彩、长沙窑釉下彩是唐代装饰工艺中的佼佼者,在大唐帝国出现的新鲜事物。

绞胎陶瓷是瓷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引领着唐代瓷器走向新生领域,这在唐代以前从未有出现过。宋代达到鼎盛,靖康之变后失传。绞胎陶瓷还有别的美称,如绞泥、彩胎、搅胎瓷、透花瓷。

绞胎陶瓷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合在一起,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比较常见,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绞胎陶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装饰陶瓷,各种纹饰由胎而生,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绞胎艺术是陶瓷中的一道奇观,它胎中带有花纹,釉色透明,花色斑驳,有彩泥如金、纹饰如金、岁月如金、如翠似玉、表里如一、自然天成的美誉②。绞胎陶瓷呈现给世人繁花似锦的美丽:木材纹理、并列的羽毛纹、并排的雉尾、盛开的梅花和浮云流水、大理石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极具自然情趣,所有这些精美纹饰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

绞胎陶瓷胎内的纹饰变幻莫测,散发浓厚自然的气息,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思维模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自然相融,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是古人内心世界本真的情怀释放与回归。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应以感召自然和自然之下的人为创作目的,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绞胎陶瓷的美静静地成就一种天然、绚烂之美,是含蓄的、认真的、美丽的,也是色彩斑斓的。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绞胎陶瓷因其表里如一,常被称为“瓷中君子”。绞胎陶瓷既是古代陶瓷和艺术发展到新高度的综合产物,又是科学技术在大唐盛世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绞胎陶瓷既是物质的产品,满足古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又是精神的产品,其蕴藏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和审美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人们的心智,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1 绞胎陶瓷的发现与品类

绞胎陶瓷是中国瓷器里独树一帜的奇葩,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十分珍贵。绞胎陶瓷是古人用智慧向世人奉献的不朽传世佳作,它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无限。世界人民都喜欢绞胎陶瓷,绞胎陶瓷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审美流向世界各地。国内外少数知名的博物馆收藏有精美珍贵的绞胎陶瓷,一般仅有1~2件,但都比较典型。

绞胎陶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止于元代,明清不见,唐代绞胎陶瓷有罐、枕、三足炉、盘、三足盘、盒、骑马涉猎俑、杯,以褐黄两色对比的较多见,绿黄两色对比的较少。宋代绞胎陶瓷有罐、盘、碗、砚台、香炉、带盖罐、梅瓶、玉壶春瓶、扁腹执壶,以白色为主调,以黑色、白色或咖啡色、白色两色对比为主。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记载了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现的绞胎陶瓷和制作工艺。在陕西、河南等地考古发掘的唐墓中,出土过如长方形小枕、碗、杯、三足小盘、骑马俑等绞胎陶瓷。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碗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碗,口外撇,碗身浅而近于垂直,碗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

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绞胎陶瓷枕制作方法与其他瓷枕大致相同,仅枕的坯胎不同。绞胎陶瓷枕是将揉搓好的绞胎陶瓷泥,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按照大小、上下方位,使用瓷泥将枕片粘接在一起,成型,修整,打磨,在枕的底部不进行绞胎装饰,阴干后将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

1978年曾经有故宫博物院专家来到河南巩县窑调查采集瓷片标本,偶然间遇到花枕残片一枚,实属珍贵難得③。这个花枕瓷片尚未施釉,属于素烧半成品,待出窑后,施以各色釉水,再入窑烘烤出炉,才算是完整的成品。花枕产地在河南巩县窑,已经有了一定证据,阴刻铭文的“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生产地点是否也在河南巩县窑,还没有采集到有力的证明材料,还不能肯定就产自巩县窑。

1972年考古发掘了位于陕西乾县的唐懿德太子墓,墓中随葬了一件罕见的绞胎纹骑马俑,人俑和马俑均见绞胎纹样,它的发现见证了绞胎陶瓷丰富的类型,不仅有实用器,也有用于陈设欣赏的艺术品,或者是用于随葬的明器。骑马俑的结构复杂,比例精当,精细逼真,栩栩如生,是难得的高档珍品,相比盘、碗等造型简单的生活用器,工艺要复杂得多④。

江苏淮安发现有唐代黄釉绞胎脉枕、绿釉绞胎陶瓷枕、黄釉绞胎陶瓷枕、绿釉绞胎脉枕,唐代绞胎陶瓷以黄色为主调,褐黄两色对比。北宋多绿釉绞胎枕、绞胎钵、绞胎碗。宋代绞胎以白色为主调,黑白或咖啡色、白色两色对比⑤。2006年宿州市西关步行街基建工地出土一件北宋绞胎球,直径5.5厘米,现收藏于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它与1987年山东兖州出土的一件素胎绞胎球一样,在山东、河南宋金窑场均有生产。北宋绞胎球陶质,形态浑圆。通体为黄白与灰褐两种颜色交错形成的变幻不定的纹饰。表面干涩无釉。此球工艺别致,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湿泥绞在一起,成型后入窑烧制而成。这种绞胎工艺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主要用于生产枕类器物,其产地在河南巩县(巩义市)一带。

1955年亳州市出土一件唐代褐釉绞胎枕,高6.2厘米,长15.6厘米,宽10.8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枕为箱形,胎色白中微黄,除底部露胎外,其余五面均在酱褐色纹饰上饰黄色釉。枕面为大菱形套小菱形的花纹,另四面贴褐色木纹,应为河南巩县窑的产品。

绞胎陶瓷是我国唐代陶瓷工艺中创造的一朵奇葩,是一种新兴工艺。它创烧于唐代,宋以后渐趋绝迹。绞胎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象征。绞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器绞胎,从胎内到胎外都呈现出一种深浅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方式不同,绞胎的纹理变化无穷,有木纹、鸟羽纹等。另一种是器表的绞胎装饰,俗称绞胎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后,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呈现朵花绽放的画面。瓷枕采用的就是绞胎贴花工艺。

总结历年来发现的绞胎陶瓷,可知唐代绞胎陶瓷有绞胎碗、绞胎杯、绞胎骑马俑、绿釉绞胎水盂、绞胎水盂、绞胎陶瓷枕、绞胎釉盘、绞胎粉盒、黄釉绞胎围棋盘、绿釉绞胎壶、黄釉绞胎罐、青瓷镶嵌绞胎虎枕、唐三彩绞胎钱柜、黄褐釉绞胎双狮瓷枕,五代至宋代绞胎陶瓷有绞胎执壶,宋代绞胎陶瓷有绞胎盒、绞胎釉盘、绞胎羽纹小壶、绞胎罐、绞胎钵、绞胎碗、绞胎枕、六棱绞胎杯、三彩绞胎宝箧形印经式塔,辽代绞胎陶瓷有绿釉绞胎碗,宋金绞胎陶瓷有乳钉纹绞胎碗、绞胎盖钵,元代绞胎陶瓷有绞胎高足杯、绞胎贯耳瓶、绞胎炉等。

2 中国绞胎工艺的创生与流变

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艺术昌盛、思潮起伏的特殊历史阶段,富裕安宁的生活促使人们产生更多更新更美的精神追求,影响百业。陶瓷生产也必须遵循时代的审美和人们的需求开拓创新,花样翻新,新产品研发和迭代升级,新兴陶瓷品类喷涌而出。江南越窑技高一筹,烧制出如玉如翠的青瓷;河北邢窑独具一格,烧制出类银类雪的莹白佳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美誉的湖南,旗下的长沙窑点彩贴塑堪称一绝,诗文执壶风靡于世。而河南巩县窑出其不意,仿天地之色,取自然之象,研发出古灵精怪、胎纹如画、美不胜收的高贵精品—绞胎陶瓷。

当刑之白、越之青双色陶瓷姐妹各自在盛世绽放美丽、唐三彩摇曳多姿之时,绞胎陶瓷在日渐成熟兴盛的陶艺创作中应运而生,以“天生丽质难自弃”之姿为唐人打开斑斓之窗。古陶瓷专家认为,绞胎陶起源于河南巩义窑的唐三彩器⑥,烧成温度介于800~1000℃。现代绞胎工艺烧制温度提高至1400℃。绞胎成型后施以釉水,多数为透明釉,少数单色釉和绞釉等。

关于绞胎工艺的思想渊源有三个说法:①瘿木盘旋缠结、随意自然的纹理,工匠取自“重山叠嶂、连波迭浪、奔电忽云”任意流动的纹理制作绞胎陶瓷。②偶然发现。意外地将瓷胎和剩余釉水搅和在一起,生成了大理石或瘿木纹等变化纹理,继而研发出丰富多彩的瓷泥纹样。③受到唐代犀皮漆器“松鳞、圆花、片云”的启发。④受到西方玻璃器工艺和装饰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绞胎陶瓷产生的灵感因素主要借鉴犀皮漆器、瘿木和大理石等花纹素材。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数量比宋代要少,知名的有河南的巩县窑、登封曲河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的寿州窑、浙江的越窑,其中巩县窑产品赫赫有名。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形多样,有碗、盘、杯、钵、壶、砚、枕、罐、俑等,有些器物上留有使用磨痕。

唐代,作坊生产绞胎陶瓷,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做法:①通用的制作技巧,把白色和褐色两种加工好的瓷泥、叠压相间,按一定方式揉好,然后切片,制作成型。②薄片成型。将已经揉成纹样的绞胎陶瓷泥切成薄片,再依据器形,黏合在一起。③薄片贴花。将不同颜色的瓷泥绞揉成需要的图案,然后用刀雕成合适厚薄的薄片,粘贴在器物的表面,犹如制作工艺中的包镶工艺。

此外,绞胎工艺衍生出一种“绞化妆土”技艺,在一个工作台上,洒上事先调制好的绞化妆土泥糊,再把陶瓷坯体放在泥浆上滚动蘸浆,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成器。其装饰效果更具动感,如浮云流水、变化蒸腾。唐代“绞化妆土”的产品流传下來的很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陶骑士俑有人著文说不是绞胎陶瓷,是画上去的。

绞胎陶瓷制作的工序⑦有:①准备好制好的瓷泥、色泥、陶泥等。②用割线切下一块揉好的瓷泥。③把瓷泥放在桌上。④把揉好的陶泥也用割线切下一块。⑤把陶泥放在瓷泥上面。⑥按照上面步骤重复叠加到一定高度。⑦把混合的泥摔成方形。⑧用羊头形揉泥法进行揉制。⑨揉完切开,两种泥的绞胎效果出现。切得越薄,叠加层数越多;揉制时间越长,纹理效果越细密。

泥料丰富,可以用多色泥绞胎制法:①准备揉制好的两种绞胎泥、色泥、瓷泥。②把绞胎泥切下一块放在桌上。③切下一块色泥放在绞胎泥上。④绞胎泥和色泥依次叠加一定高度。⑤摔成方形。⑥进行揉制。⑦切开看多种泥绞胎效果。除非需要特殊效果,否则最好不要超过三种泥料,泥料太多就不能体现出绞胎清晰的纹理。⑧唐初的绞胎陶瓷技术尚不成熟,绞胎陶瓷处于初创阶段,在陶瓷的表面进行绞胎装饰,纹理既不甚丰富,又略显凌乱无理,以乱纹和回纹为主。

唐代绞胎陶瓷的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与唐三彩关系密切,在胎土、烧成温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3 绞胎朦胧纹妙生,器以载道饰意境

绞胎工艺将不同色调的坯泥做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压铸成型,然后上釉烧制。

绞胎陶瓷的造型风格大致分为传统性造型、异向化造型、写实性造型。绞胎陶瓷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越容易开裂,因此绞胎陶瓷以小型多见,大型少见。绞胎陶瓷中出现像葫芦一样的仿生作品,蕴藏着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寓意。葫芦有健康长寿、子嗣兴旺、夫妻和睦的寓意和象征,谐音“福禄”,代表着祝愿别人有福气和财运相伴。这些装饰语言的表达,推动了绞胎陶瓷文化内涵的传播,为绞胎陶瓷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在绞胎陶瓷的发展上,将绞胎陶瓷定位于艺术创作。绞胎陶瓷多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烦琐,不同种类的泥土不易完美结合,开裂程度严重,成功率极低。只有技艺精湛的艺人熟练操作、灵活创新,才能出美品、出珍宝。在创作实践中,造型、纹饰、釉饰讲究自然多变,坚守文化主题,创新艺术风格。在造型设计、纹饰语境、釉饰装饰的过程中整合、协调、统一表达作品的文化语言。在工艺流程中,运用好彩泥、纹饰和陶艺家的创作情感,把作品的物化艺术效果放在首位,巧妙运用火的艺术,提升胎内颜色的层次变化,将玉的质感推到极致,增强绞胎陶瓷的文化艺术魅力。

纹理之中贯穿了中国道家文化“太极”哲学思想,白与褐、黑与白两种瓷泥,互相糅合,互为生化,阴阳二气,互动演化,呈现出各种图腾、景象、自然生物,天然无琢,造化着万物的生趣。创作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天、地、人三者互为生化,互为依存,和谐统一。在绞胎陶瓷纹饰构图中应用了“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两两相生相克,对立转化,对比强烈,突出绞胎陶瓷的鲜明特征,加强装饰美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营造画面上的超强视觉冲击力。审美设计中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艺术法则,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增强器物的装饰效果,纹饰如金,其科学、艺术和收藏价值都体现在纹饰装饰的美学效果上。

对比鲜明的线条构成了绞胎陶瓷如画的审美效果,传承了中国艺术的精神。绞胎陶瓷纹饰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归纳有16种基本纹饰:自然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形纹、圆柱纹、“十”字形纹、羽毛纹、三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编织纹、条形纹、菊花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折叠纹。绞胎陶瓷美学思想掺入了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精华和大众的文化语言,用于贵族阶层的绞胎陶瓷富蕴一种庄严、中和、雍容的文化品性和浓郁的人性美。

4 结语

绞胎陶瓷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韵味和艺术特色的陶瓷工艺,是中华传统的千年瑰宝,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把器形与装饰完美融合,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造诣,从表现形式到文化内涵都有独到之处,在中国陶瓷史上畫上了绚烂多姿的一笔,享有“彩泥如金、纹饰如金、如翠如玉、表里如一、自然天成的”美誉。绞胎陶瓷文化蕴含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绞胎成型技法,是陶瓷艺术领域中的一道奇观,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古老民族的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及艺术价值。

注释

①淮南市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文物集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79.

②⑥杨峡,杨帆.神秘窑火过千年:绞胎陶瓷的文化语言[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4:7-8.

③④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14.

⑤陈宏.淮安古陶瓷标本鉴赏[M].[内部资料],2018:14.

⑦⑧吕波.陶艺制作[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5-16.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