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徵明茶事图的图式研究

2024-05-28江伊琳段宇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徵明图式

江伊琳 段宇年

摘 要:文徵明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茶事题材的绘画,可作为单独的一类画作茶事图进行考察。茶事图创作肇始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元代略为消沉,在明代又形成了新的创作热潮。文徵明的茶事图延续了元代茶事图的特点,但在山水与茶事两种题材之间取得了更巧妙的平衡,并形成了一套茶事图的图式。通过对文徵明的茶事图图式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当茶事图的创作惯例形成后,茶事本身的描绘已不再那么重要,而借助茶事周围的环境来衬托高雅的格调与趣味更为关键。文徵明借助茶事图记录自己与友人闲居品茗的日常,展现了他们爱茶、嗜茶的天性,是了解明中晚期文人生活的绝佳历史资料。

关键词:文徵明;茶事图;图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1

本文所提的“茶事图”概念,具体指文徵明笔下绘有茶事活动,包括茶寮、茶器、品茶、煮茶在内,或是画中的跋文体现茶事活动的绘画作品。由于中国古代绘画题材具有杂糅的特性,故完全剥离其他题材而讨论茶事图几乎不可能。根据本文茶事图的定义,文徵明的创作生涯中有十多幅茶事图,在过去的研究中,这些图像有的被归于雅集图范畴,有的被归于别号图范畴。本文主要是对茶事图像进行考察,因此主要研究这些画作中的茶事元素。

针对文徵明山水绘画图式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如桃源图图式研究、兰亭图图式研究、寒林钟馗图式研究、松竹图式研究等,但针对文徵明茶事图进行图式分析的文献阙如。茶事图创作可以追溯至唐代,最早的一幅茶事图是传为阎立本所绘制的《萧翼赚兰亭图》。唐、宋、元三代均有多幅茶事图留存,宋代占多数。明代由于文人品茗风潮的盛行,茶事图创作达到了顶峰。从茶事图绘画内容的演变来看,唐宋时期的茶事图多记录茶事的过程,对茶器、煎茶过程、人物的描绘都较为仔细。但到了明代,茶事图的内容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明代茶事图的重心已不再是茶事活动的过程,而是通过描绘茶器具、茶童、茶寮等细节内容暗示茶事活动,将重心转移至描绘茶事之外的自然与人文空间,通过清幽的环境衬托茶事的高雅。

文徵明笔下的茶事图也具有如上特点,他在描绘茶事之余,总是处心积虑地描绘茶事所处的环境,或在自然山林里,或在书斋庭院中,整体画境清新脱俗,富有诗意。整理文徵明的茶事图,笔者发现这些图像是由一些相对固定的画面元素组成,在图式上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图式有何特征,又有何内涵,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1 文徵明茶事图的图式分类

文徵明的茶事图虽然描绘的人和事各有不同,但是画面的图式有较大的相似性,笔者将这些茶事图的图式分为三类:茶会图式、山林图式和书斋图式。

1.1 茶会图式

茶会图式是描绘茶会的场景。爱茶之人对于水质有着极致的追求,自唐代陆羽将惠山泉定为“天下第二泉”以后,前往惠山的爱茶之人絡绎不绝:“近则一方,远则数千里,舟车络绎,水陆并运,但见瓶盅罇缶,交错于道,汲取无虚日。”①纵观画史,几乎找不到比文徵明更早绘制山中茶会的画作。正德十三年(1518)清明,文徵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及朱朗七人游惠山,茶会二泉亭下。文徵明根据此次惠山茶会的事件绘制了两张不同的画作,一幅是小青绿设色的《惠山茶会图》(藏于上海博物馆),一幅是大青绿着色的《惠山茶会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两幅画皆用横构图截取了山腰之景,山腰处松柏青葱,坡石环绕,一古雅的小亭内两位文士围着古井跌坐,其余文士散布在旁侧,童子看炉煮茶、准备器具忙碌其间。两幅画在图式上具有共通之处,其图式要素主要为文人、亭子、古井、茶器、童仆。在文徵明之后,惠山茶会的主题也被后人绘制。文嘉的《惠山图》以更为简练的笔法描绘,画中保留了亭子、古井的核心元素,穿插文人交谈、童仆备茶的画面;钱毂《惠山茶会图》减少了亭子的描绘,主要画幽深的林木、古井、文人交谈与童仆备茶。

1.2 山林图式

山林图式是绘制文人处于自然山林之中汲泉煮茗,随着品茗的闲隙沉思、发呆的场景。这类图式包含三个主要元素:品茗的人、自然山林和烹茶童仆。文徵明笔下的《乔林煮茗图》和《林榭煎茶图》就是山林图式。

《乔林煮茗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一文士独自坐在溪流岸边的树下,眺望远处,而一童子在旁侧烹茶侍奉的情景。此画用淡墨勾勒,但笔简意全。画上有文徵明的自跋:“不见鹤翁今几年,如闻仙骨瘦于前。只应陆羽高情在,坐荫乔林煮石泉。久别耿耿,前承雅意。未有以报,小诗拙画。聊见鄙情,征明奉寄,如鹤先生,丙戌五月。”根据这番自述,可知这是一幅送给如鹤先生的画作。

《林榭煎茶图》(藏于天津博物馆)用横卷的形式描绘了深邃广阔的自然之景,山石湖泊、林木沙渚、庭院斋室皆被绘入其中。只见画面左侧的书斋内,一红衣文士临窗远眺,似在沉思,屋外一童仆在廊道上专注地为主人烹茶。庭院内树木繁茂,也没有他人来打破屋内的宁静。画边上写着两列小字“徵明为禄之作”,“禄之”是王毂祥的字,此画是送给文徵明的学生王毂祥的。

山林图式虽然与茶会图式皆处于自然山林之中,但是山林图式更为清静,是文人寻辟出来的一方隐居天地,正如《乔林煮茗图》和《林榭煎茶图》中的独坐文士,他们在品茗中放逐性灵,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文士饮茶,皆讲究饮茶环境。罗廪的《茶解》曰:“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飘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②陆树声《茶寮记》也列举了适宜饮茶的环境:“凉台静坐,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③茶味的精妙,只有在清幽静寂的山林中才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高雅的趣味恰恰是文人性情的体现。如果说茶会图式描绘的是志同道合的乐趣,那么山林图式则表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隐秘的快乐。

1.3 书斋图式

书斋图式是描绘文人在书斋园林中与友人对坐品茗和交谈的画面。文徵明笔下有多幅属于这类图式的茶事图,是文人闲居日常的再现。这类图式包括的元素主要有书斋茶寮、品茗的人、烹茶童仆,有时,斋室不远处的桥上、岸边会出现徐行来访的客人。

《品茶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嘉靖辛卯谷雨初过,陆师道到访,文徵明汲泉煮茗款待他的情形。只见幽闭的青山脚下,苍翠的松柏掩隐着一所斋室,屋内主人与客人正围坐对谈,桌上摆放着书册、茶壶和茶杯;屋旁建有茶寮,茶寮内童子正在煽火煮泉;屋外一条蜿蜒的小溪从坡岸边流过,一座小桥连接着外部的空间,只见一红衣文士正从桥上缓缓走来,应是到访的客人。此画用笔精细,设色清新,属于“细文”一类。

三年后,同样的谷雨时节,山中茶事兴盛,但文徵明身体抱恙未能前往,好友为其送来了几种茶,让其品评,于是文氏与童子汲泉煮茗,品第高下。好茶助兴,他又想起了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和韵的茶具诗,亦追和十首。文徵明遂用诗文和绘画记录了这一事件,他绘制了两幅相似的画作,一幅为《茶事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茶具十咏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题跋,《茶事图》绘于谷雨前二日,《茶具十咏图》绘于谷雨前三日,文徵明先是绘制了《茶具十咏图》,而后才有《茶事图》。《茶事图》表现了与友人对坐品茗的场景,图式上与嘉靖辛卯所绘制的《品茶图》几乎一致。《茶具十咏图》在空间上省略了前景的溪流、小桥和到访的客人,而是聚焦于书斋与茶寮之中,此时斋室内没有了客人,只有一名文士独坐品茗。

《影翠轩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文徵明为好友吴奕的斋馆影翠轩所绘制的别号图,吴奕熟悉烹茶之道,有“茶香公子”之号。此画用竖构图,视觉中心在画面下方的树木和房屋。只见修竹、古松、梧桐并列掩映,影翠轩的一角从树的间隙中显露,两位文士在廊中对坐交谈,一名童子背对着他们在一旁烹茶侍奉。三十年后文徵明重看此画,颇为感慨,在画上写下:“墨痕漫涣纸肤残,竹树依然翠雨寒。三十年来头白尽,卷中犹作故人看。徵明重题。”

《真赏斋图》(藏于上海博物馆)和《浒溪草堂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都用横构图描绘了别号主人的斋室,横构图可以容纳更广阔的景物,营造更多层次的空间。《浒溪草堂图》中央是开阔的湖面,湖的四周丘陵起伏,树木成荫,风景优美。在畫面右侧,岸边坡台上建有草堂二三间,只见草堂中主客围坐对谈甚欢,外有茶寮一间,茶寮内童子正烹火煮泉,而在画面前景中,二人刚从船上下来,正欲往草堂处走去。《真赏斋图》取景更为集中,将视觉中心落在了错落的松树、叠放有序的湖石以及真赏斋。只见真赏斋中主人与客人正在展卷品读,左侧书房内排列整齐的书册和一架古琴透露着主人的雅趣,右侧茶寮内两名童子正忙碌地准备茶事,与《浒溪草堂图》相似的,在此画前景中同样绘有“来访的客人”。

2 文徵明茶事图的图式特征

从文徵明的多幅茶事图来看,其图式虽可分为多类,但是细看图式的构成方式和画面的元素,则可发现这些茶事图在图式构成存在着很多共同点。除了《惠山茶会图》《乔林煮茗图》,其余茶事图中,书斋的布局、茶寮的构成、童仆的姿态,均具有程式化特征。从《品茶图》《茶事图》《茶具十咏图》《真赏斋图》《浒溪草堂图》这几幅画的局部来看,文徵明都是描绘了一间斋室,堂中有品茗的人,在斋室的右侧置有一间茶寮,茶寮中有侧身正在看火烹茶的童仆。斋室前后均被树木包围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隐蔽的私人空间,也为茶事提供了清雅的氛围。在《影翠轩图》和《林榭煎茶图》中,图式略有变化:《影翠轩图》和《林榭煎茶图》都不再将人物置于堂室之内,也省去了茶寮的描绘;前者将主客与童仆置于小轩外敞开的回廊里,后者将红衣文士置于窗前,凭窗远眺,而煎茶的童仆同样是在屋外回廊的角落中。这几张图只是将人物所处的空间做了调整,但是茶事活动的构成与上述的图像是相同的,均是有童仆烹茶服侍的情景。

以书斋作为茶事地点的茶事图,书斋、茶寮、童仆这几个画面元素组合成了相对固定的图式:品茗人居于书斋之中,或是独自跌坐,或是与友清谈;烹茶的童仆或是在茶寮中,或是在书斋外的回廊内,对着茶炉侧身专注着看火烹茶。不论绘画中的空间、布局作何调整,烹茶童仆和茶器始终是辨认茶事的核心要素。文徵明茶事图中的茶器,主要是烧水的茶炉、茶壶和茶,相较前代的茶事图中的茶器,简略了许多。明代从明太祖废除福建建安北苑团茶进贡,罢造龙团起,就改茶制为叶茶(散茶),随着茶制的改变,在烹茶、煮茶的方式上便捷了许多,茶器也相对简单。“明代叶茶不像宋代团茶、草茶(宋人称叶茶散茶为草茶),皆须槌碎研碾成末,因其为散条形,所以明人改用茶壶容茶,汤壶(煮水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由于不需直接在碗内击拂茶末,亦不再使用容量较大的茶盏、茶碗,而改用容量较小的茶盅、茶杯饮茶,为观茶色特重白瓷。另外泡茶茶壶或煮水砂壶,特别喜用宜兴紫砂或朱泥茶壶……”④在文徵明的茶事图中,常可见童仆侧身面对着一个茶炉,或是举扇煽火,或正在添炭,茶炉上方常摆着一个泥壶。各式的紫砂壶摆在桌面上,旁边常有茶杯。

相比茶器,烹茶童仆是一个更为显性的画面要素。通过梳理前代的茶事图,会发现备茶的人总是会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画面元素进行描绘。描绘僧儒之间品茗论谈的《萧翼赚兰亭图》(五代,阎立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左方就绘制着一老一少两位备茶的侍者。绘制文人雅集茶会的《文会图》(北宋,赵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前方就仔细地绘制了侍者侯汤、点茶、分茶、奉茶的情景。明代沈贞所作的《竹炉山房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院)也描绘了文人品茗清谈的画面,在山房前,也有一看炉烹茶的侍者。文人茶事图中,自煎自饮的较少,童仆侍奉的情景更多。在许次疏《茶疏》中《童子》一则提道:“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然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教两童司之。器必晨涤,手令时盥,爪可净剔,火宜常宿,量宜饮之时,为举火之候。”⑤童仆侍茶,可以让文人专注品茗,与客长谈,获得更惬意的精神享受。

除了上述图式共性,文徵明还在多幅茶事图中绘制来访的客人。例如《品茶图》《茶事图》《真赏斋图》《浒溪草堂图》画面的前景,皆绘有徐行来访的友人,这也是明代文人画中常见的现象。但在茶事情境中,来访的客人似乎有了更多层的意义。来访的客人是在桥上或坡岸边,从画面空间看,打破了斋室这一空间的封闭性,而是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画面空间。书斋与尘世既隔离,又有联系,文人在书斋内可以隔绝尘世的干扰,出书斋不远又可以进入尘世,满足“市隐”的文士心理。书斋主人在品茗中等待着友人的来访,也意味着一种包容的心态。明人提倡“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⑥,在择取茗友时,必选精行俭德之人,因此,这些来访的客人必定是与主人性情相近之人。文徵明精心地画上坡岸、小桥,为的是让友人来与主人共享茶事的幽趣,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契合。

3 文徵明茶事图的图式内涵

考察前代的茶事图,可以梳理出茶事图像演变的大致脉络:唐宋时期的茶事图以描绘人物和器物为主,景物的描绘较少;到了元代,茶事图减少了人和器物的描绘,以王蒙的《煮茶图》(私人收藏)和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画中出现了大画幅的山水景象,茶事缩略为点景的内容;明代时期,沈贞、沈周等文徵明前辈画家的茶事图主要延续了元代时期注重自然景物描绘的传统,但更精于剪裁,将茶事活动置于文人书斋、园林之中,画境清新淡雅。明代吴地造园风气的盛行,促使了更多描绘文人书斋生活的绘画创作。文徵明的茶事图在保留前辈画家茶事图像传统的基础上,将文人书斋、园林之景与茶事活动融合得更为密切,使画面饱含浓厚的文人情调。文徵明茶事图的图式,既有前代的印记,又是对其所处时代文人生活的提炼。

书斋、茶寮、文人与童仆在文徵明笔下被不断地绘制、塑造,逐渐演化成了茶事图中的符号。看似墨守成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文徵明茶事图的重心已不再是茶事本身,而是在于描绘文人茶事的心绪与体会,这一张张茶事图实际上是文徵明与友人寄情的媒介。无论是茶会图式、山林图式,还是书斋图式,文徵明都用清新秀润的笔触营造了一个个舒适恬静的品茗空间:风日晴和,明窗净几,茂林修竹,佳客小姬。也许在文氏屡次科考不第、经世之志无处施展时,茶香氤氲而开,所有尘世的俗念似乎暂时消失了,只留下了与友人探泉品茗、展卷观阅、焚香清谈所带来的快乐。正如蔡羽在《惠山茶会图》中的题跋:“七人者环亭坐,注泉于鼎,三沸而三啜之,识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各陶陶然不能去矣。”

4 结语

通过对茶会图式、山林图式、书斋图式的对比,可见书斋图式是文徵明最常绘制的一类。不同类型的图式中,文徵明似乎已经形成了自己茶事图的图式构成:书斋、茶寮、文人、童仆共同组成了一幅幅相似的图式,细致地展现了明代文人生活的样貌。而在看似墨守成规的茶事图创作途径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明代茶事图的创作重心已不再是呈现茶事活动本身,而更重要的是文人在茶事中所获得的幽趣,而这是通过绘制茶事环境展现出来的。通过茶事图中的元素:雅致的书斋、简素的茶寮、闲适的文人、忙碌的童仆,文人得以彰显自身高雅的生活情调和趣味,进一步获得精英阶级身份的确认。

注释

①王永积.锡山景物略:卷一:天下第二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三四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406.

②杨东甫.中国古代茶学全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2.

③杨东甫.中国古代茶学全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5.

④廖宝秀.明代文人的茶空间与茶器陈设[C]//王明明.大匠之门9.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169.

⑤杨东甫.中国古代茶学全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2.

⑥王镜轮.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190.

猜你喜欢

文徵明图式
文徵明的『三不』
文徵明的“三不”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全等的名义”——全等三角形基本图式的提炼
文徵明诗咏石湖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