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明代墓葬中的随葬碗文化研究

2024-05-28张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青花瓷工艺

张驰

摘 要:淮安明代墓葬中,大部分棺木内会有一对瓷碗,并盛满食物随葬,用以供奉逝者。瓷碗的品质高低从侧面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及文化风貌。一般规格较高的墓葬,随葬的瓷碗胎质紧密、细腻,发色纯正,器型规整,画工精细。贫苦人家的墓葬,随葬的碗品质粗糙,部分墓葬甚至用破碗随葬。据此作者认为,对于淮安明代墓葬随葬瓷碗的研究,是明代淮安葬俗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代墓葬;青花瓷;龙泉青瓷碗;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3

江苏省淮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明清两代,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督管全国运河漕运事务,淮安也在封建社会迎来了发展的历史巅峰,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30年来,在配合城市基础建设的考古工作中,发现明代墓葬1500余座,出土了大量随葬瓷碗。据统计,淮安国有收藏单位库藏明代碗约2000件,以景德镇窑青花瓷和龙泉窑青釉瓷为主。本文选择部分典型器物对明代墓葬中的随葬碗文化进行研究。

1 高规格官员墓葬中的精品瓷碗

1.1 皇亲国戚墓葬中出土的瓷碗

1984年,在淮安县(今淮安区)南窑村发現了一座砖室墓,从出土的一件木质地券上用朱砂书写的文字可知,此墓为夫妇合葬墓,男主人名叫张诚,其妻马氏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妻马皇后的侄女,墓葬落成时间为明宣德年间。该墓的结构为砖室圈顶,内置两具棺木,墓中出土韩瓶、金首饰配件、龙纹鎏金银带板、锡制明器、青釉瓷碗等共计23件(套)随葬品。这批珍贵文物让我们得以了解淮安地区明初皇室宗亲丧葬制度。

这座墓葬中的随葬瓷碗是一对龙泉窑青釉碗,置于墓主人右肩与头部之间,呈对盖状。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印“濂”字碗(图1),碗口径15.2厘米,高9.5厘米。器型为唇口,弧壁圈足,鸡心底。碗内部纹饰采用竹刀刻划出花卉纹,枝叶盘旋缠绕,刀法简洁朴素而流畅。碗外壁刻划密集竖条纹,犹如细密莲瓣。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灰,光泽强,碗心模印一“濂”字。

龙泉窑青釉印花团花纹瓷碗(图2),碗口径14.2厘米,底足7.5厘米,高9厘米。器型为圆唇侈口,弧壁圈足,鸡心底。器物通体施青绿釉,釉色光洁,质地细腻,釉色莹润,光泽强。碗心浅模印一多瓣花卉。器型规整,做工精细。

这两件瓷碗均通身施厚釉,入窑烧造时使用垫圈支撑底心内部,这种烧造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地保护瓷器施釉面积,连底足都被釉反裹,仅在底足立墙内留下一圈无釉区,足心留下一釉圆点,俗称“鸡心底”,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特征,一直沿用至明初①。

纹饰方面,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印“濂”字碗采用竹刀刻划手法刻绘出花卉纹,枝叶盘旋缠绕,刀法简洁朴素而流畅。龙泉窑青釉印花团花纹瓷碗除碗心浅花纹外,基本光素无纹,但釉色温润,品质极佳。元末明初有部分器物承袭宋代风格,以釉色见长,少有复杂的纹饰,一般为花卉、双鱼、动物、八宝吉祥等简洁纹饰,且多装饰在碗心。

这两件瓷碗为明初的典型器,制作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从规格看并非极品。这两件瓷碗出土于明代宣德时期皇亲墓中,也反映了墓主人的品格。明初对于官员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随葬这种品质的瓷碗,同时碗心印“濂”字,也表明墓主人严于律己、清明为官的品质,符合当时的官场及社会风气。

1.2 镇国将军丁瑛家族墓中随葬的青花瓷碗

2022年12月,淮安区新安小学南校区考古前置工作中发现了一座明代一品武官墓葬。这是一处家族墓,出土了四盒墓志铭,分别写作“明故镇国将军丁公室大夫人金氏合葬墓志铭”“昭勇将军淮安卫指挥使致仕丁公墓志铭”“淮安卫指挥使丁君妻张氏墓志铭”“淮安卫指挥使丁君淑人李氏墓志铭”。墓前出土一件石香炉,在香炉附近发现了一处“十”字形地龛(明堂);距丁裕墓南侧约50米处,出土倒落的石牌坊一座,主要构件基本存在;牌坊北侧发现一处旗杆石基础,初步推测均为墓园构件。根据出土墓志判断,这座墓园的建设年代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丁瑛家族墓中共计出土了10件瓷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件青花缠枝花卉夔龙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夔龙纹碗(图3),碗口径17.2厘米,底足7.5厘米,高9厘米。器型为撇口,斜壁略弧,至下腹向内渐收,直圈足底。碗的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口沿饰一圈巴斯巴文,碗心绘盘旋夔龙;碗的外壁绘两条夔龙,对首中间饰以莲花,底部一圈饰仰莲瓣纹烘托画意(图4)。瓷胎质地细密洁白,造型规整端庄,构图巧妙有序,绘图精细生动,釉面底色洁白纯净,青花色彩艳丽沉稳。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形象似龙而仅有一足,明初绘画偏向具体化,龙头、龙须、龙躯、龙爪、龙尾都清晰可见。成化至正德时期的夔龙纹开始趋于简化②,展现在器物上的形象一般张口飘发,显得威武有力,身有羽翼,花枝形卷尾,是美与力的结合。古人常用夔龙来赞誉品行端正且能力出色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夔龙代表五帝之一虞舜手下的两位臣子,夔为乐官,龙为谏官。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丁瑛因屡立军功,死后封镇国将军,随葬瓷碗绘夔龙纹饰也应是表彰其功绩,契合其身份。

2 高规格富商墓葬中的随葬瓷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安地区发现的明代高规格墓葬中,有墓志铭出土的典型富商墓葬首推1982年4月发现于淮安老城东门外闸口村(今翔宇花园小区前身)的盐商墓。据随葬墓志记载,墓主人王镇,字伯安,生于永乐甲辰(1424年),卒于弘治乙卯(1495年),世代盐商,家境殷实,居于淮安府城西北关厢河下镇。该墓随葬品丰富,墓主人两腋下各置一卷书画,共计25幅作品,均为元明时期名家作品,后全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他随葬品有金、银、瓷器等,也大多被定为珍贵文物。此座墓葬采用的是石灰与糯米汁混合的浇浆结构,有较好的封闭与恒温功能,因此墓主人的尸身及随葬物品均保存良好。墓中随葬有两件龙泉窑青釉印花瓷碗,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右肩与头部之间,一大一小成对盖状态。

龙泉窑青釉人物纹“宁”字碗(图5),碗高 11厘米,口径 18厘米,底径 7厘米。器型为圆唇侈口,弧形外壁,底足呈圆饼状,碗型较大,胎体厚重。碗口内外饰回纹,内壁印人物故事纹,并附有“韩信武子才,李白功书卷,孔子意颜回”字样;内底印有一鹿,鹿背有“宁”字(图6)。釉色青绿纯净,釉面肥厚温润,有细小开片。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碗内壁模印人物故事是明代龙泉窑的特征,宋元时期少见。此碗印有众多人物故事,内容丰富清晰,较为少见。从器型上看,其器型硕大,口径达18厘米,而一般同时期的龙泉瓷碗多为13厘米左右。再从其胎质与釉面工艺看,也较一般龙泉瓷碗洁净和紧密。所以从其艺术和美学价值来说,处于较高的层位。

龙泉窑印八宝纹“高”字碗(图7),碗口径17.2厘米,底7.5厘米,高9厘米。这件瓷碗的器型特征为圆唇侈口,弧形壁,小圈足。碗内壁模印道教八宝纹,碗心印“高”字。这是一种典型的瓷器吉祥八宝纹样,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法螺、珊瑚、双钱、灵芝、方胜、艾叶、葫芦等③。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碗心印一“高”字,应该是窑户的作坊号。

根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生前酷爱收藏字画,崇尚古风,龙泉窑青釉人物纹“宁”字碗纹饰复杂,内涵丰富,正是迎合了墓主的喜好。墓葬年代为弘治八年(1495),为明代中兴时期,此时的制瓷业也处于兴盛时期。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看,这两件瓷碗,器型独特,胎质精细,釉色纯净,纹饰精美,做工精良,堪称极品,可能是其家人为其定制的随葬器皿。

3 中等条件人家墓葬中的随葬瓷碗

淮安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墓中,品质较好的瓷碗数量较多,因为古代只有部分家境殷实或有官职的人才在墓中留有墓志,所以考古发掘中还有很多墓葬的主人待考证。这里选取几件典型随葬瓷碗,就纹饰与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探讨墓葬主人的身份信息。

青花庭院婴戏图碗(图8),一对,口径16.1厘米,底径5.8厘米,高6.8厘米,出土于淮安市淮安区城东乡南窑村。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表现孩童的绘画取名为“婴戏图”。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婴戏图寄托了人们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无限憧憬。这对瓷碗造型轻巧俊秀,釉色温润,胎体较薄,通身施釉,青花纹饰渲染勾勒,层次丰富,山石花草,童子戏乐,栩栩如生,碗口外沿饰有卷草纹,内沿以缠枝牡丹纹装饰,保存完好(图9)。 由此推测此墓葬应为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的墓葬,庭院宽阔,子孙满堂,其乐融融。

青花高士图碗(图10),口径16.1厘米,底径5.8厘米,高6.8厘米。高士图最早出现在晩唐,高士是指历代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名士名家,特别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中的人物。这件青花碗内心绘张骞乘槎图,外壁绘伯牙携琴访友图,底部以莲瓣纹烘托,用笔简洁纯熟,极具意境(图11)。由此猜测墓主人应为文人雅士,且崇尚古风。

青花法轮纹碗(图12),口径16.1厘米,底径5.8厘米,高6.8厘米。法轮是佛教八宝之一,也作佛法的代称,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犹如车轮,故称“法轮”。因此,法轮纹有法轮长转,劝人向佛,弘扬佛法之意。瓷器上绘法轮纹流行于明代中期。由此猜测墓主人受当时社会风尚影响,崇尚佛教文化。

青花海水奔马纹碗(图13),口径16.1厘米,底径5.8厘米,高6.8厘米,出土于淮安區城东乡南窑村。自明初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对大海憧憬和向往之情更加浓厚,这也体现在青花纹饰之上。明代,海水纹饰大量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同时让飞马与海水共存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这件瓷碗内外通体绘海水飞马图,构图繁缛,内底绘海螺纹,青花发色淡雅,浓密的海水纹衬托出洁白的飞马和海螺,极富装饰性。根据这件瓷碗的器型特征,其生产时代应是明中期。明代淮安是漕运的指挥中枢,有数以万计人依靠运河漕运为生,与此同时,海运也是运漕的一条通道,由此推测墓主可能是从事与海道运漕相关的职业者。

4 平民墓中的随葬瓷碗

淮安市国有收藏机构收藏的明代随葬瓷碗中,数量最多的还是品质较次的粗瓷碗,多达千余件,它们代表着我国古代广大的平民阶层,见证着明代平民阶层文化与社会生活状态。平民墓极其简朴,很多棺木是使用没有加工过的树木原树干拼接而成的,但数量上有一定讲究,通常是12根,俗称“12朵葬花”,棺内大多没有其他随葬器物,但棺中肯定会放置一对瓷碗,碗的质地工艺都非常粗糙,不少还有残缺,品种主要是青釉瓷碗。

青釉粗瓷碗(图14),口径16厘米,高7厘米,底足6厘米,2004年出土于淮河入海水道工地。形制特征为圆唇口,斜弧壁,圈足底。瓷碗的胎质地灰黄粗松,含有石子、沙粒等杂质,内外施青黄釉,釉色灰暗不均匀,碗心有无釉区域,呈圆形,这是采用叠烧法导致的,这种烧法可大幅提高产量。这种龙泉瓷碗应是浙江龙泉窑系中一些偏远的小窑所制,当时的价格较为低廉,满足了大量的平民所需。

5 结语

在陶器诞生之初,碗这种器型即被古代先民创制,其是人类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工艺特征,但制作工艺的历史演进基本按照由粗糙到精细的规律发展,同时每个时代都有将碗作为随葬品使用的葬俗,但如明代淮安地区这样,将碗作为随葬的必须甚至唯一品,还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淮安地区明代墓葬随葬碗的历史价值在于,我们能够从其型制与纹饰内涵中探寻墓葬主人身份、瓷器工艺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艺术文化特征等大量珍贵信息,以此弥补地区历史文化的空缺,促进新时代下文物研究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吴宁.元代至明早期龙泉窑官样瓷器初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②余佳祯,方兰轩,张亚林.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纹饰的分类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

③叶英挺.元龙泉窑划花“七宝纹”碗及相关问题[J].文物天地,2017(1):92-93.

猜你喜欢

青花瓷工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纯净的青花瓷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青花瓷
愿做一支荷,配你青花瓷的温润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