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文博事业的发展

2024-05-28柴士清张思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博宁波改革开放

柴士清 张思桐

摘 要: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在考古发掘方面,考古领域不断拓宽,科技手段大量引入,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持续推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深入开展;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博物馆种类丰富,展陈和教育活动推陈出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上林湖越窑遗址与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果丰硕。宁波的文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关键词:改革开放;宁波;文博;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2

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是浙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既是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7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正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文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为传承和发扬宁波地区的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考古的新发现和成就

宁波地区考古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宁波古物陈列所的成立,该时期陈万里先生已开始对上林湖窑区的越窑青瓷进行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波地区的考古工作以古墓葬清理及古窑址调查为主,这一时期宁波地区考古逐渐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考古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地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考古项目之一河姆渡遗址开始发掘,为该地区史前考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时期各级考古机构还发掘了钱岙、东澄等商周遗址,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旧城的改造,宁波城市考古也开始起步。

1.1 改革开放后宁波考古的发展历程

宁波地区的考古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为契机,宁波市考古所与各省、院考古机构展开合作交流,对荷花芯、低岭头、开刀山、鸡步山等青瓷窑址,明州子城罗城、天封塔、市舶司、孔庙等城市遗址,慈湖、小东门、塔山等史前遗址,灵山、庶来等商周遗址进行了发掘,极大地推动了宁波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

1998—2006年,宁波地区的考古开始进入水陆考古并行发展的时期。该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获批设立,和义路南宋沉船、象山港海域等水下考古项目正式启动,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存。在陆上考古方面,寺龙口等青瓷窑址,傅家山、田螺山等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慈城古县衙、天宁寺、句章故城等城市遗址以及诸多古代墓地的调查与发掘,大大丰富了宁波地区的考古成果。同时,寺龙口窑址与永丰库遗址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提升了宁波地区考古在国内外考古领域的影响力。

2006年起,宁波地区考古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落成开放,聚落、城址、窑址、墓葬、水下等考古项目进一步推进,许多重要的考古遗存开始进入保护、展示与研究并举的新阶段②。

1.2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考古取得的成就

回顾宁波改革开放后的考古历程,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是考古领域的拓展。近些年,宁波积极发展水下考古业务,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的成立,为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宋元和义门遗址、傅家山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元代永丰库遗址、郭童岙越窑遗址、句章故城、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大榭史前制盐遗址、奉化下王渡史前遗址的发掘以及“小白礁1号”沉船水下文化遗存的考古工作等,为我们研究宁波地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礼俗信仰、中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二是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该时期宁波地区的考古除了使用传统方式以外,大量科技考古手段也被引入考古发掘过程中,比如遥感与物探技术、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碳14测年等多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为考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发展方向,也提升了寧波地区考古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文物保护项目,也为考古发掘后的科技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是保护和展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对考古遗存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视,设立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永丰库遗址公园的建立,都是对考古遗存采取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考古所等单位通过举办公众考古活动、利用媒体资源通报重要考古发现、利用博物馆策展专题考古陈列、出版考古科普类读物等措施,逐步提升大众对考古工作的兴趣。通过对考古知识的科普,民众对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公众考古事业持续发展。

四是学术研究和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的考古机构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个人专著、研究文集、考古报告、图录、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颇丰。2006年起陆续出版的《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是宁波地区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深受各方好评。此外,该时期宁波地区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陆续与国内外数十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并与各家单位合作开展沿海重大水下考古项目。通过合作交流,宁波地区的考古机构与各地考古机构互相取长补短,提升了考古发掘的水平,扩大了影响,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博物馆是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特色的集中保存和展示区域,是社会公众回顾历史、获取情感共鸣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心脏和精神标杆。宁波地区的博物馆建设主要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发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了王安石纪念馆、东钱湖名胜史迹陈列馆、周尧昆虫博物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天一阁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③。发展至21世纪,宁波地区的博物馆建设进入繁荣阶段,一大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博物馆相继建立,为宁波地区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2.1 博物馆形式多种多样

宁波地区的博物馆种类多样,综合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相互呼应,从不同的角度记录着宁波地区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宁波历史、人文、艺术特色为目的的综合性博物馆,自2008年12月5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宁波博物馆建筑造型独特,藏品种类丰富,馆藏文物的数量有7万余件。自开馆以来,通过举办类型多样的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努力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公众构筑起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④。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镇海区,2009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宁波帮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城市人文的专题博物馆,以明末至今宁波帮艰苦奋斗的发展史诗为主要内容,借助照片、实物等展品,以典型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宁波帮造福家乡的桑梓情怀,倡导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人文主题。宁波博物馆与宁波帮博物馆于2020年合并为宁波博物院。

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2014年10月建成开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1.5万件,是收藏、研究、展示港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⑤。

与此同时,鄞州、慈溪等地出台“国助民办”扶持政策,使得收藏家、艺术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依托于文物保护单位或其他相关设施,宁波服装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金银彩绣艺术馆等多家行业博物馆、精品收藏馆对外开放,填补了国有博物馆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2.2 展览类型丰富多彩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提升博物馆文化形象、增强自身文化魅力和区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公众饱览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当前宁波地区的博物馆多使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相辅相成的“三位一体”陈列体系。其中以基本陈列为主体,以专题陈列为特色,以临时陈列为补充和完善。各博物馆在该陈列体系的指导下,结合本馆馆藏和定位,制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

宁波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亮点,以宁波城市发展史为主线,系统梳理、综合展现宁波地区7000年来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专题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以“十里红妆”为亮点,融汇宁波老字号、时令习俗、非遗技艺等内容,是对宁波地区民俗等独特地区文化魅力的彰显⑥。

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六大展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港口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及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六大陈列内容相辅相成,为参观者了解中国港口发展历程、提升大众对港口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促进海洋文明和港口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之外,各博物馆还定期推出临时陈列丰富本馆展览内容,激发博物馆观众的参观兴趣。这些临时展览有的与国内外博物馆合作办展,有的直接从其他博物馆引进,有效地促进了宁波地区博物馆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为宁波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3 教育活动推陈出新

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肩负着文化教育功能,根据自身馆藏资源以及所在地区文化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的职能之一。

在针对不同年龄层观众开展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宁波地区的博物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方面,以宁波博物馆为例,其在展馆内设有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特展体验活动主要是配合临时展览内容开展相应活动,节日和时令体验活动是为了帮助青少年理解节日和时令背后的文化内涵,非遗体验活动则是通过手工制作让青少年观众体会非遗文化。除此以外,宁波博物馆还会不定期推出小小讲解员、考古夏令营、博物馆夜宿等活动,活动内容与宁波地区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角度加深青少年观众对宁波地区文化的理解。

针对成年观众,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性的文化论坛和讲座,提高了成年观众对博物馆藏品资源及其背后历史文化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如宁波博物馆主办的东方讲坛、中国港口博物馆主办的港博讲坛,两讲座形式类似,分为展览配套讲座和文博培训讲座两大系列,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授人文、历史、艺术知识,为文博界人士、博物馆志愿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构建起博物馆和公众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宁波博物馆针对博物馆志愿者群体每年定期推出志愿者万里行活动,志愿者会前往国内不同的博物馆参观学习,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帮助志愿者开阔视野,提升服务的质量。

3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951年,以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宁波的文保事业正式起步。1986年12月,宁波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地区的文保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1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文保事业发展历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分设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波市文化局文物處,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构保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宁波市开始科学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城市化并行发展。2006年以来,在文保事业发展过程中宁波地区一方面重视文保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启动“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和“宁波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来保护文物,全力培养文物科技保护人才,从而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宁波积极参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当前中国大运河宁波段成功申遗,上林湖越窑遗址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宁波地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丰硕⑦。

3.2 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共同组成,大运河宁波段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宁波段的申遗内容为“两段一点”。“两段”中的第一段为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中的宁波段,这段运河在历史上促进了沿线城镇的繁荣,至今仍可见沿岸村镇相依的自然风貌。第二段为大运河(宁波段),该段运河横贯宁波北部,是宋代浙东运河黄金时期开凿的航道。该段运河形成了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的航运方式,成为古代宁波地区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点”是宁波三江口和庆安会馆。宁波的三江口是内陆运河航运与海外交通的重要连接点,庆安会馆则是在浙东运河沿线发展出的商业会馆。庆安会馆一方面反映出运河对促进商贸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祭祀妈祖的庙宇,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下传统习俗的传播与发展⑧。

2012年3月,《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规定》在扬州签署;2012年11月,宁波市颁布并实施《大运河(寧波段)遗产保护规划》;2013年7月1日,《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在宁波市政府第288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2013年9月22日,国际组织专家到宁波实地考察运河遗产,赢得了专家的好评;2017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3 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

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越窑青瓷生产的核心产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上林湖越窑遗址窑业遗存丰富,通过考古发掘完整地展现了越窑从创烧至兴盛到最后衰落的发展轨迹,为研究越窑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03年,慈溪市启动了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纲领和依据,扎实推进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2006年和2012年,上林湖越窑遗址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遗产点名单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17年8月,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遗址展示区和管理服务片区中的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作为主要的展示空间。遗址现场展示是其对外展示的一项重要内容,游客可以参观正在发掘和已经结束发掘的窑址。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则是通过出土器物、多媒体、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全面展示了上林湖作为越窑中心产地的地位和工艺水平,以及作为唐宋时期外销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成为宁波地区文保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亮点。

4 总结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宁波的文博事业依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考古发掘方面,考古领域不断拓宽,科技手段大量引入,文化遗存的保护、展示和研究不断推进;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博物馆种类日益丰富,展陈和教育活动推陈出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上林湖越窑遗址与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果频出。文博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宁波地区应当在当前获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寻求符合宁波地区地方实际、能够展示宁波地区特色的文博事业发展之路。

注释

①王结华.林国聪.宁波考古六十年:历程·成就·展望[N].中国文物报,2017-11-17(005).

②王结华.褚晓波.宁波地域考古的回顾与展望[C]//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

③陈万丰.倾力打造“博物馆之乡”:宁波市郸州区博物馆群建设纪实[N].中国文物报,2009-03-25(004).

④宁波博物馆:在建筑的韵味与老风物中徜徉[N].中国文物报,2012-06-08(019).

⑤王敏.中国港口博物馆落成开放[N].中国水运报,2014-10-20(001).

⑥宁波博物馆跨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N].中国文化报,2013-01-14(006).

⑦汪广松.改革开放以来的宁波文保事业[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6):117.

⑧王路.中国大运河申遗 宁波段“二段一点”列入申遗文本[N].宁波日报,2013-02-26(A01).

猜你喜欢

文博宁波改革开放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一图读懂宁波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拖起明天的希望
文博学院
聚焦·宁波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