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新路径研究
2024-05-26杨建徐康康悦
杨建 徐康 康悦
摘 要: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充分的议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面临发声的权威性、传播方向、设置难度、设置时效四个方面的挑战,且存在重媒体权威、轻学生需求,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尝试借助“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的理论模型,从构建“微环境”、树立“微权威”、打造“微生活”、培育“微领袖”、挖掘“微内容”五个角度探索微传播语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效能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微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47-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ztsjh-2023-7-5)、2022年度新时代育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2jyjxggyj235)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他还特别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可以借鉴传播学“议程理论”,通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利用好微传播的规律,传播议题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一、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方式,由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最早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强化和报道的题材、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报道所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边事情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传播,不但影响着受众的言行,更使得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微传播语境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范式演进为“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范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是指高校“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和心理需要,主动设置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把握教育的主导权、话语权,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3]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在发声的权威性、传播方向、设置难度、设置时效等方面面临着四重挑战。
(一) 微传播语境的“去中心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声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4]微传播是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在微传播语境下,信息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更加自由、开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声媒体话语权的“中心性”“权威性”受到严重的挑战。借助手机微信、微博、网站、聊天软件、论坛、抖音、快手、B站等工具,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和“麦克风”。在微传播语境下,学生受多元多变多样思想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受微传播语境信息海量化的影响,学生对于传统的“说教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兴趣降低,对个性化、人性化、量身定制的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对信息传播的方向、形式、内容进行创新,以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
(二) 微传播语境的“分众化”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由学校主流媒体向广大学生受众的单向式传播,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漫灌式传播,广大学生缺少参与发声的机会,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聆听。而在微传播语境下,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辩论,舆论主体分众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在微传播语境下,学生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的参与者。在这种传播方向翻转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必须注重广大学生受众的定位,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心理、行为模式的需求,更加尊重学生受众的意见表达需求,唯此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
(三) 微传播语境的“非理性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在微传播语境下,受众主体的表达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微媒体成为各类诉求、观点、情感、价值观表达的“集聚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等特点,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传播信息,而受众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客观上为非理性的思想传播提供了土壤。在微传播语境下,传播的主体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各类信息纷乱交织,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情况后,信息的内容衍生、传播范围、舆论影响将不可控。一些别有用心的炒作团体、境外势力,在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微媒体平台对不良信息进行肆意传播、造势、营造噱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信息优势大大削弱”。[5]加之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一味地跟风模仿,微传播语境信息表达的“情绪化”突显,“非理性”信息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增加了难度。
(四) 微传播语境的“实时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
微传播语境下各类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实时化传播,拓展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化”受众。各类信息主体相互叠加、融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边际成本”。而高校官方微媒体平台的导向与中介作用日渐式微,广大学生受众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构建一些非正式性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垂直化社群,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言论更加开放和自由,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不良信息借助微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这些都要求高校官方媒体必须注重“首发效应”,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利用“微话题”“微活动”“微文化”和培养意见领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想的有效引导。
二、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对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多重挑战,高校官方微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呈现出五个问题。即重媒体权威、轻学生需求,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
(一) 重媒体权威,轻学生需求
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中,过于注重官方微媒体权威式话语的“发声”,强调学生对议程的被动接受,而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变化特点,忽视学生的切身诉求。一些高校往往认为微媒体平台具有官方的天然优势,仅将微媒体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话筒”,只需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即可,而忽视了微媒体平台的“谈心”功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舆论特征、思想动态、信息需求。概言之,高校官方媒体过于看重信息的发布功能,而忽视对学生面临的难点、思想矛盾的疏导和解决。
(二) 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
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被动性较强,捕捉时机存在滞后性。由于对学生参与微传播过程的思想动态和舆情实时监测尚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首发效应”不明显,仅仅局限于对网络热点问题的解释与答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舆情监测和舆论控制过程中,高校官方微媒体平台通常只是被动地“后端控制”,而忽视对舆论的“前端控制”及对学生思想意识动态的提前预判。在微传播语境下,由于信息传播的无边界和“非理性”特征,加之缺少对信息舆论的预警和控制,高校主流媒体在处理校园舆情时常常处于事后补漏的被动状态。
(三) 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中传统“说教思维”和思想理论灌输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高校的官方微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中过于注重政治理论的阐释,而忽视政治理论的生活化运用与实践,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语言过于“官方化”,缺少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感染力,不能做到与大学生群体现实关注点同质、同步、同程。
(四) 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
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对官方微媒体“微观发声”重视不足,议程的设置过于烦冗拖沓,是典型的全局化、笼统化的宏观话语,通常是站在学校的角度对议程进行设置,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议题“高大上”有余,而“接地气”不足,缺少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为了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的传播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但当前在实际操作中,高校仍然缺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新方式和新手段。例如高校在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时,较少将其与学生的实际感受相结合,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微观话语,缺少对话语的个性化表达及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这些都削弱了学生对议程的充分认同。
(五) 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传播的效果可以划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除了要加强议程设置在“认知”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外,还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来满足“行动”层面的需求。虽然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建设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与学生互动的目标,但是议程内容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内容不多,无法引发学生的共情。当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校报网络版、新闻客户端、校园新闻网,将对学生的信息覆盖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作为重点,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类微平台建设,但是,这些微平台仍然存在过于注重信息的容量与覆盖率,而没有建立起通畅的互动与沟通机制,学生与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地位不平等,学生不愿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学生对议程设置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明显不足。
三、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理论模型
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与学生的关注度间存在着一种逻辑链条,体现在“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范式演进为“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范式的过程。传统的媒介技术将受众复杂的信息需求简单化,忽视了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反馈与交流活动需求。当广大受众认为传播方式拥有劝服性时,必然对科学传播信息源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在心理上对传播方式产生偏见。因此,高校有必要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判断与传播媒介之间的高度互动关系。“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议程设置模型不仅要引导学生“想什么”,更要解决学生“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高校在“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议程设置模型中,首先通过议程的设置明确舆论引导的方向,促进受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导向下,形成相应的意见,最终支撑受众的行为。“微媒体议程-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在微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模型中,客体显要性与主体显要性之间是一种互动、依存的关系,客体显要性与主體显要性共同构筑了微媒体议程设置的理论模型体系基础。微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高校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主客体显要性、认知启发、意见强度、舆论方向、行为引导”等方面着手,促进议程设置价值链体系的优化,才能够提高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效能。
四、微传播语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效能的实践路径
(一) 树立需求导向,构建精准定位、因势利导的“微环境”
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要遵循学生的需求导向,构建因势利导的“微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主客体显要性。高校要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舆论特征、思想动态、信息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将学生关注的问题融入议程设置中,提高学生对微媒体发声的“关注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微环境”。在微媒体传播平台下,高校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完善学生信息挖掘、甄别、过滤、处理等综合功能,对学生的浏览偏好、言论重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分析。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坚持主动介入,对学生面临的难点、思想矛盾给予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安徽工业大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成立了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对学生的各类需求、思想观点、学习状态等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官方微信、微博的议程设置相联通,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二) 突出首发效应,树立快速反应、集中发力的“微权威”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微媒体的发声讲求“先入为主”和“首发效应”,高校要对“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做法进行积极主动地改进,突出对舆论的“前端控制”和“全流程引导”,树立快速反应、集中发力的“微权威”。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发声的时效性。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制止和更正,将容易产生舆论危机。尤其在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主体的复杂性不断凸显的情况下,网络舆论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众化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不良信息在网络上都会被无限“放大”。在当前微传播语境下信息传播瞬息万变,信息传播的动态性更加明显,高校只有做到掌握主动、快速反应,才能够占领思想引导的制高点,牢牢把握首发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必须重视信息的同步与即时性,在不良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积极发布权威性信息,进一步澄清事实、去伪存真,清晰表明官方立场。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微媒体传播平台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动性,不留死角、不留间隙,提高信息推送的更新频率和信息发布的质量,使得信息的首发与受众的需求相衔接,将传统的浅显化和碎片化阅读转变为深度阅读,全面提高微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引导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学生“非理性”发声的监测与应对。高校要适应微传播语境下媒体传播的无边界性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预测到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率和回复率、微博点击率、贴吧回帖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准确把握。高校要加强负面信息的预警、控制,对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提前预判,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直面社会热点、校园事件、学生话题,告别高校主流媒体的“失语状态”。当负面信息出现时,高校要精准把握抢占时机,对负面信息进行有效引导,积极满足学生对正向信息的精神诉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发挥“正能量”议程的引导作用。
(三) 贴近学生实际,打造情境体验、平易近人的“微生活”
教育即是生活,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中“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推进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和议题语言的平实化,打造情境体验、平易近人的“微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意见强度。一方面,高校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树立全面的议程设置理念,使得议程设置内容更加紧凑,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点”。高校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创新性,加强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收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议程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集“时代特色、情境体验、人文关怀”为一体的崭新“微生活”。高校要广泛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各类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学校历史故事、优秀师生案例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使得议程来源于学生生活、回归于学生生活、引导作用于学生生活,最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議程设置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实话、大白话、心里话阐述观念、解决问题,形成平易近人的信息传播体系,形成“熔炉式”育人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生活感染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6]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学会利用微媒体平台与学生对话,用平实朴素、打动人心的语言获得学生的认可 。例如,在一些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时,公众号文章都配备了“吃完月饼别忘了给家里打个电话”“饺子味道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妈妈”等通俗化的文化解读,这种润物无声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理论说教”相比更能“入心、入脑”。
(四) 发挥榜样作用,培育普遍认同、微观发声的“微领袖”
微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分众化和不确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每个受众的“自媒体”作用,做好舆论方向的引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的问题,高校要更加注重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微观话语”的发声,推进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衔接、个人话题与公共议题相联系、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协同的机制。高校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权威”,打造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微领袖”,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的培育不能仅限于学生干部,要主动将高校的学霸及其他学生知名人物培育成正面信息发表的意见领袖。高校要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网络版、新闻客户端、校园新闻网为载体,以学生的思想矛盾为着力点,以“微观发声”为主要形式,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促进学生对热点议程进行正确分析评议,弘扬社会正气,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使学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 加强沟通互动,挖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微内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新媒体融合的新尝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延伸和传播力拓展的重要工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中存在的“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问题,高校要全面加强议程设置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互动,构筑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高校要尊重学生在议程设置中的主体地位和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促进学生在开放、平等、自由的空间里进行互动与交流,使微媒体成为学生发表见解、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高校要坚持平等沟通和交流互动的原则,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行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高校要积极建好微信、微博、网站、抖音、快手、B站、论坛平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敢于做“发声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话筒”,引发受众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讨论。例如,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设立了网络课程、工作案例、榜样在线等栏目,其中,榜样在线栏目可以让辅导员交流讨论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意识,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形成良好的主体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矫正与“知行合一”。
综上,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只有利用好微传播的规律,传播议题的“正能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传播不但影响着受众的言行,更使得受众的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微传播语境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范式演进为“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范式。微传播语境的“去中心化、分众化、非理性化、实时化”等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当前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着“重媒体权威、轻学生需求,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树立需求导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实践路径,构建精准定位、因势利导的“微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主客体显要性;突出首发效应,树立快速反应、集中发力的“微权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认知启发;贴近学生实际,打造情境体验、平易近人的“微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意见强度;发挥榜样作用,培育普遍认同、微观发声的“微领袖”,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議程设置的舆论方向;加强沟通互动,挖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微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行为引导。唯有因循这五重实践路径,高校才能够全面增强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效能。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01).
[3]洪涛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3):156-16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5]黄静婧.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教育评论,2015,(06):8-10.
[6]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光明日报,2016-02-20(001).
(责任编辑: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