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赵薇事件”再议传播学经典理论

2016-11-18张一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传播学

张一

摘 要 前不久,“赵薇事件”在各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引发高度关注和讨论,事件持续时间久、影响力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及网络舆论等情况都值得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文章结合“赵薇事件”,对传播学经典理论“议程设置”“拟态环境”和“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讨论,试图验证这些理论在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并对其变化发展进行说明。

关键词 赵薇事件;议程设置;拟态环境;沉默的螺旋;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9-0033-02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媒体网络环境的强势驱动下,信息传播及舆论发酵等情况都产生了诸多变化。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也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不断深入,而其中形成于20世纪的相关经典理论也不断被验证或质疑。

1 赵薇事件

“赵薇事件”因国内知名演员、导演赵薇在其执导的新电影中涉嫌选用台独分子和辱华艺人而起。2016年4月25日,电影主演揭晓后,网友质疑台湾演员戴立忍为“台独”以及演员水原希子曾有辱华行为,但当时事件并未引发大范围关注;直到6月30日,因该片官微与戴立忍发出的澄清“非台独”声明,事件引发关注;7月6日,“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转发文章《赵薇、戴立忍及〈没有别的爱〉为什么遭网友普遍谴责抑制》,文章被大量转发后,事件迎来第一次关注高峰;7月11日,赵薇发微博回应,并且在接下来几天里“赵薇国籍”“赵薇恶意攻击抹黑万维网”“共济会”“阴谋论”等相关话题持续引爆网络舆论;最终,电影官方声明换掉戴立忍,赵薇道歉,事件基本告一段落。

纵观整个事件可以发现,事件持续时间长达3个多月之久,且出现多个集中关注和舆论高峰,其传播过程复杂性强、群众参与度高。本文不对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真相作进一步讨论,以下仅结合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情况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2 议程设置——媒介与用户共同发挥作用

2.1 议程设置理论

该理论最早见于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

2.2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一直存在

相比于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被弱化,但并未消失且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赵薇事件”中,起初部分网友的质疑并未引发太多关注,这是由于以往长期处于受众地位的网友身份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受众”概念正逐渐被“用户”概念所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就能真正处于主动且能影响其他数以亿计的用户。事件的第一次关注高峰正是由“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转发的文章所带来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经由大众普遍认可的媒介报道传播,事件才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同时,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及其包含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认识和判断,这与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2.3 用户正影响着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当前,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应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类社交应用的用户量巨大,这就使得当用户中关注某一事件的人数足够多时,用户在基于自己的判断下有选择的转发媒介的信息扩散给更多的用户,从而对媒介的议程设置产生明显的影响。“赵薇事件”中,不少网友偏向于“共青团中央”所转发的文章立场,同时在其他可解释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相信。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用户)将从“影响”逐步过渡到“决定”议程设置,但笔者认为下这样的论断为时尚早,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群体的构成复杂、信息量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当“大众媒介”角色的一方去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就很难出现能集中吸引用户密切关注的事件或信息。

3 拟态环境——社交网络中呈现复杂变化

3.1 拟态环境理论

20世纪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2]。拟态环境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对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受众的影响和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3.2 大众媒介在新环境下的部分功能弱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模式下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模式下,社交网络所构建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正不断弱化大众媒介的部分功能,它改变了传统单向信息传达—接受—反馈的模式。当前,如果信息来源于网络用户,相比较而言媒体则是处于被动地位去了解并搜集信息再加以报道传播。“赵薇事件”中,舆论发酵前期只是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应用上被讨论,而几乎没有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因为在整个事件中媒体并不占据主动且无法确认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是否真实。近日国家网信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也明确规定,各网站严禁盲目追求时效,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因此笔者认为在该事件中,许多主流媒体的做法值得认可,未被所谓的民意绑架。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事件只要持续发酵且热度不减,就必然会因海量信息的传播影响更多的用户。因此,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和解释功能正被越来越多主动传播信息的网络用户所弱化。但弱化并不代表“拟态环境”的消失,在各类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媒介对报道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样信息的选择就是最基本的“拟态环境”的构造。

在“赵薇事件”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网友质疑资本控制了媒体。由于事件在社交网络上热议却未见主流媒体报道,因此部分人得出此结论。这样的结论虽经不起推敲,但却可从中发现,受众正逐步意识到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存在差别,人们对真相的渴求愈加迫切。因此,大众媒体必须意识到,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严守规矩、尊重事实才能赢得信任。

4 沉默的螺旋——期盼理性声音成为主流

4.1 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该观点也会被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时,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最终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3]。

4.2 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在近年来的重大事件中,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声音往往更容易被放大,这与我国当前社交媒体网络用户的素养直接相关。网民媒介素养的高低一直是影响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网络和社交应用用户正呈现“三低”(年龄偏低、收入偏低、文化程度低)特征。“赵薇事件”中,不少用户受同时期发生的“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引发的爱国情绪所影响,看到“台独”“辱华”等标签便陷入非理性的网络发泄,甚至与同胞相互谩骂攻击。而对事件保持理性观望态度的网友大多并未急于发声,这也就使得各种非理性的声音增势并不断扩大。在当前媒介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并未失效,但其中的部分影响因素却发生了变化。沉默一方往往不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被孤立或攻击,而是不愿意以网络对话的形式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根本无所谓对方是否认同自己。

网民的大规模参与,使得当下我国网络舆论形势处于持续高涨上升时期,如果网络上充斥着的非理性声音成为主流,甚至网民的情绪被一些组织或个人借机利用蓄意制造社会矛盾,必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扰乱国家和社会正常秩序。归根结底,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在用户层面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着眼当下,提高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并辅之以合理有效的管控引导,让理性声音成为主流正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沃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传播学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