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2016-11-22占琦苏静
占琦++苏静
摘 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加入传媒大军,媒介资源空前繁荣,媒介重心发生偏移,媒介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公器”探讨社会公共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私人议题。媒介域的“私有化”,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缺失和“议程设置”功能势弱等问题,网络草根和网络红人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本文分析面对上述问题,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域;把关人;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31-02
2016年高考,在各省状元新闻出炉之前,“国民闺女”关晓彤先“热”了一把,高考成绩552分,超过艺术类本科文科录取分数线206分,成了当时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之一。
在媒介资源匮乏的时代,大众传播工具作为社会“公器”,为社会公众服务,讨论社会公共话题。从中国古代的官报到近代报刊,其主要内容大多为“时政要闻”。进入现代,报纸的种类开始增多,广播、电视的加入使媒介“大家庭”更加热闹。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大大扩充了大众媒介的阵营,新媒体、自媒体的加入使媒体资源空前繁荣。资源的过度,使得大众媒介的主题发生偏移,媒介不再只作为社会“公器”探讨社会公共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私人议题。
一、媒介域:“公域”还是“私域”
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最早提出了“媒介域”的概念,他将媒介域划分为逻格斯域、书写域和图像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人皆有好奇心,喜欢窥视他人隐私,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应该关注“私域”。而从社会公共学的角度来讲,媒介是大众传播工具,应为公器,报道社会公共事件,关注“公域”。媒介域到底应该是“公域”还是“私域”?大众媒介时常会处在这样两难的尴尬和选择当中,一边是“铁肩担道义”的侠义,一边是“顾客是上帝”的柔肠。
在公共话语权掌握在大众媒介手中时,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和职业的操守,使得媒介域在“公域”和“私域”之间理性分配。而当新媒体时代到来时,原来的平衡被无情的打破了。新媒体飞速的崛起,让传统媒体猝不及防,直到今天传统媒体都还没找到很好的融合之道。
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信息平台的出现,使传统媒介中传者垄断信息源的模式完全打断,公共话语权向全体社会公民开放,“意见的自由市场”正式形成。这是言论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理应更加民主。但是,公共话语权的下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媒介为了迎合受众,打着关注“公共民生”的旗帜,讨论私人话题,媒介域被“私域”占领。
二、“把关人”:传统角色的缺失
媒介域的“私有化”也使传统媒介“把关人”角色开始缺失,私人话题更加肆无尽惮的登上公共平台,占领媒介“公域”,明星结婚生子抢占头条。如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本是一条足以轰动全国的公共新闻。但三天后,10月8日,黄晓明和杨颖在上海那场号称是“请来了大半个娱乐圈”的婚礼开始“霸屏”,于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新闻就这样失去了光芒。
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牢牢地被传者掌握,受众受到传播平台的限制无法自主发声,信息必须借助传播者,经过传播者的把关才可以公开传播。在传播学里,习惯将传者称为“把关人”,“把关人”的角色类似守门员,信息的足球要通过球门必须经过“把关人”的筛选。
而在“互联网+”时代,传者、受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平台到处都是,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只要身处事发现场,随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途径传播信息。信息再也无需经过传统把关,即可传播,传统媒介“把关人”角色开始缺失。
三、“议程设置”:传统功能的势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媒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对受众关注的话题进行“议程设置”,虽然媒体无法决定受众怎么想,但可以影响受众想什么。
而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话语权的抢占,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开始势弱,网络草根和网络红人开始“议程设置”大众。
(一)网络草根的“议程设置”
2016年春节期间“江西男上海女”的新闻在网上引起轰动。2月6日19时28分网上一篇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帖中写道自己是上海女孩,家庭小康,谈了个外地男友,在男友再三要求下去他老家过年,结果看到男友家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差,要返回上海,并配发了一张晚饭照片。
这条帖子被多家新闻媒体转发,随后引起热议,截止2月11日15时,原帖共有214957次浏览,7717条点评;微博上则有17万评论、5万转发和7万点赞。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凤凰男”、“孔雀女”、“城乡差异”等问题的广泛探讨。
一则源于社交媒体的“私人”事件却被带到了公众平台,传统媒体一哄而上,被网络草根借题发挥,刻意放大,引出公众关注。虽然后被传出这条新闻为假新闻,但这次新闻事件中网络草根成功地利用网络进行了“议程设置”,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二)网络红人的“议程设置”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网络红人的走红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受到网络推手的炒作,迎合了受众某种特定心理需求的产物。
从凤姐、芙蓉姐姐到犀利哥、郭美美再到“奶茶妹妹”章泽天、“网络天才”龙友林,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红”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十几个年头了。网络红人是网络世界的“明星”,其背后有和影视明星一样巨大的经济效应,因此利用网络“议程设置”成为“网红”成为不少人的梦想。
2016年1月2日,上海地铁2号线上,一名女乘客吃泡椒凤爪,并将吃剩的骨头随手扔得满地都是,遭乘客指责后舌战众乘客,其争执视频被上传到网上,点击量和评论量巨大,被网友称为“凤爪女”。2月4日,“凤爪女”又被曝出在上海地铁上吃麻辣烫,身边还放着一个小提琴盒。有网友对“凤爪女”进行了人肉,将其原名、职业和参加过著名相亲节目的背景全部公开。事情并未朝着网民设想的方向发展,本来应该名誉扫地的“凤爪女”身价不跌反升,不少商业活动都邀请其当嘉宾。
这可能正是“凤爪女”最初的目的,通过在地铁吃凤爪“议程设置”,利用网络炒作走红,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这则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沦落为网络红人的“脚踏板”,成为网络红人的“助推器”,媒介“公域”又一次为私人所用,成为“私域”。
四、立足“公域”坚守“专业”
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介域的“私有化”,及其带来“把关人”角色缺失和“议程设置”功能势弱等问题,传统媒体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立足“公域”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根本职责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新闻和信息的重点当然是公众信息。新媒体和自媒体上充斥着生活琐事和鸡毛蒜皮的私人事件,泛滥的信息让受众找不着北,这丝毫起不到媒体应有的社会导向作用。不妨回到新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了解与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信息,以便求生存图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关注社会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人事件,即关注“公域”而非“私域”。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讲,《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虽然新媒体和自媒体为公众带来了更广泛的言论平台,这的确也是我国言论自由的进步。可当“私域”过多的占领媒介域,“公域”便开始逐步示弱,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公民的话语权被剥夺了,是不符合我国《宪法》中确立“言论自由”的初衷的。
因此,无论是从媒介的功能还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讲,媒介都应该立足“公域”,再考虑“私域”。
(二)坚守专业
面对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如果传统媒体不坚守专业精神,一味转载,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主动放弃专业评论和把关角色。在“江西男上海女”事件中如果不是传统媒体一哄而上的转发就不会引起更广泛的社会讨论,如果传统媒体能核实清楚再报道就不会让假新闻当道。在“凤爪女”事件中,如果传统媒体保持清醒独立,就不会被网络推手利用成为制造“网红”的助推器。
新媒体在互动性和草根性上的确有巨大优势,而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却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在信息泛滥、把关人缺失、话语权转移的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从来不是信息,也不是平台,而是专业的信息、有品质的信息。有品质的信息需要有专业素养的媒体人去完成,一些新媒体和自媒体人并未受过专业培训,部分直接来自“草根”,专业性相对而言比较缺失,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长项。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可唯唯喏喏地做“应声虫”,而要恪守专业精神。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泛滥,传统媒体要发挥专业精神,坚守把关,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陈功榕.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探析[J].东南传媒,2012(10).
[2] 龚清晨.媒介域:文化对话的困境[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3] 陈昌凤.传统媒体创新无极限[N].人民日报,2013-08-08.
[4] 范卫锋.新媒体十讲[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