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

2024-05-26范海群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范海群

摘 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铸牢奋斗共同体意识、落实团结奋斗行为是新时代好青年的使命担当。加强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具有深厚的文化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启示及现实意义关照,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青年站稳团结奋斗的政治立场、坚守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巩固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行动。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在实践层面需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善用大思政课,以深刻的理论阐释掌握青年、武装青年头脑,增强系统思维,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多维空间。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03-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核心要义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JC710020)阶段性成果。

团结奋斗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密码,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动荡变革期怎样继续创造历史伟业的答案所在。“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1]新时代好青年身兼“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殷切期盼,是继续创造历史伟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重要使命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发挥青年的先锋队、突击队作用,“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励广大青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2]加强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正是为继续创造历史伟业凝心聚力铸魂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在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的新形势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青年善作善成。

一、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依据

新时代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勇挑重担、堪当大任,胸怀世界、展现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具备团结奋斗精神。大力培育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将“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把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个人梦想结合,是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青年个人成长成才的主观需要。

(一) 理论必然性

新时代新征程所培育的团结奋斗精神是扎根中华民族土壤的精神样态,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勠力同心、和衷共济等特质禀赋和精神基因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根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确立,中华儿女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身份认同、丰富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勠力同心等人生哲理与处世原则,蕴含着新时代如何劈波斩浪、乘风而进的重要启示,指引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应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增强青年民族自豪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增强青年民族责任感,引领青年将个人发展前景与民族复兴梦想协调统一,形成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行动理念。

“团结”意味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奋斗”意味着在改造世界中努力拼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论述了团结奋斗的利益基础、思想基础与行动要求,这为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共同行动的前提。共产党没有任何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共同奋斗。其次,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于用科学的、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只要掌握群众,就能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团结奋斗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的創新理论凝聚最广泛的思想共识。最后,团结奋斗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关键在于保持行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通过现实的行动、联合的行动实现人的解放与幸福,不仅要形成无产阶级的“联合的行动”,还需“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不要对青年存戒心”。[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要团结奋斗”“为什么能团结奋斗”“怎样团结奋斗”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明确要求,为教育引导新时代好青年继续团结奋斗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其一,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决定了中国梦不是单凭某个人、某些人、某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需形成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其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党和人民的接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既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也为以团结奋斗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社会条件、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影响青年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四项标准,号召广大青年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过程中立大志、担大任。

(二) 历史传承性

团结奋斗始终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经验。中华民族改变落后挨打、贫穷挨饿、失语挨骂境地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工作带领广大青年团结奋斗的历史。只有遵循中国共产党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引导青年、赢得青年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才能增强新时代培育青年团结奋斗精神的历史主动性。

在“觉醒年代”,一大批青年于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逐渐成长为“新青年”,展现出革命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理想和“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的志向唤醒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李大钊提出“青年尤其应该明白青年所处的地位”这一关键问题,[6]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除陈旧学说之囹圄……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7]认为只有青年团结起来奋斗,中华民族才能从国内外双重压迫的情形中解放。陈独秀提出青年“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等六大标准,教育青年“第一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这是因为国民中只有学生比较是醒觉的”,[8]这种责任具体表现在“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与“做有力的各阶级间之连锁”等方面。此后,中国青年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注入了新鲜血液与青春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青年是革命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认为青年们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9]我们党号召广大青年团结起来,踊跃投身革命,参与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为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到底”。[10]中国共产党建立青年组织、成立干部学校和培训班,提高青年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重视维护青年的切身利益,关注青年的生活,以便青年能够更好地参与革命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动上万万的青年前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全国人民的民主解放和民族独立,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并且为世界的持久和平而奋斗”。[1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同青年迫切希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愿望相契合。在抗美援朝中,全國学联号召全国学生“一致起来,积极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爱国运动”。[12]1950年12月1日,《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发出后,广大青年站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的最前面,积极响应“参军参干”的号召增强国防力量,保护国家安全、捍卫领土主权。我们党重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广大青年也有志于把青春献给祖国,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归国支援祖国建设,自觉自愿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3]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党围绕奋斗主题与奋斗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鼓励青年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投身现代化建设。

(三) 现实必要性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具体实践者和创新者。党的事业新的奋斗起点、奋斗阶段、奋斗前景与奋斗使命要求新时代好青年展现新的奋斗理念、新的奋斗格局、新的奋斗气象,在团结奋斗中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理想的融合互动。同时,在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青少年阶段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知识本领增长的黄金时期、实现远大抱负的最佳时期,尤其需要青年实现奋斗者、拼搏者、奔跑者、追梦者的角色统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发展前景中存在更多风险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等不确定因素或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青年工作者将广大青年团结统一起来,抓住机遇,将不确定、不稳定性变为最大的确定性,将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历史已经证明,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确定性与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以团结奋斗凝聚力量。其中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物质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新时代的青年更具创造力、更有生机活力,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二是彰显团结与奋斗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具有物质根源性,也具有意识能动性,历史发展是许多个人意志的共同作用即合力的结果。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需要将人们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源自团结。只有将一切积极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形成最为稳固的团结,才能共同化解各种复杂的问题挑战和防范各种风险。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的青年在整体上呈现出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但仍有部分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艰难的“向上流动”中缺乏个人获得感与幸福感,被动或主动选择“躺平”,表现“不为”的佛系态度、“不劳”的成果获取、“不当”的奋斗评价等倾向。部分青年在精神世界和实践领域面临着的“现代性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正确的奋斗认知。在资本逻辑的裹挟助推下,部分青年在应该奋斗的时间缺乏对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内涵式发展的正确认知。二是缺乏崇高的奋斗理想。一些青年将长期奋斗的幸福愉悦让位于低欲望的短暂满足,沉溺于瞬时愉悦与快感获得,在理应出彩的人生阶段缺乏远大理想抱负。三是缺乏坚定的奋斗信念。也有青年将奋斗者的社会期待与“打工人”“咸鱼”等身份自嘲交织起来,缺乏吃苦耐劳的韧劲,在时代担当中因为身份认同的迷茫而不愿奋斗。四是缺乏深厚的奋斗动力。劳而不得或劳而少得致使部分青年效能感与获得感低下,在最美时代里消极厌世、佛系躺平不想奋斗。五是缺乏科学的奋斗方法。有些青年服从恶性内卷的竞争规则,选择超越生命时间极限的非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因而无法持久奋斗。

二、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根本要求

当前,青年还面临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问题、行为选择问题,需要将个人奋斗、集体奋斗、民族奋斗协调统一起来,释放出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精神培育要求青年形成对真理信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认同,在政治立场、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动。

(一) 站稳团结奋斗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问题关涉“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团结奋斗精神百年发展流变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准则,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体、是享有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主体、是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哲学基础”。[1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鲜明底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精神所形塑和践行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和最具吸引力的道义高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15]正因为同人民结合起来,才“生根、开花”。一方面,百年来奋斗方向历经时代流变不偏航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将精神之脉深深地埋在人民群众当中。从近代人民群众遭受苦难唤醒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人民谋解放开始,就已经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法宝。另一方面,团结奋斗精神历经时间流变不懈怠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将力量之源深深藏于人民群众中间。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同人民一起奋斗,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因此,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关键点就在于教育引导青年将个人的前途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将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当中。

(二) 坚定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合成钢”,具有稳定性、执着性的特征,一旦形成会持续地对人产生行为导向和人生护航的作用,能够给予信仰者极大的精神满足。因而,理想信念是奋斗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坚定青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就要教育引导青年在奋斗实践中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一是教育引导青年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16]马克思主义“行”之根本在于理论立场、理论特质与理论追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构建起唯物主义的奋斗图景,找到了创造美好生活与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和动力源泉。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精神命脉和力量源泉,在百年奋斗中历经磨难而不动摇,依靠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以及坚定的必胜信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深度调整的新时代,“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7]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精髓和理论优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劈波斩浪、乘风而上。

二是教育引导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人的终极理想,构建了理想信念体系最高层次的信仰追求,成为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精神在政治灵魂上的最高统领,而且作为现实的运动,为共产党人奠定了现实的理想信念,用于指导共产党人的具体实践和指引现实活动。所以,团结奋斗精神既从根本上彰显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矢志追求,又从实践上确证了理想变为现实需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中国特色”,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并在古今对照、中外比较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三是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近代民族谋得独立和国家谋求富强历史的逻辑主线,具有道义上的正义性与道路上的和平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一定能够实现的根本所在,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历经锤炼、考验和检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心骨、顶梁柱、定盘星。中国共产党能担大任、能经风雨、能聚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这种必胜的信心又反过来激励着人们朝向民族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整体提升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离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种“不可逆转”已是客观趋势,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

(三) 巩固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18]价值共识关乎人们对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重要的”的价值判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触发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人们的奋斗观念直接呈现着人们的奋斗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奋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或者群体来说,先进的、科学的、统一的价值观念能够将个人、群体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奋斗轨道之上。

苏联时期,外国思潮的涌入形成了对“苏维埃价值”的威胁,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逐渐遭到侵蚀而被瓦解,苏联社会的大团结与民心凝聚力逐渐丧失,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部分人意识到他们的国家“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的思想和价值”。[19]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社会自由开放和人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的当今时代,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智能算法推荐的驱动裹挟,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交流、交融、交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遭受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精致的利己主义使得集体主义奋斗价值取向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价值取向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坚持个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把实现、维护和巩固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冲击了集体主义奋斗观。另一方面,享乐主义对团结奋斗精神蕴含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造成冲击。享乐主义将快乐与幸福视为感官的快乐与幸福,致使快乐变成快感,追求持续性的快乐与幸福逐渐演变为沉溺于暂时的快感与享受。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引领下,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永久奋斗、团结一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动,对稳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至关重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青年工作者不仅需要引导青年确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还需要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价值共识,以共同的价值规范与价值追求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同时,动员、团结和凝聚青年,激发青年与全体社会成员同向同行的奋斗活力和奋斗力量。

(四) 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行动

新时代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在于将团结奋斗精神内化为指导青年行为活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世界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需要更加丰富多样、内外精神诱惑隐秘渗透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尤其需要坚持和弘扬团结奋斗精神,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之大者”,以参与者、贡献者、奋斗者的身份发挥出积极性、主体性与创造性,形成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一是要坚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立场,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价值立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是为了人民、满足人民,奋斗成果由人民共享,奋斗又必须依靠人民。二是要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接力奋斗、接续奋斗、艰苦奋斗。“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20]民族复兴梦是几代人的梦想,正是在几代人接力奋斗的过程中才迎来今天不可逆转、希望就在眼前的光明局面。因此,新时代好青年需接过奋斗的接力棒,主动担当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走好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之路。三是要团结积极因素形成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凝聚人心、共同奋斗。共同奋斗就是要实现每个人都奋斗、一起奋斗,强调奋斗的目标一致、奋斗的思想一致、奋斗的行动一致。民族命运的彻底扭转、人民面貌的彻底改变、辉煌成就与发展奇迹的创造,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这是为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三、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团结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好青年担当时代使命的重要精神品质,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应从宏观上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善用大思政课,以深刻的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增强人文关怀,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多维空间。

(一)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团结奋斗精神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青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拧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21]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谱系,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具有鉴往知来、锤炼筋骨、纯洁肌体、铸魂育人等价值意蕴,也是民族复兴、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更是团结带领青年在新时代继续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保证。二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培育青年团结奋斗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目标。青年工作者要以德育为根本,教育引导青年明是非、晓大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人民至上,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提升愿意团结奋斗的道德自觉。青年工作者要以智育为关键,夯实青年的专业学科知识,使其掌握“可以团结奋斗”的看家本领和专业技能。青年工作者要以体育为基石,帮助青年身心平衡发展,拥有“能够团结奋斗”的健康体魄。青年工作者要以美育为基点,提高青年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理解“为何团结奋斗”的理念之美、价值之美。青年工作者要以劳育为落脚点,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锤炼劳动精神、涵养劳动品格、强化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增强团结奋斗的本质力量。三是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锚定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引导青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这一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青年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领悟力,努力为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和骨干力量。

(二) 在理论武装中培育青年正确奋斗观念

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构建有历史感、现实感的内容体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善用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形成力量源自团结、奋斗创造幸福的思想价值共识,营造共同目标,共享集体记忆,促进主动担当。

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应重视理论教育,使团结奋斗成为青年自觉的价值选择,引导和指引青年的行为方向。一是要增强理论内容的说服力,用理论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打动人,即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讲好科学信仰的大道理、科学理论的真道理、形塑价值的好道理。青年工作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青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其“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22]二是要讲清楚百年奋斗成就,激发青年继续团结奋斗的精神自觉。青年工作者要引导广大青年意识到必须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形成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行动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生力军。新时代团结奋斗精神培育不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而是要聚焦“红色政权从哪里来”“新中国从何建立起来”“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强国复兴征程如何开启”等问题,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青年共同奋斗的红色故事。青年工作者要用可感的事实说明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深刻阐明青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使其站稳爱国主义立场,树立爱国奋斗之观念、增强爱国之情怀、激发强国之志向、砥砺报国之行。三是要讲清楚美好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将奋斗幸福观作为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使之成为青年一代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更加注重奋斗主体的自我实现,更能揭示奋斗的真谛。但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个人的幸福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个人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因而,青年工作者一方面要向青年讲清楚美好生活是美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二者构成奋斗幸福的两个方面,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另一方面要向青年讲清楚美好生活的本质是创造美好生活与享受美好生活的统一,教育引导青年明白美好生活的实现源于人们的努力奋斗,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创造幸福,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的前提,进而避免陷入虚无性、享乐性、瞬时性的幸福陷阱。

(三) 关照青年生存发展空间场域

当代青年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时代,在各种空间中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是青年奋斗的基本展开依托,更是青年认识奋斗环境和奋斗结果的基本感知途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拓展,作为人存在维度的空间也在激增。青年工作者要教育引导青年于新时代新征程筑牢团结奋斗意识、激发团结奋斗活力,就必须关照青年生存发展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精神空间。

一是关注物理空间。真实可感的物理世界为培育团结奋斗精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青年将个人成长汇聚民族复兴潮流的各种活动存在的实体场域,也是高校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空间,需要得到关注。二是关照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它生产社会关系并被社会关系生产。社会空间的价值形态和利益取向、制度文明和情感意志等是影响青年选择的重要因素。培育团结奋斗精神需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崇尚家国情怀,传导积极乐观的社会情感和情绪,化解社会冲突、提供社会支持,增进青年“时代新人”的角色认同和使命担当。三是清朗网络空间。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人类活動空间与场域极大拓展,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与物理空间相孪生的新型空间,青年的网络行为呈现圈层化、去中心化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23]凝聚青年思想价值共识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增强破圈、出圈、融圈、建圈的本领能力,坚守网络空间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四是提升精神空间。人的各种非理性因素都可能成为人类生长和发展的要素,因此社会各界需以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满足青年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青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脱精神贫困,“达成共赴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觉、抒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图景”。[2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4.

[2]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N].人民日报, 2023-06-27(00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2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1.

[8]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2.

[9]中共中央文献研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3.

[1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3.

[12]全國学联拥护各民主党派宣言 号召全国学生奋起抗美援朝 各地学联应成为组织各地学生参加志愿行动的机关[N].人民日报,1950-11-11(003).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8.

[14]骆郁廷,付玉璋.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3-21.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1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639.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1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6.

[19]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修订版)[M].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

[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41.

[2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6.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24]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2):64-76.

(责任编辑:刘敏)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