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分析与破解对策

2024-05-26高文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高文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突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慢就业”是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在高校学习成长中逐渐形成的毕业后选择暂不就业的现象。产生“慢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之间的矛盾。高校需要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体现就业创业教育的思政功能,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逐渐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关键词:慢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就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69-05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游历游学、在家陪父母、继续备考、尝试创业等暂不就业的情况,其时间一般持续半年到两年。近年来,虽然国家、高校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工作,但其“慢就业”现象呈现抬头之势。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比例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2]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亟需进行研究解决,力求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慢就业”现象:关于在校大学生未来就业意愿的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本文基于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目标,随机抽取山东某高校社科专业35名在读学生进行关于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就业意向的访谈,了解学生就业意向与心理变迁。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慢就业”的突出倾向。大学生“慢就业”心态是家庭、学校、大学生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对就业意愿具有深刻影响,需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本次调查研究共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各10名,大四学生5名,其中男生16人,女生19人,其中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以下的3人,在1500-2000之间的27人,在2000元以上的5人。在35名学生中,有6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创业,有29名学生选择毕业时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其中有19名学生表示失败后可以接受就业,有10名学生明确表示失败后要“二战”考研或在家继续考公务员,展现出明显的“慢就業”倾向。如表1所示。调研结果显示,“慢就业”倾向的形成与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与学生成长历程密切相关,与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了解密切相关。

(一) 大学生“慢就业”与就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高度相关

社会就业环境对大学生“慢就业”影响显著。部分大学生感到就业环境不景气,因此希望能够尽量寻找稳定的工作。例如访谈对象27表示:“我的志向是想考公务员,因为收入比较稳定,在疫情大环境下,很多人失业了,我想先准备英语四六级和职业资格考试,满足考公的基本条件,毕业之后就一心考公,直到考上为止。”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在关于家庭生活费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家里每月给的生活费够用,因而没有感受到就业压力,毕业之后更想追求自我实现。一些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出于家长的支持或者默许。访谈对象22表示:“我家长不急着让我就业,还想让我在学校多待上两年,所以我先考研,但是复习得也不是很努力,就试试看,考不上就在家继续考研。”学习环境也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如访谈对象4表示:“我感觉不用着急就业,我们看到学长学姐都考研,我们宿舍的考研气氛也比较浓厚,就想着将来考研,直到考上再去工作。”这表现出典型的从众心态。

(二) 大学生“慢就业”与成长历程密切相关

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尚未完全转变高中一心求学的心态,加上年龄较轻,大多倾向于毕业后暂不工作,专心升学。例如访谈对象5表示:“我的志向就是将来读博士,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准备将来考研。我的家庭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家里也支持我继续读书,所以将来如果考不上,我可能会再尝试一年。”大二、大三学生通过实习等途径接触了社会,结合在学校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因此倾向于顺应自身的兴趣选择毕业去向。例如访谈对象16表示:“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跨专业考研,因为这个专业不是我喜欢的,我当时调剂才上的这个学校,现在报了第二专业,将来就想考第二专业的研究生,就算考不上也继续考,不想再继续选择与这个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了。”访谈对象13表示:“现在以本科学历,我们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之前在家乡的单位实习,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虽然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实在太累了,我想将来先考研,提升了学历再选择更好的工作。”一些大四学生走上升学、求职的道路之后,感觉自身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选择“慢就业”。例如访谈对象32表示:“今年考研成绩比目标学校自主划线就差3分,我感觉不甘心,想再试一年。”

(三) 大学生“慢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心态有密切关系

访谈中仅有1名学生表示对创业政策有所了解,其余则全部表示对创业政策不了解;在获取就业、创业信息渠道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身边同学交流以及自己实习中的体验。大学生大多倾向于考研、考公,对就业岗位的了解仅限于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常见的几个岗位。例如访谈对象34表示:“我不知道将来想干什么……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许将来会去当个文员什么的,在大学期间比较迷茫,我都感觉不是我自己了。”一些学生因为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原因求职受到挫折才选择“慢就业”。例如访谈对象30表示:“我有点社恐,之前找工作也去面试了,但是被拒了……我想先休息一下,将来也许考考研,走一步看一步吧。”这些都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逃避就业的心态。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与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之间的矛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既满足了大学生较低层次的需求,又激发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使自我实现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时的首要目标。当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时,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提升自我、反复尝试,从而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一)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家庭财富的积累,其就业由家庭集体决策

当前,大学生多出生于2000年之后,其父辈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大多具有一定的物质积累。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也改善了大學生家庭的生活。物质财富的积累,减轻了大学生的生存压力,他们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我。由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更多关注能否成为想要的自己,更多考虑能否兼顾工作与生活。在访谈中大学生几乎未提及薪酬待遇,这反映了他们对薪酬了解不多,他们职业规划更多考虑自我实现而非薪酬因素。另外,大学生就业去向并非个人选择,而是家庭的集体决策,受到家庭地位和社会资源的显著影响。相关就业意向研究表明,“毕业生更倾向稳定、有保障的职业”,[4]高福利保障单位更符合家庭和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家庭和大学生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偏好,造成了访谈调研中出现了绝大部分大学生未来立志“考研”“考公”的现象。相关机构发布的考研白皮书表明,“2023年真实报录比约6:1”,[5]国家公务员局相关公告显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6]在“考研”“考公”竞争激烈的当下,“慢就业”大学生个人能力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压力、满足家庭殷切期望和自我实现需求。“慢就业”期间大学生相对脱离社会备考复习,知识技能水平容易与社会需要脱节,存在升学、就业更加困难的风险,容易加剧家庭矛盾,加剧学生的焦虑感、挫败感、自责感。

(二) 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

研究表明,当前“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才层次矛盾、学科专业矛盾、院校类型层次矛盾三个方面”。[7]近年来疫情导致经济增速放缓,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经济不景气造成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工作稳定程度成为求职者最看重的因素,这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家庭支持下,更加倾向于暂时待业备考公务员。调研显示,在选择将来考研的大学生中,仅有1人表示真正对研究感兴趣,其他都表示是为了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考公务员更方便。可见,虽然考研成为学生的普遍选择,但这仅仅发挥的是“就业缓冲器”作用,这些人未来毕业后,仍会面临就业难问题。另外,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依靠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学生因能力不足而导致求职失败,容易产生焦虑、逃避心理,这也会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三)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反映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社会力量、学生家庭的参与程度不足,但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就业择业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大一到大四学生求职心理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但就业创业课程时间短,不能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成长全过程或根据大学生成长实际特点进行调整,虽然高校就业指导课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采取大规模授课的形式进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切合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求职意愿。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虽然普及了国家创业政策,但在缺乏社会资源支撑的情况下,也难以显著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有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多方位了解就业创业的需求。

(四)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背后心理因素较为关键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背后,存在消极逃避心理的影响。一是大学生不愿在基层踏踏实实锻炼自己,因此他们接触到基层实际工作后觉得累和琐碎,想寻找更高层次的工作,认识不到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做起。二是对未来迷茫逃避。部分大学生不愿承担家庭责任,认为在家“啃老”也没有关系。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联网“躺平”消极思想的影响。“慢就业”心理的形成过程,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就业挫折面前的逃避、消极退让、从众心理,表现出在压力面前的脆弱心态。

三、大学生“慢就业”的解决对策:打造全方位就业培养体系

大学生“慢就业”是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的心理与现实状态,需要通过长时间、全方位的培养教育逐步解决。《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8]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业创业教育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功能,承担着引领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在成就理想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品质培育功能,承担着教育学生终身学习、提升自我,争做行业顶尖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升功能,承担着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素质塑造功能。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亟需突破以往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的局限性。

(一) 高校要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引领

积极的就业心态是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的前提。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构建全方位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使命与自身职业规划实际需求结合,自觉到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工作能力与心理素质。访谈中有两名学生表示,自己感觉能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很有意义、很快乐,因此选择毕业立即就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应有的理想信念。在课程建设中,高校要通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意识。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高校要增强学生获得感,提高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充实和快乐,以此提高专业实践教育实效性。高校要通过家长论坛、家长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增进家长、学生、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邀请“榜样家长”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学习父母身上老一代人的奉献精神;要邀请历届校友、社会上从事基层工作的先进典型与学生沟通交流,引领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中践行社会责任。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教育,使之融入于学校各项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责任,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就业岗位选择,要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树立用自身行动奉献社会的积极就业心态。

(二) 高校要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了解就业渠道、了解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一方面,高校要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自身能力。高校要将就业创业教育与学生活动、文化建设、评优、勤工助学相结合,增强学生活动与就业创业的结合度,将之融入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完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优秀大学生表彰机制,注重培育大学生专业实训技能,增强他们求职本领,鼓励他们向勤勤恳恳地实现精彩人生的榜样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高校要努力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联动,以就业指导为契机,搭建社会、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访谈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主动与高年级学生、老师、从事相关专业的亲友交流行业动态的思想意识,准备尝试考研,同时提前准备就业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发动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获取更多帮助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源,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体验本专业相关求职创业渠道。同时,高校还需要增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实现对求职、升学比较关键的资源共享,让家庭与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根据大学生自身性格、能力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逐渐转变“慢就业”思想。

(三) 高校要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求职心理

高校要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慢就业”大学生奋斗意识不强,存在毕业“啃老”的观念。为此高校要通过家校联合等方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家长,可以建议其考虑子女继续深造、创业等。部分大学生存在找不到就业方向的迷茫心理,高校要帮助拓宽其眼界,提高他们对于就业创业的认知水平。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大学期间的培养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教师队伍作用,密切关注大学生成长历程,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高校要引导大一学生积极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引导大二学生确定志向并为之努力,引导大三学生进一步坚定志向,引导大四学生关注求职过程,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在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中,高校要着重让学生了解行业薪资、就业创业政策、实际工作情况等信息,让学生找到理想与自身实际水平之间的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部分学生存在消极逃避就业心理,高校要注重在大学四年内,通过心理类活动的开展为这部分学生创造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对于就业、升学暂时失利,产生焦虑、压抑、不甘心态的学生,高校要密切关注,避免形成长期心理问题。

总之,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的根本解决方式是改善就业创业教育和拓展就业渠道,解决他们自我实现目标与自我实现能力之间的矛盾。就业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引导学生合理确定自我实现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勤恳劳动创造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 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N].人民日报,2020-07-09(001).

[2]中国新闻网湖北新闻.《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EB/OL].(2023-05-05)[2024-02-06]. http://www. hb.chinanews.com.cn/news/2023/0505/391251.html.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372.

[4]周航,魏佩,徐明霞.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提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22,(28):130-132.

[5]中國教育在线.考研白皮书:2023年真实报录比约6:1,预计2024年报名人数继续增长[EB/OL].(2023-04-17)[2024-02-06].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304/ t20230417_2377796.shtml.

[6]国家公务员局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结束[EB/OL].(2023-10-26)[2024-02-06].http://bm.scs.gov.cn/pp/gkweb/core/ web/ui/business/article/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 8a81f6d88b4847a2018b6c4fe15875ed&id=0000000062b7b2b60 162bccd55ec0006&eid=0000000062b7b2b60162bccdd5860007.

[7]张明广,茹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匹配研究[J].高教探索,2020,(09):114-122.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21-11-15)[2024-02-06].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1-11/21/content_5652326.htm.

(责任编辑:神彦飞)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