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研究

2024-05-26史晓繁胡银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史晓繁 胡银

摘 要:全国“最美大学生”是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采用调查研究法对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卓越的个人成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出色的创新能力,这些形象特征为培育更多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启示。高校要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着力加强榜样人物宣传,以朋辈力量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扎实提升其学习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学习获得感;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涵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持续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74-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JDSZK199)、西南医科大学2023年度校级一般项目“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FDY002)阶段性成果。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好青年”这一重要论断。他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希望广大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什么样的青年才算得上是新时代好青年呢?毫无疑问,全国“最美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好青年。2019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起全国“最美大学生”遴选活动,每年从历届“大学生年度人物”中遴选10人纳入“最美系列”。他们是全中国数千万大学生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先进事迹令人钦佩,他们的人物形象特征更值得深入研究。为了深入把握新时代好青年的人物形象特征,本文以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人物事迹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其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究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策略,以期为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提供现实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 全国“最美大学生”基本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样本的基本情况,本文对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学校层次、专业大类进行编码统计。从性别来看,男生有27人,占比67.5%,女生有13人,占比32.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两倍之多。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有28人,包括中共预备党员1人,共青团员有12人,党员所占比例达到70%。从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有15人,硕士研究生有7人,本科生有15人,大专生有3人,研究生学历人数所占比例为55%。从学校层次来看,28人来自双一流高校,9人来自普通本科高校,3人来自高职高专,双一流高校人数所占比例达到70%。从专业大类来看,工科类专业人数最多,有15人,占比37.5%,医学类、法学类均有4人,分别占比10%,经济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理学类均有3人,分别占比7.5%,而农学类、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人数较少。

(二) 研究材料收集

一是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搜集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名单。二是在教育部网站、各省政府网站、相关高校网站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平台上,搜集整理出这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约9万字的事迹材料。三是将这9万字材料录入到Nvivo(质性分析软件)中,以便后续进行逐级编码。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全国“最美大学生”的事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文本中的关键事件,提炼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形象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路径。

(四) 研究过程

1.建立分析单元

本文旨在通过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文本提炼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形象特征,进而从中探究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路径。因此,分析单元确定为能体现其人物特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建构类目

笔者反复阅读事迹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与全国“最美大学生”形象特征息息相关的关键事件,对关键事件进行编码和归类,逐渐浮现类目单元。随后,遵循穷尽性和互斥性原则,笔者对提取出来的类目进行检验,确保涵盖所有的文本内容。

3.识别条目

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类目建构完成之后重新审视9万字的事迹材料,借助质性分析软件对类目进行独立人工编码,最终得到5个类目下14个条目,如表1所示。

二、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分析

基于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笔者紧紧围绕着“形象特征 ”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关键事件,通过建立分析单元、建构类目、识别条目,最终提炼出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的五大鲜明特征。

(一) 深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涵育青年家国情怀更是凝聚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客观需要,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2]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理应厚植家国情怀。入选的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事迹材料集中体现出了新时代青年深厚的家国情怀,具體表现在科研强国、技能兴国、体育报国、服务社会四个方面。

1.科研强国

全国“最美大学生”致力于探寻真理,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国家的现实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绍鑫长期致力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和工业污染防治,探索用废渣作为主要原料合成多功能陶瓷,并以此作为催化剂载体用以治理大气污染,从而实现“以废治废”,为我国能源的重复利用和工业污染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从小树立海洋强国的远大志向,紧紧围绕着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在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2.技能兴国

全国“最美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们的技能兴国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上。他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立志向世界展现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陆亦炜凭借一流的花艺技术在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中斩获冠军,为祖国赢得金牌。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硕士研究生曾韵凭借出色的专业造诣,用一支中国制造的圆号刷新了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管乐历史,向世界展示了“百分百中国制造”的文化自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梁荣浩连续多年坚持每天在工作室埋头苦练珠宝加工技能10余小时,不断精进技能、突破自我,用自身扎实的专业技能报效祖国。

3.体育报国

全国“最美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其体育报国的远大抱负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愈挫愈勇,为祖国荣誉而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清华大学射击队队员杨倩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超人的意志力,在最为关键的时刻顶住压力,一举夺冠,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貌。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东南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雨霏从小树立体育报国的坚定信念,数年如一日刻苦训练,在东京奥运会女子自由泳比赛中创造出新的奥运会纪录,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4.服务社会

全国“最美大学生”在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公益,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黄君婷立志做行走在公益路上的生命摆渡人,本科期间走过11个省份、10家红十字会,撰写8万余字调研报告,多次组织开展创意性的器官捐献宣传活动,致力于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对中国器官捐献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吕松始终坚信学术研究不仅应该解决科研问题,更应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多年来他潜心致力于新能源方向的研究,自主研发了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热量发电的自发电安全头盔,极大地解决了共享单车安全事故频发的隐患,真正做到了用科技服务社会、改变生活,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他们是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新时代青春榜样。

(二) 强烈的使命担当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优良品质,“不仅为青年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和强大的动力支撑,而且在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入选的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强烈的责任担当,具体表现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放弃高薪扎根西部、义无反顾勇挑重担三个方面。

1.舍己救人

全国“最美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们在危险关头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西安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了不起的水上英雄李二阳在听到落水儿童的呼救声后,第一时间不顾一切跳进水流湍急的黄河之中,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凭借着丰富的水上经验成功救起落水儿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崔译文在好友生命危险受到严重威胁时,义无反顾冲上去与行凶歹徒殊死搏斗,最终挽救了好友的生命。贵州警察学院侦查系本科生王金磊在一起严重车祸中,冒着漏油车辆随时爆炸的危险,毫不犹豫地冲进车内成功解救被困司机,立志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守护一方平安。他们身上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青年担当时代重任的青春力量。

2.扎根西部

全国“最美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担当还体现在其志愿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坚定决心。“大山的女儿”——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莎主动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命运,以满腔热血投身脱贫攻坚大决战,抱着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走进山区扶智扶志,然而志愿服务路上的一场意外车祸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贵州大学张建硕士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贵州贫困县从事助农扶贫工作,积极投身绿色农药新品种研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自掏腰包为农民购买农药,只为最大限度惠及更多农民,为乡亲们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勇挑重担

全国“最美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也体现在其勇于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上。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于婷婷十几岁时就承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面对病重父亲无人照顾的窘境,她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每天奔走在学校、租房、医院之间,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补贴家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防控期间连续44天每天10个小时,为小区住户提供上门送药、购买生活物资等贴心服务,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三) 卓越的个人成就

全国“最美大学生”之所以最美,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事迹感人,更因为其本身的真才实学和突出的个人成就为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了典范形象。笔者深入挖掘事迹材料发现,全国“最美大学生”卓越的个人成就主要体现在成绩优异、成果丰硕两个方面。

1.成绩优异

全国“最美大学生”卓越的个人成就首先体现在其学习成绩优异上。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研究结果显示,在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22位。例如,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敏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全国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香港黄乾亨奖学金、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特等奖等各类高等级奖学金。武汉工程大学本科生刘耀东大一到大四成绩均保持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共青团中央2021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

2.成果丰硕

全国“最美大学生”卓越的个人成就也体现在其科研成果丰硕上。他们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要潜心研究,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吕松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申请国家专利10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2项、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周杰在本专业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10余篇,还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四)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思想支撑,也是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历久弥新的文化密钥。”[4]生逢其时的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重任在肩,理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以拼搏精神坚定奋斗信念、以奋斗精神增强奋斗意志、以创新实践锤炼奋斗本领。入选的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事迹材料集中体现出了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体表现在身残志坚、勤学奋进、勇毅逐梦三个方面。

1.身残志坚

全国“最美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们不向命运低头、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上。汶川地震幸存者、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敏虽然在地震中失去了双腿,但是经历过死亡的考验之后她更加深切地领会到了生的意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她如愿考上四川大学,四年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南京大学读研。十余年来,她用拼搏和奋斗换来了数不清的赞美。幼年时的一次高烧让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黄莺失去了光明,然而她没有气馁,而是勇敢面对生命的残缺。多年来黄莺始终致力于拓宽盲人群体的就业之路,还积极参与励志宣讲,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励更多人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2.勤学奋进

全国“最美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在他们的勤学奋进上。他们目标清晰、勤奋刻苦、斗志昂扬、严格自律,用勤奋和毅力成就灿烂人生。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刘强,四年来坚持每天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每一节专业课和每一堂讲座都格外珍惜、认真记录,几年下来积累了数十本厚厚的读书笔记。为了练习说课,他常常一个人到空教室反复练习,没有电脑修改课件,就每天早早起床借用阅览室的电脑。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燚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学习和科研之中。为了获得与工程岩体力学特性一致的相似材料配比,她曾连续两个月在实验室埋头钻研,正是这种勤奋的学习态度让她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上的突破。

3.勇毅逐梦

全国“最美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体现在其勇毅逐梦,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上。他们始终坚守心中的热爱,全力以赴,坚定信念,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天琛在英国留学期间就在心底埋下了创立中国版Facebook(社交网站)的创业梦,回国后他抓住机遇,凭借着创业的毅力和决心成功打造校园移动交互平台“面聊”,其服务范围覆盖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部网络文化试点产品之一。南开大学本科生阿斯哈尔?努尔,在自己两岁时父亲就在追捕暴恐分子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树立投笔从戎的家国梦,立志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到部队去、到战场上去、到前线去。多年来,他为了心中的家国梦勇往直前、从未止步。

(五) 出色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创新的主体,应当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5]入选的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集中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出色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敏锐和突破学术前沿两个方面。

1.创新意识敏锐

全国“最美大学生”出色的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其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敏锐。清华大学本科生于纪平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求解“矩形包裹面积最优化问题”的算法,这种算法在一类测试数据上的效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智卓长期致力于沙漠治沙新模式研究,基于长期的调研实践,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荒漠化生态扶贫“嫁接模式”治沙方案,并积极联系各方专家推动方案落地,最终取得显著成效。

2.突破学术前沿

全国“最美大学生”出色的創新能力还体现在其研究成果突破学术前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方面。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海超闯进科研“无人区”,耗时三年最终创造性地建立了舰船结构振动噪声快速预报方法,经专家审定,其创新性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贵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建积极带领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实验室掀起敢于开拓新领域、善于发现新结构的绿色农药创新热潮,最终发现20余个新先导化合物、5种候选药物,成功实现农药产业化,在世界独创、中国品牌的农药创新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周杰在人工智能领域潜心钻研,开发情感赋能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赋能机器人情感,其研究成果成功抢占国际前沿科技领先地位。

三、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启示

全国“最美大学生”是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全国“最美大学生”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了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爱国、担当、励志、勤学、奋进的精神风貌,揭示了新时代好青年的应有之义,对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具有启发意义。

(一) 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主要阵地”,[6]在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倾向愈加明显”,[7]具体表现为信仰迷茫、贪图私利,只讲功利不讲理想,只讲私欲不讲信仰,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一方面,高校要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要在思政课教师选聘、培训和培养上下足功夫,选聘政治素养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新思政课授课形式,讲深讲透讲活课程内容。教师要通过思政课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本质,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爱国理想,主动将“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二) 着力加强榜样人物宣传,以朋辈力量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担当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能闪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展现了当代青年勇挑重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他们或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或无惧生死、舍己救人,或不辞劳苦、勇挑重担,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些都为高校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担当提供了丰富的朋辈教育资源。高校将这些“朋辈教育资源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内生动力”。[8]高校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着力加强全国“最美大学生”人物事迹的宣传,引领青年学生向榜样模范看齐,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此外,高校还要注重青年学生榜样的挖掘和报道,健全“校级最美大学生”“校级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机制,引导学生争做典范人物,强化责任担当。

(三) 扎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学习获得感

学习能力是第一生存能力,它能保证个体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推广,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9]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获得感。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深刻地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出色的学业成就,他们始终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对自身严格要求。高校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从以往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获得感。一方面,高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指导其将好奇心内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中提升学习能力,领悟学习意义。

(四) 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涵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

青年奋斗精神不仅是激励青年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有力武器。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躺平文化”“摆烂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亚文化正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在“躺平文化”“摆烂文化”的冲击下,部分青年学生群体表现出“低欲望的生活模式、矛盾性的社会心态以及自嘲式的话语表达”。[10]而导致青年学生滋生“躺平”“摆烂”等消极心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奋斗目标不明确、奋斗动力不足。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身上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淬炼青春、砥砺前行,用顽强拼搏的毅力追逐梦想的奋斗精神。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奋斗精神。一方面,高校要从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统筹制定实践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能够起到育人作用的社会资源和平台,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引领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磨炼奋斗意志、远离享乐主义、拒绝“躺平”“摆烂”。

(五) 持续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提升国家软硬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有力手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创新的主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完成国家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的事迹生动呈现了新时代青年出色的创新能力,他们问题意识敏锐、创新思维活跃,取得一个又一个学术成果。高校要注重青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持续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高校要从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三方面着手营造氛围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如完善学生创新激励制度、建造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创新长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训练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7.

[2]石宇,王明生.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涵育的价值、向度及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02-108.

[3]辛鸿婧.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2.

[4]宗梦娜,陈鸿海.培育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三维向度[J].领导科学论坛,2023,(09):8-12.

[5]查亮亮,孙长康.当代优秀青年大学生的基本特质及其启示——以30位全國“最美大学生”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05-116.

[6]黄蓉生,刘涛.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战略策略方略[J].青年学报,2023,(05):31-37.

[7]吴丝雨,齐航,龚联梅,等.当代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8-21.

[8]姜娟,夏金元.朋辈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以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05):111-115.

[9]刘辉,康文彦,刘彦芝.学会学习素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教学研究,2023,(03):8-14+29.

[10]郭泉岐.“躺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1): 90-93.

(责任编辑:郁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