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培智教育创新发展探究
2024-05-23袁志平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培智教育作为一种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人群的教学方式,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合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对于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和分析“互联网+培智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其创新路径和实践过程,旨在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方法单一以及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等问题,期望能够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服务质量,让更多的特殊需求学生受益。
关键词:“互联网+”;培智教育;教育创新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浪潮,其中,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培智教育尤为受到关注。培智教育旨在为智力与发展障碍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传统的培智教育常受限于物理空间、教育资源及个性化教学的制约,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本文将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培智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遭遇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并提出如何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构建符合特殊教育需求的智能化教学体系,为特殊教育实践者提供策略性建议,推动培智教育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1. “互联网+培智教育”发展趋势
1.1 技术融合——构建智慧教育平台
技术融合是推动培智教育创新的核心动力。当前,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正在构建智慧教育平台,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群体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资源的精准推送。例如,江苏某特教学校通过引入智慧教育系统,集成了智能语音识别、学习行为分析等功能,使教育资源更加精准地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学生借助平台能够获取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而教师能够实时跟踪并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1.2 服务模式创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
服务模式的创新体现在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与在线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例如,在四川一项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项目中,学生线上通过定制化的语音识别及辅助软件进行听力训练,线下则参与由专业老师指导的实体互动课程。这种模式使得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极大扩展,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可及性和个性化程度。
1.3 政策环境分析——国内外先进经验
政策支持在实现“互联网+培智教育”的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框架,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鼓励使用互联网手段服务于特教学生群体。在国际上,芬兰的教育体系就强调技术与教育的结合,通过政府的资助和法规支持,推广使用互联网工具,如平板电脑和教育软件,来支持特需学生的学习,使得这一领域的发展获得了显著成效。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科学的政策指导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是确保“互联网+培智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2. 现实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培智教育的创新发展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其影响和成效。培智教育,旨在为特殊教育需求人群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环境,特别是针对智力、身体上存在特殊需求的学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培智教育迎来了新的路径。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两个案例,深入了解互联网如何助力培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2.1 案例一:泗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智慧教室”项目
泗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专门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启动了“智慧教室”项目,该项目通过引入智能教育软件和硬件设备,旨在创建一个更加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1]。
“智慧教室”项目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教学工具,包括可触控交互式白板、个性化学习平台和智能评估系统。这些工具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定制个性化教学计划,并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此外,该项目还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的社交场景,帮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社交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
通过“智慧教室”项目,泗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效率和社交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该案例展示了互联网技术在提高特殊需求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2.2 案例二:湘潭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湘潭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深入探索智能时代下的培智教育,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新特殊教育模式,以生活语文课为例,成功地实践了信息化教学的路径。
首先,针对特殊教育学生在感知、沟通、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和障碍,湘潭特殊教育学校推出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通过使用结构化的教学资源、直觀的思维导图、微课视频等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学习环境。
其次,学校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接学生差异化学习目标。在“生活语文”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动物”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软件和应用程序,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倾听、观看视频等方式接触知识,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针对性地推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后,湘潭特殊教育学校还注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集体差异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引入交互式白板、APP软件等技术手段,使教学活动更生动、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联合家校社力量,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老师可以与家长、社区更紧密地合作,针对性地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2]。
从中可以看出,湘潭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为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行性案例。
3. 现实挑战及问题深度剖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和深层次的问题。
3.1 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的差距
当下培智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并未直接转化为培智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步提升。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尽管校园内部配备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教师们在实际使用中却面临着种种困扰。教师可能会感到设备难以操作,或者教学软件的功能与教学实际需求不符,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发挥出预期的优势[3]。此外,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技术故障的频繁出现,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教育工作者对新兴技术认知度不足,以及技术产品设计时对教育场景的理解不够深入。
3.2 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资源不均衡问题凸显在资源丰富的城市学校与资源贫乏的乡村或边远学校之间的巨大分野。在许多发展中地区,尽管政府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接触到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对其学习成效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不足,以及实施过程中缺乏精准导向的政策支持。
3.3 教师专业发展与互联网技能匹配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与互联网技能匹配問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智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环境感到困惑。实际上,他们可能对于智能设备的基本操作已有所了解,但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学生成绩评估等复杂场景时,却显得力不从心[4]。这种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未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性的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同时,教师缺少实践新技术的机会,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
3.4 特殊需求学生的网络安全与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对特殊需求学生影响深远。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遭遇诸如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他们长时间处于网络环境中,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导致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加剧。特殊需求学生对于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或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家庭和学校对于特殊需求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不到位,以及社会对特殊需求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建设的忽视。
4. 应对策略与实操指南
4.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
基础设施优化的第一步应该是网络环境的改善,这包括对校园宽带进行升级,确保互联网连接的可靠性和速度。然后,针对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智能黑板、学生个人电脑等设备的配置应满足互动教学需求。在软件方面,建立教学管理系统,使老师和学生能够容易访问教学资源,同时实现课程管理与跟踪。
对于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可以考虑与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援建项目。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学校的网络接入问题,投资于卫星通信等能跨越地理限制的技术。同时,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这些地区的教育设施供电,确保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行。
4.2 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互联网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计划应该覆盖从基本技能到高级应用的全方位课程。开展的培训既包括面对面的研讨会、工作坊,也包括在线课程和远程研讨,以确保所有教师都可以接受培训,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初级阶段,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字工具操作,如电子邮件的使用、在线文档的编辑与分享等。中级阶段,教师应学习如何使用教育专用软件,如学习管理系统(LMS),以及如何整合多媒体资源到教学中。高级阶段,教师将学习如何设计在线课程,包括视频制作、在线评估工具的运用及学习分析的基本概念。
实操时,可以在学期初设置教师技术能力基线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培训计划。通过设立互联网教学能力认证制度,鼓励教师完成培训并获得认证。
4.3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路径探索
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应首先建立一个全面的资源库,并确保这些资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个资源库应当包含由不同教育机构、教师和专家共同编写的教材和课件,以及与国家教育课程标准相符的互动练习和评估工具[5]。
这些资源库应当通过云平台服务所有学校,使得即使是在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能够实时获取最新的教学内容。另外,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赞助的形式,为那些缺乏必要硬件设施的学校提供设备支援。
实操方面,由专人负责资源库的更新和维护,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需要定期收集各学校的反馈,了解资源使用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4.4 多元合作——联合家庭、社区和企业共同参与
多元合作战略要求创建一个教育合作网络,该网络连接学校、家庭、社区及企业。通过共享网络资源,举办家长教育活动,以及社区成员参与学校项目,实现资源整合和共同进步。其中,企业可以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所需硬件或软件支持。例如,企业作为技术合作伙伴,不仅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也提供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实操过程中,学校须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明确各方的职责和目标,定期举行协调会议,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建立一个反馈机制,确保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
4.5 网络安全与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构建网络安全与心理辅导体系需要整合学校、家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及心理健康专家的力量。学校应当制定网络安全政策,包括使用准则、隐私保护、防止网络欺凌的措施等,并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心理辅导方面,学校要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紧急干预团队。此外,利用互联网工具,如在线咨询服务和互动心理游戏,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落实到实践环节,可通过校园网站、家长会等渠道定期发布网络安全提醒和更新。心理辅导方面,除了设置心理咨询室,学校还可以开展正念冥想、情绪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培智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培智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实证研究,力图为教育改革提供务实的对策和操作指南。我们意识到,通过持续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提升教师互联网教学能力、谋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推进多元合作模式、构建网络安全与心理辅导体系,培智教育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创新和教育公平。最终,这些策略和实践的落实将为特殊教育学生打造一个更加丰富、安全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搭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桂月.“互联网+培智课堂”唱游与律动教学实效[EB/OL].(2023-09-09)[2024-03-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909/05/31276069_1095762820.shtml.
[2]邹湘,李希.培智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初探——以生活语文学科教学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2(23):37-39.
[3]邓彤,蔺艳娥.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23(2):25-27,34.
[4]李新磊.创新培智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途径探究[J].学周刊,2012(34):114-115.
[5]陈丰.培智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J].小学时代,2020(14):34-35.
作者简介:袁志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互联网对培智教育创新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