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2024-05-23蒋亲亲李艳

互联网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大学生

蒋亲亲 李艳

摘要:“信息茧房”视域下,信息传播的迎合性和遮蔽性、信息内容的同质性和零散性、信息价值的浅表性与零散性、信息空间的封闭性和割据性等特征,削弱了主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力、认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给主流思想传播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从算法赋能、内容供给、监管机制、媒介素养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摆脱“信息茧房”束缚。

关键词:信息茧房;大学生;思想传播

引言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扩展知识、表达见解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盛行的基于用户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的传播机制,在降低用户认知负荷的同时,也像蚕蛹一样将其束缚在“茧房”中,使其失去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对于大学生而言,主流思想传播对于培养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因此,探究“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的困境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信息茧房”的成因及特征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随着数字时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逐步兴起而出现的,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信息茧房”代表着公众只关心自己选择和令人愉悦的信息领域,逐渐失去对全面信息的掌握和完整环境的判断[1]。随着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的显现和扩大。

1.1 “信息茧房”的成因

1.1.1 社会因素——信息过载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多元化的信息获取和接收渠道使信息量呈几何式增长,整个信息场域呈现复杂、混乱的局面。人们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难以深入解读、内化为己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信息过载问题不仅使人们在信息获取时无所适从,更容易引发信息焦虑。

1.1.2 技术因素——算法推荐

算法推荐是应对信息过载的新型技术,基于用户历史行为数据,运用数据挖掘、云计算,精准预测并给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信息[2]。该技术的出现构建了以用户偏好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有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但长时间无节制的同质化信息推荐使用户形成封闭和狭隘的认知观念,对推荐技术产生依赖。

1.1.3 主体因素——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是用户在面对复杂信息环境时,根据个人信息需求和价值观,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过滤的行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心理和生理舒适度的信息。同时,由于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会主动规避和排斥与自身需求不匹配的信息,助推“信息茧房”的形成。

1.2 “信息茧房”的特征

1.2.1 信息传播的迎合性与遮蔽性

网络媒体借助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精准化、个性化地定向推送迎合用户喜好的内容,用源源不断的新鲜、刺激、有趣的信息锁定用户,以获得更多关注和互动。在新型的去中心化、多边互动的传播模式中,虽然用户掌握话语权和信息控制权,但他们对事件的理解往往受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会被用户的主观情感和价值观遮蔽。

1.2.2 信息内容的同质性与偏食性

在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的“信息茧房”中,用户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等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空间中,用户通过自主筛选和个性化定制,轻松、迅速、精准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仅点击和浏览个人定制或程序推荐的信息,信息内容便逐渐呈现偏食性和同质性,进而导致用户信息视野狭窄,失去对多元化信息世界的感知能力。

1.2.3 信息价值的浅表性与零散性

在“信息茧房”中,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所推送的内容多以碎片化、娱乐性强的信息为主,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信息匮乏。由于用户缺乏对技术性、复杂性较高内容的深入关注和研究,便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容易产生偏颇和片面的认知,无法全面、客观地作出判断和评价。

1.2.4 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与割据性

在移动网络世界中,人们拥有自由选择信息、发表言论以及自主决定交往群体的权利。但这种自主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即通过逐级的信息过滤和关卡设置,形成了具有固定信息源和稳定社交群体的封闭空间,这种群内空间紧密封闭、群外空间割据对立的现象,加深了与现实世界的隔阂。

2. “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困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被寄予厚望。然而,“信息茧房”所引发的迎合传播、内容同质、空间封闭等负面影响,窄化了大学生的视野,消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应有的热情,影响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2.1 泛娱化的迎合传播,削弱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引领力

媒体平台以阅读量、点击率、互动量等作为评判指标,利用算法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迎合用户需求。相比主流思想的系统性、理论性和严肃性,网络环境中娱乐、轻松的信息更容易受到追捧和青睐。同时,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他们更乐意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娱乐性信息,这种选择性与媒体平台的针对性推送相叠加,进一步缩小主流思想的传播范围[3]。

此外,迎合传播也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互动的空间,这种互动和融合对主流和非主流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正强化作用。部分媒体平台为了实现流量最大化,甚至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受错误思想的侵扰,导致主流价值迷茫和理性缺失,形成认知屏障,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引领产生抗拒心理。

2.2 同质化的内容推荐,削弱了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力

智能推荐算法采用精准化的信息分发模式,自动过滤掉异质信息,导致用户长期困在单一、同质化的“信息茧房”中。对大学生而言,长期接触定向且同质化的信息会强化他们对某类信息的偏听偏信,容易隔离异质性信息和异己观点,使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闭塞,深陷信息孤岛之中。

此外,同质化内容的推荐机制促进小众文化的兴起,并加剧网络“泛娱化”的倾向,阻碍主流思想传播。近年来,小众文化圈层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大的内聚力、排他性,使得主流文化难以渗透其中,与大众文化形成了明显的隔阂。由于小众文化的传播路径相对私密,存在被人为利用的可能,即针对大学生群体恶意诋毁我国主流思想教育,企图侵占主流思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模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削弱他们对主流思想的认同。

2.3 浅层次的价值运载,削弱了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创造力

随着媒体平台的崛起,算法权力在国家、媒介和个人的权力关系中显著增强,逐渐成为资本增值的技术工具。在市场逐利和流量的双重驱动下,部分媒介平台为争夺用户注意力资源,大量输出零散、低质的“快餐式文化”,信息传递的价值大打折扣。

在算法的推荐模型中,流量和热度往往高于信息内容质量,这种错误倾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使大学生容易沉浸于肤浅的娱乐八卦中。而大学生的创造力源自他们对知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受到影响,逐渐削弱了他们对主流思想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4 封闭性的网络空间,削弱了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

互联网的多元、开放性、共享特性与“信息茧房”排他性、封闭性构成鲜明对比,同质化导致同质化信息与观点逐渐形成“回音室效应”。这种效应使得人们更多地接触封闭空间内被反复传播、无限放大的信息回声,而非现实世界中真实、全面的信息[4]。

大学生身处“信息茧房”中,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导致个性被削弱,偏重自我认同,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信息茧房”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使具有相似观念和兴趣的个体形成紧密但孤立的群体,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交流,增加了不同价值观群体间的对立和冲突风险。

3. “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的对策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产生消极影响,阻碍了主流思想在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和日常交往秩序的建设进程[5]。因此,可采取多方协同的治理策略,从算法赋能、信息内容供给、监管机制、媒介素养这四个方面探究优化路径,着力打破“信息茧房”束缚,提升主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3.1 注重算法推荐价值赋能,助力主流思想的有效传播

算法推荐作为重塑世界的新技术模式,犹如一把“双刃剑”。智媒时代下的“信息茧房”问题,与技术的两面性,特别是其鲜明的价值负载性密切相关。因此,应注重算法推荐的价值赋能,助力主流思想的有效传播。

一方面,在开发之初、使用及升级迭代的过程中,加强价值引导和思想约束,明确其发展方向,以主流价值观纠正和规制算法推荐技术中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错误价值取向[6]。多场景、多维度地增加主流思想内容在推荐池内的占比,优先推荐兼具知识性和价值的内容。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算法技术研发人员和媒体平台的价值观培育,努力实现技术追求、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之间的动态平衡,提升算法推荐的技术标准和实践运用过程中的伦理品质和价值含量,从源头上正本清源,为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提供一个清朗的智媒空间。

3.2 深化信息内容供给,促进主流思想的良性传播

长期碎片化、同质化、浅層次的信息推送是“信息茧房”形成的根本原因,如果合理使用算法推送功能,改变信息内容供给模式,向用户提供有趣兼有价值的主流信息,便可以有效突破信息内容茧房。

一方面,加大主流思想内容供给,积极塑造国家正面形象。给予主流思想流量支持,增加主流内容推荐占比,提升相关信息推送的质量和针对性。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信息利用场景与主流思想内容供给的契合点,积极推送展现中国社会进步成果的主流舆论,塑造国家正面形象,增加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改进和创新主流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官方话语“亲和力”。将原本晦涩、抽象的意义表述和价值阐释转化为感性、具象化的语言表达。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尝试将主流思想观念融入真实可感的生活素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进行叙事,通过柔性教育和隐形嵌入方式,使主流思想与大学生产生共鸣,促进主流思想的良性传播。

3.3 完善监管审核机制,把关主流思想的健康传播

智能技术在提升信息编辑和传播速度、降低信息传播成本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虚假信息的泛滥、错误思想的扩散以及网络秩序的混乱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用主流价值充盈网络空间。

一方面,应落实各类媒体平台的把关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提高人工新闻审查的力度和水平,这是对技术进行纠偏的必要手段。各媒体平台把关人要坚持走“写主流、发好声、把好关”的道路,对传播内容的主流思想导向进行实时监测和审核,守住舆论阵地,传播正能量。

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监测系统,对整个舆论传播链条进行监管,对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及时消除,并对其信息源头进行追溯和封杀。制定惩罚机制,明确警戒线,对不良信息传播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借助法律的强制力,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促进大学生主流思想的健康发展。

3.4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实现主流思想的自由传播

加强主流思想传播除了注重价值赋能、内容供给、完善机制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只有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

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其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相对落后,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传递时,缺乏必要的警觉和思辨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媒介知识教育,重视相关学科建设,让大学生了解媒介发展、新闻舆论、政治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信息茧房”的危害。

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检验真伪,积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并严谨求证的思维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学生对“信息茧房”形成的技术层面的认知与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刻领会到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自由传播。

结语

在深入分析“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的困境后,本文尝试从多个维度提出应对之策。通过价值赋能优化信息传播机制,深化内容供给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完善监管审核确保健康信息的传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以增强鉴别能力。然而,要解决大学生主流思想传播困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关注信息传播的新趋势、新特点,不断创新应对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信息传播氛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新技术、新理论在主流思想传播中的应用,优化传播策略,推动主流思想广泛深入传播,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30-38,73.

[2]任秋菊,赵昕,韩毅.用户视角下信息茧房的成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120-127.

[3]李红坦,谭思玲.“信息茧房”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传媒,2023(7):71-73.

[4]邹梦瑶.“信息茧房”效应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困及其消解[J].长江论坛, 2022(4):41-45.

[5]崔春梦.网络交往“信息茧房”的意识形态效应及其治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151-160.

[6]马学俊,陈正良.算法推荐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及其解蔽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1-8.

作者简介:蒋亲亲,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信息素养;李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新大学生之歌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