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江流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困境与干预研究

2024-05-23李绍曦曹凌静

互联网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

李绍曦 曹凌静

摘要:立足数字化与老龄化共振的时代背景,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锦绣社区、和谐社区、团结社区、维拉坝珠海社区为例,通过对社区老龄人口展开线上线下民族志、深度访谈,对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联结现状进行评估,探究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融入的现实困境,总结分析当前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困境的干预措施,并提出解决数字困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易地搬迁;社会适应;数字困境

引言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老龄人口难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更新而逐步被边缘化,数字资源匮乏、数字技能缺失也让许多老龄人口陷入数字融入困境,老龄人口数字鸿沟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29697万,占总人口的21.1%[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7.5%,其中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9.8%[2]。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10.2万群众从千山万壑中“下山进城入镇”,超过全州1/3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比例居全国最高。

2022~2024年,作者先后4次前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搬迁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泸水市的1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1个安置点社区中,根据社区建设现状和老龄人口数字融入情况,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4个易地搬迁社区为田野点,分别是锦绣社区、和谐社区、团结社区、维拉坝珠海社区。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民族学的学科知识交叉,在学科交叉视野下建立研究框架。从传统社会向数智化社会转型中老龄人口的社会适应与数字融入入手,对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的数字困境与干预展开研究。

1. 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社会适应与社会联结现状

锦绣社区位于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共有居民897户3096人,其中老龄人口有442人,约占总搬迁人口的14%。和谐社区位于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城墙坝安置点,是怒江州67个安置点中最大的社区,共有居民2549户10605人,占泸州市市搬迁总人数的1/3,其中,老龄人口有1211人(年龄最大的为102岁),约占总搬迁人口的11%。团结社区位于泸水市六库街道,共有居民1216户4596人,其中,老龄人口有463人(年龄最大的为104岁),约占总搬迁人口的10%。珠海社区位于泸水市大兴地镇,是由珠海市援建的易地搬迁社区,其中,老龄人口有379人(年龄最大的为100岁)。

1.1 老龄人口收入降低与消费增加

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在搬迁前通常依赖农业生产作为其经济来源,搬迁后无法进行土地种植会导致收入减少,他们需要依赖政府或社会福利来维持生计,这可能导致经济上的压力,限制其在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和其他基本需求上的支出。“我们都是一辈子的农民,在山上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山上种了很多的白菜、土豆、萝卜、黄瓜……还养猪、养鸡,要吃肉就自己宰,要吃菜就去地里拔。”土地对老龄人口而言是其生计和经济收入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生活质量和经济地位,土地的缺失会导致其陷入经济压力和不安全感之中。同时,土地对老龄人口而言不仅是一种生计,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土地承载着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人们通过对土地的耕种传承着种植知识、农耕习俗和价值观念。土地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承载者。

从搬迁前的农村自给自足到搬迁后城镇市场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消费会增加。搬迁前,依靠土地在农村生活,尽管直接经济收益不高,但是基本生活保障可以通过土地解决,还可以通过售卖农产品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老龄人口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有能力帮助在城镇务工的子女照顾孩子。而搬迁后,易地搬迁社区是一个市场社会,开销远大于农村。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易地搬迁老龄人口会严格控制在衣食住行上的开销,但会因为需求改变、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等原因而面临消费增加的问题。搬迁后,老龄人口须适应新的社区生活规范,通过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卫生要求、用电安全要求、停水规范要求等,促进老龄人口对新社区的融入与适应。但与此同时,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给老龄人口带来不适感,并引起他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3]。

1.2 老龄人口社会交往对象与沟通机会增加

锦绣社区的搬迁群众主要来自称杆乡、古登乡、六库街道;和谐社区的搬迁群众主要来自泸水市5个乡镇30个行政村;团结社区的搬迁对象主要来自泸水市、福贡县,属于跨縣、跨乡镇安置点;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搬迁群众主要来自泸水市大兴地镇、称杆乡。易地搬迁社区里来自不同乡镇的搬迁群体为老龄人口带来了更多样化的社交对象,促进老龄人口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圈子。同时,易地搬迁社区举办活动,如组织观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电影、“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体验非遗传拓技艺体验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老龄人口与社区内外群体的交流机会,还增强了他们在社区中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突然置身于居住人口数量比过去庞大的易地搬迁社区,与陌生人打交道,对于一部分社交能力较弱、偏好独居、性格内向的老龄人口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交焦虑与社交压力[4]。

2. 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融入的现实困境

2.1 接入沟困境:主动抗拒与客观挑战

接入沟是第一道数字鸿沟,以能否接入互联网为判断标准。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社会的来临,易地搬迁社区中老龄人口的数字鸿沟既在弥合也在产生。旧的数字鸿沟正在弥合和消散,但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的新鸿沟使老龄人口依然无法完全融入数字社会。易地搬迁社区中的老龄人口所认知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会与数字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符,导致他们对数字媒介的使用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将数字媒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5];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到要“大力支持电子产品下乡”[6]。虽然数字媒介设备价格逐渐降低,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来说,购买和维护这些设备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此外,一些数字媒介服务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差异化的养老资本弱化了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融入的内生动力,不利于老龄人口形成更为主动的数字智能设备学习习惯。

2.2 使用沟困境:文化水平与媒介素养

使用沟是第二道数字鸿沟,以不同使用者之间掌握技能的差异作为考察对象。易地搬迁社区中老龄人口多为傈僳族,且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加剧了他们在使用数字设备中的困难。由于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使用非汉语语言进行交流,加上缺乏对数字媒介使用技能的认知,难以理解和应用数字媒介中的汉语信息,导致信息获取和传播存在困难,限制了他们在数字媒介上获取信息、沟通、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7]。同时,由于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对自身刻板印象的判断,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熟练掌握并使用数字设备的人群,反映出老龄人口对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的焦虑和担忧。

2.3 结果沟困境:理解偏差与互动差异

结果沟是第三道数字鸿沟,其关注重点在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因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经济、文化、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可见收益的差异。老龄群体自身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了退化、老化,一定程度上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理解偏差、记忆偏差。

首先,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对新媒介技术的接触较少,缺乏使用数字设备的基本知识。其次,搬迁后老龄人口面临新的社交环境,不知道如何通过数字媒介与老朋友或新邻居保持联系,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时间较少,甚至不会更新动态。最后,老龄人口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被理解或受到嘲笑,常常选择不在社交媒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微信楼栋群聊中,小组长或楼栋长通知一件事情后,回复消息的居民通常为中年人,老年人偶尔会回复1~2条语音,如“我们知道了”“我们老年人知道了”,导致数字媒介平台所获取的信息和收取的问题反馈难以包含老龄人口的实际情况,使老龄人口的诉求被忽视。

易地搬迁老龄人口在数字媒介中表现出缺乏内容生产能力、缺失信息互动习惯、自我表达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不仅反映出当前老年人在数字媒介中表达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参与数字媒介社交[8]。

3. 怒江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数字困境的干预措施

3.1 外部赋权,发挥数字媒介技术的赋能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匹配老龄社会需求。把关爱保护留守老人放在突出位置,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实施办法,完善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发展传统服务项目,以保障部分数字技能缺乏的老龄人口可以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经济补贴可以帮助老龄人口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对数字设备和网络服务的获取能力;降低在数字融入过程中的经济门槛,使他们更容易参与数字社交互动;提高他们使用数字媒介的频率,增强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便捷性,提高老龄人口在数字媒介中的参与程度[9]。

3.2 内部增能,关注数字媒介培训的个体差异

锦绣社区建立邻里帮帮团,利用自助互助模式,在老年人群体内部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服务的网络,以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谐社区打造“红色情暖长者屋”红色学习站,作为社区老年人养老休闲、红色学习的阵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团结社区创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开展“长者生日会”;维拉坝珠海社区为孤寡老人、残障老人、留守老人设有养老院。

怒江流域易地搬迁社区结合实际,针对不同需求的老龄人口采取多样化、差异化的活动培训,让数字媒介真正走入老年人的生活中。积极引导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助推数字媒介使用在代际传递,帮助易地搬迁社区老龄人口提升数字素养,使其主动融入数字社会[10]。

结语

通过线上线下民族志、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发现,怒江流域易地搬迁社区的老龄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收入降低与消费增加的问题,在社会联结方面呈现出交往对象、沟通机会增多的情况。本文针对老龄人口在数字融入中的现实困境,从接入沟、使用沟、结果沟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有助于在“数字中国”背景下,为我国进一步设计、制定易地搬迁居民数字困境解决政策,以及实施有效可行的易地搬迁居民数字困境消减行动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EB/OL].(2024-01-17)[2024-03-12].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7_1946624.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4-03-02)[2024-03-20].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3]刘升.养老型返迁: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养老选择——基于某脱贫县集中安置社区的跟踪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119-129.

[4]兰宇强.易地搬迁老年人社区融入问题研究[D].三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3.

[5]中国网信网.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EB/OL].(2023-04-13)[2024-03-12].https://www.cac.gov.cn/2023-04/13/c_1683027266482224.htm?eqid=fb7ecda90000117700000006647765cf.

[6]國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发改就业〔2023〕1019号)[A/OL].(2023-07-20)[2024-03-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6893477.htm.

[7]王艳玲,姜怡宁.老年数字鸿沟之痛及弥合之径[J].新闻爱好者,2021(7):31-34.

[8]于潇,刘澍.老年人数字鸿沟与家庭支持——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6):67-82,231-232.

[9]林宝.老年群体数字贫困治理的难点与重点[J].人民论坛,2020(29):129-131.

[10]尤伟琼,曾宇龙.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驱动研究——基于云南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0(6):117-124.

作者简介:李绍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媒介与社区治理、媒介文化研究;通信作者:曹凌静,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生类)——数字反哺对农村留守年老人群的积极影响研究——以泸水市和谐社区为例(编号:2023Y0679);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2023年度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怒江流域易地扶贫社区老龄人口数智贫困与干预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
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