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2016-10-09
潘虹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主体人才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高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好坏。本文从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社会适应 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社会适应能力强弱将直接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将对这一问题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有一个客观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接受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走上社会,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在的客观条件的变而变化,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调节变化过程[1]。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通过逐步了解社会需求改变自己,以达到与社会相适应。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家庭成员首先要面对的社会关系。作为这个微缩社会的核心成员,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施教义务,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消除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于萌芽状态中,进而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教育中学习和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否存在形成缺陷,将在今后复杂人际关系处理中表现出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现在大学生平均入学年龄不足二十周岁。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就没离开过家,缺少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更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琐事。更加造成了当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严重。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教育过程。学校不仅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我们尊老爱幼、正确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能力和技巧。
学校也可看做是个小型的社会,各种活动同样需要学生间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活动过程中,需要活动参与者根据实际需求并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有序进行。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圈里锻炼每个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交能力、规范意识等各种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最终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鉴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问题,很多大学生身心发展不足、社会适应能力缺失。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引导并加以纠正,很可能最终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人格缺陷。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育的作用则尤为明显。通过学校的集体教育活动,让每个大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理解集体的关系,并最终学会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信任体谅。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于一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自身因素
(1)心理素质差
当今社会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信乐观、自我调控、人际交往等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也对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工作都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从而导致他们错失就业机会。
(2)就业观念落后
在现如今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固守“精英择业”的理念[2],在择业时不屑那些低门槛低收入的职业,认为学了什么专业就必须要对口择业,把所学专业当成固定的择业标准,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大学生择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率低,更无法开拓个人的就业空间。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多为实践型人才,而大学生多数是没有从业经验的,他们只是有理论数据,缺乏实践经验,以至于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必须重新学习和积累各种工作经验。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又造成了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凡此种种,都突出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的现状。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适应适应能力的方法
1.立足实际,认清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非常自信,敢于挑战,做事情非常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尤其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立足现实,认清自身的不足,踏实学习,从头做起,以示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尽快提升自己。
2.适当控制个人情绪。
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当他们走入校园,或者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工作,势必不能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里没有了呵护、溺爱,有的只是残酷的竞争。因此,他们务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陌生的环境,融入新的人际关系中。
3.坚持再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走出校园以后还要积极学习自觉充电,坚持读书。这样才能避免知识的断层,才能有效衔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存在诸多方面的欠缺。势必要求他们从各个方面完善提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坚持学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立足当前认清自己的不足,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最终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雁.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唐红娟.大学课堂中自我和谐认知与社会适应性渗透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1.
[3]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中国高教研究,2002.
项目基金: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性与社会适应性研究,2016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SK2016A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