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2017-02-13方圆
方圆
摘 要: 综合考量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以发现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及身体发育、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辅助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等。综合而言,体育教育对于初中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
根据教育部门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体育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将一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计分科目。可见本次改革充分肯定了“体育”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研究资料,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答。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外观上可看出是学生身体出现较大变化的阶段,诚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在该阶段虽然学生的身体易疲劳,肌肉力量弱,身体机能水平一般,神经活动过程主要以兴奋过程为主,且都活泼好动,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却是不断加快,骨骼弹性较好,心肺功能逐渐增强。
(二)心理特点
就心理活动方面而言,敏感、焦躁、多虑等是初中生的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人信念和世界观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极度重视外在形象及考试成绩等一些能体现个人竞争力的因素,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严重。
二、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因如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体育教育恰恰能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再者,体育在中学阶段的最大功能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何为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于是乎,在中学阶段,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促进体质健康及身体发育
1.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1995年期间,青少年学生的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学生的近视率2005年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城市学生视力的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
综上可见,反映学生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其检出率均呈逐年飞速上升的趋势。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毋庸置疑的是,从教育方向上制定的主要措施应当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2.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的各系统、机能、器官、形态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力量、耐力、柔韧、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另外,初中阶段是运动能力的突增期,男学生在各种运动能力测试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平均值都在提高,而女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提高到13岁或14岁为止,随后变化较小[2]。保证必要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缓解视力疲劳,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近视。因为体育课程大多安排在室外,学生无须面对书本,眼睛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此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学生身体发育不良和不协调的现象,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自信。中学阶段是人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然而因为自身及家庭的不重视,许多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身体发育不良或不协调的现象。如果在这一时期强化体育教育,敦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刺激人体分泌生长激素,使身高在原本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出现更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使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遏制肥胖及超重态势。另外,一定的体育锻炼能提高食欲,当学生摄入的营养物质足够充足时,身体自然发育良好。
(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是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自尊,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
在通过对八个实验班(初中及高中)的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性研究中,得出这样一组结论:干预教育前,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28%。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59.04%。这表明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无问题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情绪、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各项总分与前测相比,变化值分别为:6.76,14.60,-5.07,8.80,8.6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3]。
通过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干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合理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及孤独倾向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健康
体育有体育的道德需要遵守,例如:尊重教练、尊重前辈及对手、遵守比赛的规则、服从裁判的判决、体育比赛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爱护场地卫生及运动设备器具等等,诸如此类的体育道德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用以约束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体育规则。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皆需要道德来维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规范。体育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通的,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当中,必须遵守体育的道德,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及比赛,他们会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样是学生道德健康的重要教育部分。
(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生理因素是前提基础,心理特点是核心关键,社会适应是表现形式。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季浏于2003年9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综合性课程、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会感受生命力,体验情感和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知识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体育、健康、生理卫生、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4]。体育教育因其自身极具鲜明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已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体育教育辅助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因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过程。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发展身体基本素质及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课程释放学习压力、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获得身心的愉悦。此外,体育教育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增强注意力、强化视力和大脑的记忆能力等。
上述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体育课程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成绩,但是它却是校园辅助学生文化学习的一大利器,这一利器可以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保持欢乐的心情,还能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浮躁情绪得到宣泄,有效解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三、国内外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对比
充足的运动时间和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对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二年级0.15小时。国际上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均值则为:初中2年级1.4小时[5]。日本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中国,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的日本学生为21.3%,中国为6.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0年对中国、美国、日本的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初中生仅为8.0%,而日本初中生为65.4%,美国初中生为62.8%[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我国需要在这方面提高重视,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继续完善。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掌握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4]顾晓雪.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刘京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36-37.
[6]胡霞.中日美中学生日常生活比较[J].当代青年研究,2001,0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