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等差数列一题多解问题的思考
2024-05-22孙晨淇
摘要: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会基本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地思考问题,以一道课本例题为例,不仅对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还展示了学习过程中对这个问题不同解法的完整思考过程。
关键词:等差数列 课本例题 数学思考
1 问题提出
在数列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21页例7提供了以下解法。
题目1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吗?
这个题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条件给了两条关于该数列前n项和的条件,由本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解便可得出首项和公差。
下面是解答过程。
解法1 由题意,知
S10=310, S20=1220。
把它们代入公式
Sn=na1+d,
得[10a1+45d=31020a1+190d=1220]
解方程组,得[a1=4d=6]
所以,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4,公差为6。
这是课本上给出的比较常规的解答,建立方程组求出两个基本量。结合等差数列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我对这道例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想出了以下解法。
2 方法拓展
2.1利用Sn的特征
思考1 已知Sn=na1+[n(n-1)2d],那么把它展开整理一下可得关于n的一元二次方程,即Sn=An2+Bn(A,B为常数),其中A=[d2],B=a1-[d2],由此,可以找出解该题的另一种思路,利用A,B代替a1,d,间接求解。
解2 由上述公式,得
[S10=100A+10B=310S20=400A+20B=1220]
解方程组,得[A=3B=1]
由A,B含义得[a1=4d=6]
2.2利用[Snn]的特征
思考2 已知Sn=na1+[n(n-1)2d],那么整理可得[Sn]= [d2]n+(a1-[d2]),此时公式为关于n的一次函数,因为等差数列可与一次函数相互转化,所以此公式可以转换为公差d=[d2] 的等差数列,可由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出此题。
解3 由上述公式,得[S1010=31S2020=61]
解得d′=[S2020-S101010]=3
所以[d=2d′=4a1=4]
2.3利用等差数列性质
思考3 已知{an}为等差数列,那么Sn,S2n-Sn,S3n- S2n,……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2d,由此可解此题。
解4 由上述性质,得
S10,S20-S10,S30-S20……
已知[S10=310S20=1220]
所以
S20-S10=910
所以
d′=n2d=100d=600
解得
d=6
再代入公式,得
S10=10a1+270=310
解得
a1=4
综上[d=6a1=4]
3 一题多解
思考4 这里给出了本题四种不同的解法,相对于课本上提供的解法1,这些解法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历年一道高考题,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方法的应用。
题目2 (2010辽宁高考文科 14题)设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3=3,S6=24,则a9=
解1 由Sn=na1+[n(n-1)2d],得
[3a1+3d=36a1+15d=24]
解方程组,得[a1=-1d=2]
所以
a9=15
解2 由Sn=An2+Bn(A,B为常数),得[9A+3B=336A+6B=24]
解方程组,得[A=1B=-2]
由A,B含义得[a1=-1d=2]
解3 由[Snn]= [d2]n+(a1-[d2]),得
[S33=1S66=4]
解得
d′=1
所以[d=2d′=2a1=-1]
解4 由上述性质,得
S3,S6-S3,S9-S6……
已知[S3=3S6=24]
所以
S6-S3=21
所以
d′=9d=18
解得
d=2
再代入公式,得
S3=3a1+6=3
解得
a1=-1
综上[d=2a1=-1]
由题目2证明,此四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等差数列求解问题,今后面对此类求首项与公差的题目,便可以由题目已知,灵活运用四种方法求解。
4 结束语
通过这次对课本例題的研究,我发现自己对等差数列的公式、性质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并且发现了对于等差数列来说,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看待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从等差数列中感受熟悉的函数知识、代数法则,以及数列本身的性质,这使我以后再面对不会的数列题目时可以发散思维,去联系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此次研究,我发现了每道题背后都蕴含命题人的思想与心血,因此,在后面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我会用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数学,并怀着敬佩的心理求解数学题。
教师评语:等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在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晨淇同学运用了基本量、待定系数、性质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对课本一道例题做了多种方法的推广,并结合一道历年高考题对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双减”背景下,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学生在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升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老师: 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