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4-05-19韦慧杨永福何宜轩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非遗

韦慧 杨永福 何宜轩

摘 要: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本文以广西非遗——三江农民画为研究视角,在梳理国内外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三江农民画传承的现状问题,探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非遗;三江农民画;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24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社会、经济、教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三江农民画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起源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题材、技法和风格而闻名,通常以农村生活、风景和民族文化为题材,用简洁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尽管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目前其保护传承局面仍然严峻,因此,进一步加强三江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和载体,为三江农民画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三江农民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1 数字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字化能够为非遗的长期保存提供有力保障。通过音视频录制、三维扫描、数字文档等方式,我们可以精准地记录和存储传统技艺、文化表演、口头传承等非遗内容。这不仅防止了文化信息因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还为后续的研究和复原提供了重要数据。

其次,数字化传承有助于非遗的广泛传播与推广。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数字化的非遗内容能够迅速触达全球各地的观众。例如,一段传统舞蹈的视频可以在网络上被无数人观看,极大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再次,数字化技术能够让非遗以更现代、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文化,而数字游戏则可以将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2 他山之石:国内外的借鉴与启示

非遗的数字化传承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多,许多成功的项目都集中在高质量的数字记录、虚拟再现、在线教育和互动体验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案例。

2.1 国内成功案例

2.1.1 故宫数字博物馆

中国故宫博物院运用数字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高清扫描和三维复原,将故宫博物院的丰富藏品数字化展示,提供虚拟游览和在线参观体验,让全球观众无需亲临现场也能欣赏宫廷文物的壮丽之美。

2.1.2 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化非遗项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数字化非遗项目,包括音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使这些文化资源更容易访问和传播。

2.1.3 “非遗中国”APP

这是一个移动应用程序,旨在推广和教育公众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丰富的非遗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音频解说和互动游戏;还提供了丰富的非遗文化教育课程,包括在线课程、讲座和研讨会,帮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非遗文化。

2.1.4 苏州评弹数字化传承

评弹是一种中国传统说唱艺术。苏州评弹艺术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评弹艺术进行视频和音频的记录,数字化平台提供了在线观赏、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到这一古老艺术的精彩表演。

2.2 国外成功案例

2.2.1 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

谷歌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合作,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和街景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线上浏览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可以近距离查看日本能剧的面具,或者是亲身体验印度古典舞蹈。

2.2.2 史密森民俗录音

史密森民俗录音的音乐库中包括数千张专辑,其中包括许多经典的录音,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民间和传统音乐。通过在线存档,人们可以访问到世界各地的民俗音乐和口头传统。

2.2.3 日本的传统文化数字化项目

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日本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茶道、武道、传统庆典等,可以在数字平台上逼真地再现。这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不必亲临现场。

2.3 借鉴与启示

在线展示、虚拟体验还是互动教育,数字化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其他非遗数字化项目可以借鉴其策略,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如高清扫描与三维复原技术,让用户可以看到比肉眼更细致的艺术品细节;又如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非遗项目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其次,注重網络平台访问的便捷性,如“非遗中国”APP和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都提供了易于访问和操作的界面,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非遗。

再次,较多考虑教育与互动性,在线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和游戏,提升用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社交媒体传播方面,如苏州评弹数字化传承等案例通过社交媒体扩大了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然后,整合多元化的内容、多媒体内容的融合,如结合图片、视频、音频和文本,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材料和体验。

最后,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表面的展示,而是深入挖掘每个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技艺。

3 广西三江农民画传承现状问题

三江农民画传承的现状是一个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缩影,面临着保护与市场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多重挑战。广西三江农民画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其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3.1 创作传承人才不足,发展乏力

传承广西三江农民画首先涉及培养新一代的画家和艺术家。一些老一辈的农民画家积极参与培训年轻人,但年轻一代的兴趣相对不高,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生活和工作方式。这导致传统农民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但是目前已有一些学校或者机构将三江农民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通过开设课程、举办工作坊等形式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学习和继承这项艺术。

3.2 市场需求小,产业发展慢

三江农民画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主要受限于特定的收藏者和文化爱好者。一些农民画家面临生计问题,尤其是那些依赖绘画为生的人。三江农民画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可能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难以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产业开发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3 政府面临资源分配问题,资金支持力度弱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政策涵盖非遗保护法律、资金支持、传承项目认定等。此外,柳州三江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柳州畫院三江农民画艺委会”,成立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开展文化活动、展览、展销等,引导农民画传播与发展。然而,政策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分配和执行问题,应根据各区不同的旅游资源及建设发展方向,统筹兼顾,设置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

3.4 缺乏多样化传承形式,文旅衍生品不足

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画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亮点之一。通过文化旅游,三江农民画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认识,也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但目前农民画衍生品转化途径和类型较少,缺乏自主品牌和有影响力的文创衍生品,不能有效地发展数字化产品。

3.5 初步数字化尝试,数字化水平较低

随着数字化在各个领域的推进,三江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播也探索利用数字媒介,如建立在线画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但缺乏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的旅游项目。目前,农民基本仍沿用传统作画方式,一些文化机构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来记录和传承农民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智能创新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系统培训,给三江农民画的发展带来弊端。

4 广西三江农民画数字化传承路径

广西三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应用、文化教育、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需要协调各个领域的努力,以确保三江农民画得以数字化传承和持续保护。

4.1 建立数字化的作品档案库,对非遗信息进行归类、存储和检索

首先,数字化传承路径需要创建数字化档案库,以保存三江农民画的原作品、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随着3D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非遗项目的数字记录越来越详细和高质量,对现有的三江农民画作品进行高清扫描,将其转化为数字格式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长期保存并方便学者、研究人员和公众访问。这有助于防止物质文化遗产的腐化和丢失,特别是那些受到环境和时间影响的绘画作品。然后为每一幅作品建立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方便未来的检索和研究。

4.2 建立数字化在线展览和在线教育平台,注重交互式体验

博物馆、文化机构通过网站、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建设虚拟画廊和在线展览 ,展示三江农民画的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够远程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此外,开发教育资源,比如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农民画在线教学课程,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了解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在线课程、互动教学等形式,使得非遗教育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促进传承;注重互动体验性,鼓励一些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使用VR和AR技术来展示传统工艺操作、舞蹈、音乐等非遗内容,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开发互动应用程序,如利用AR技术让用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以增强现实的方式体验农民画;采用互动性强的形式,如游戏化、动画、影片等,增加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利用多媒介融合的展示方式,如结合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等多种媒介形式,提升非遗的展示效果和用户体验。

4.3 应用数字化绘画软件和设备,发展创作者的数字技能

为当地农民画家提供数字化技术培训,采用数字绘画工具,如ipad、数位板、数字笔等设备和数字绘图软件,让他们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来创作、编辑保存和传播他们的作品,这些软、硬件绘图工具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活性和效率,允许艺术家尝试新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而Flash、Maya、AE等数字软件可以使数字绘画的静态图像变为动态图像和动画、视频等。甚至还可以利用3D扫描和打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复制传统工艺品,可以使三江农民画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变。

4.4 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推广,营销农民画作品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推广三江农民画,扩大其市场,比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发布农民画的创作过程、艺术家访谈、作品解读等内容,提高知名度。数字化传播使得艺术家能够扩大受众,吸引更多的收藏家和购买者,从而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比如通过YouTube、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等拍摄成视频并分享给全世界,从而实现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交流。农民画家和爱好者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站来推广和销售他们的作品。比如与文化机构、艺术家协会和教育机构合作,以共同推广三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合作可以包括展览合作、教育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研发。

4.5 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推动非遗成果创造性转化

数字化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农民画这一传统艺术,还可以通过创新再设计的方式完成创造性转化,为农民画带来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利用数字技术对非 遗的原生内容进行再创作,产生非遗的衍生及虚拟形式。比如将农民画的元素和设计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上,服饰、家居装饰、儿童玩具等,提升市场的认可度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建立官方的线上销售平台,或与现有的电商平台合作,销售农民画及其衍生品;比如将非遗元素融入电子游戏、影视、戏曲或互动体验中,有些游戏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服饰等融入游戏设计中,使玩家在娱乐中了解和传承文化,吸引年轻人参与和了解。

4.6 通过国际传播和跨文化项目,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探索与国际文化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以推广三江农民画的国际传播,促進文化交流。数字技术使得农民画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舞台上。通过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农民画可以吸引国际观众,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参与或发起跨国文化交流项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增进了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参与或发起跨国文化交流项目展示三江农民画的独特艺术价值,吸引国际关注。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确保数字化平台有多语种版本,以便国际访客能够了解和欣赏三江农民画。国际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建立,也有助于非遗资料的共享和传播。

4.7 注重版权与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非遗数字化保护机制

非遗的传统知识和技艺通常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数字非遗保护需要确保这些知识产权得到妥善保护,以鼓励创作者和传承人积极参与。数字非遗的展示和传播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特别是在使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媒体时,保护创作者的版权是数字非遗保护的一部分,需要建立合适的机制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从国家制度的角度来看,有必要统一规划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机制与成效评估机制,制定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在国家层面统一管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机制的引导下,各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多样化的管理措施。

5 结语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三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对于保存易逝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利用现代科技保护传统艺术免受时间与物理环境的侵蚀,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虚拟现实等手段扩大了三江农民画的传播范围,提高了公众参与度。通过合理地利用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广西非遗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苗秀,侯文军,徐雅楠,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6).

[2]温雯,赵梦笛.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发展[Z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228(008).

[3]王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J].大舞台,2023,(05).

[4]余雅燊,林敏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路径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

[5]刘霄.媒介融合背景下晋域沿黄河地区非遗传播路径的时代变迁[J].非遗传承研究,2023,(03).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