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博物馆 讲好“大思政”

2024-05-19杨曦周炜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大思政课大思政

杨曦 周炜杰

摘 要:在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具有社会交互性、自发性、情境性等特征。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共建“大思政课”体系的语境下,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结合,既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也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破除传统思政课“坐而论道”的模式桎梏,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通思政课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7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国的博物馆不仅通过珍贵文物记录着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轨迹,这使得我国的博物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在我国,博物馆教育不仅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用独特语言向参观者“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重要使命。从博物馆学的视角来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博物馆发展的首要目的与任务。《美国博物馆服务法》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鼓励支持它们与正规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统以及与所有不同年龄组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协力合作。”博物馆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博物馆职能不断由“储藏”向“教育”转变的进程。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博物馆教育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全面建成“大思政”格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的当下,博物馆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有了全新的阐述与内涵。一方面,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珍贵文物强化我国国民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时,更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也就是说博物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具有重合性与一致性,因此,将博物馆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实现史料资源向思政教学资源的转化与运用,是当下打造多元一体“大思政课”教学体系、重塑思政课教学范式的重要环节。

1 博物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优势

博物馆教育通常具有社会交互性强、自发选择、情境性等特点,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组织严密性、形式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将博物馆教育寓于思政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能够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思政课与博物馆在意识形态上的育人作用,搭建思政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平台。

1.1 开展实践活动,讲“深”思政课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让思政课讲得深入人心,不光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点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的思政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运用博物馆提供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革命史的宣讲、红色主题的展览讲解、红色研学等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让思政课变为“行走的思政课”。在依托博物馆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思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了知识的发现者、知识的探索者,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让爱国主义与红色基因深入内心。

思政课的讲演,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教育科学的内容,更要立足于中国历史,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构造着中国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为大思政提供了素材和资源。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类美好明天为己任,不断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思政课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础。博物馆是一个立体的“图书馆”,用历史资料记录着文明的变迁。一个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是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到当代历史,包罗万象。受教育者可以直观地通过浏览博物馆感受到朝代更迭交替,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确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同时,博物馆通过展览陈列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在时空上连接在了一起,受教育者可以自由选择观展顺序,由古至今,从今看古,直观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脉相承,知晓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2 利用丰富实物,讲“透”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史料和文物是研究和传承历史最生动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文物本身不会说话,但却最能讲好历史,充分发挥文物“物的能动性”,将博物馆的丰富资源融入教学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博物”以“博悟”,提高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让思政课的内容有理有据、让红色历史可追可溯、让红色基因可感可知。历史文物与史料中蕴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精神,学生与革命文物建立链接的过程,也是学生“透物见人”“透物见事”“透物见魂”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物去学历史、学理论,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博物馆教学与传统的室内思想政治教学不同,它以其特有丰富红色资源、历史文物、珍贵史料为基础,部分博物馆甚至对历史文物进行等比例复刻调整,通过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最大限度地对历史实景进行还原,制造出可以触碰的、亲身感受的历史环境,让历史“活起来”。这种以实物表达深刻内涵,传递信息的方式,同时配合适当讲解,实现了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言语直观的三位一体的现场体验式教学,避免了直接进行文本讲解的空洞说教,在消除理论教学枯燥感的同時,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史料对话,让大学生自己去发掘、体会、感悟百年征程中流淌的红色精神,将史料与知识点结合,增强思政教学的说服力。博物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现场体验式教学,将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逻辑与情感、讲授与体验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顺应认知规律和尊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而实践也证明,大学生在现场体验式教学中表现出的视听感染力、情感冲击力、心灵震撼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1.3 运用情景教学,讲“活”思政课

传统思政课以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注重基础理论,学理性较强,但同时也存在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等问题。将思政课堂“搬进”博物馆,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壁垒,以博物馆丰富多样的主题场景为依托打造沉浸式体验教育,通过真实的情景互动、多样的主题展览、丰富直观的实体展示让革命事件不再只是课本中的黑白文字,让革命人物“活”起来,让历史触手可及。将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逻辑与情感、讲授与体验紧密结合,在发挥展览陈列独特叙事优势的同时,配合思政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用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知识点讲清、将思政课讲“活”,这一情景化的实景课堂较于传统课堂而言,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与革命人物情感共鸣。大思政课不是仅存在于校园中的“孤岛化”课堂思政课,而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类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等7个方面,明确了不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着力点,这也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社会大舞台上善用“大思政课”的支撑点。现代化的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教育上具有其独特优势。博物馆作为免费的公共设施,向所有层次的社会成员开放,不限制年龄、性别、年级与专业,所有展厅均不设限,这种受众面的广泛性与公益性使得博物馆天生便具有打破教学壁垒的能力。将博物馆与思政教育融合,让思政课以博物馆为讲堂,让思政教育者走进博物馆的展品之中,这样便可以打通思政教育与社会的阻碍,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思政教育者创造一个与社会的对话的平台,真正提高思政教育者的教学水平。

2 当前博物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困境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实施“博物馆+”战略、加快藏品数字化、加强科技支撑、优化传播服务等内容,推进馆校合作,增强博物馆的育人职能与学习教育的结合,博物馆已俨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昌区教育局联合武汉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了“民族复兴振兴中华”沉浸式研学思政课。河南省新乡市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原诚信博物馆揭牌仪式,旨在通过开门办思政,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深化思政理论教育效果,切实推进该市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政教育结合已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在与思政教育和高校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从高校层面来看,博物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但最好的无疑是进行校馆共建,形成协同机制,这也与大思政课的初衷相一致。然而,当下的校馆合作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设立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相关专业,只能依靠外部支持来完成自身博物馆的建设,难以保证专业性,甚至发生了学校博物馆中展品“以假充真”的尴尬状况。其次,博物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难以作为高校思政教学建设的评价指标,这使得高校的第二课堂普遍流于形式,很多布展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从博物馆角度来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虽然在新中国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然而我们也要承认,中国博物馆起步晚,种类较少,不够完善,未能有效与科技发展结合形成现代化博物馆产业链的问题依旧存在,比起欧美等先进博物馆产业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博物馆教育未被从制度层面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高校结合。思政教育仍需打破课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壁垒,丰富教育资源。部分博物馆并没有实现由“为了忘却的纪念”向“为了铭记的纪念”的转变,大多数博物馆因资金问题等原因仍将藏品的储存与保护视为第一要务,在开放时间、讲解人员配置上都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这限制了博物馆在其教育职能上的发挥。同时,博物馆的专题实践活动存在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形式流程机械化的问题。博物馆固守于灌输教育理念之中,未能很好地满足大学与社会教育的需求。博物馆在进行展览布置时,出发点往往带有历史学与考据学特有的严谨性。这在保证了博物馆展览专业性的同时,却导致了博物馆展览的学理性过强,而忽略了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博物馆展览陈列面向大多数青少年及普通群众,过强的学理性难以实现对普罗大众以及广大非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同时,随着博物馆现代化的推进,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使得博物馆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再加上博物馆还需要承担对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很多博物馆都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这直接影响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博物馆活动的形式难以丰富,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停留于传统思政课的固有认识,在馆校共建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将主要精力集中投入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思政之中。这直接造成思政教师未接受过相关培训,难以很好地完成将思政教学点与直观展示结合的任务,同时,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孤岛化”困境也直接阻碍了思政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结合。在制度层面,对“大思政课”多元一体建设的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馆教育难以结合的主要原因。

3 当下博物馆与思政教育结合困境的应对之策

对于博物馆来说,应积极推动中国博物馆的现代化,推进博物馆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融合,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加大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推进校馆一体化建设,让博物馆走进校园,开在校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博物馆自身应优化展示陈列的流程,增加更多趣味性内容,同时招收培养专业文博人员,提高博物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行政角度来看,政府应完善对馆校建设的具体细则标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能够推进馆校一体化的流程。思政教育者应深化对于“大思政课”本质内涵的理解。大思政课不是单纯的大课,而是多元一体的思政共同体。理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用活历史、现实、国际与实践各方面的宝贵素材,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实效,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注意到,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蕴含着鲜活感人力量的思政教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讲好大思政课,更要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宝贵资源和深厚滋养,运用好历史智慧、规律和经验。聚焦现实生活,锤炼大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拓宽教学知识面,将思政课置于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好思政课的道理,不仅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政教师的队伍,更需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模式。进行“大思政课”的第二课堂建设,将思政课搬进博物馆,打造馆校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博物馆的沉浸式场景、丰富的馆藏资源、多元的实践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想听爱听愿听、 入耳入脑入心”。各大高校、博物馆应携手打造馆校联动的思政育人机制,探索馆校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思政课火起来”,用好博物馆资源,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剑平,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7985+108.

[2]習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7(01).

[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张丽,肖盈.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1920.

[5]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5):153159.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大思政课大思政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