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可视化”视域下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
2024-05-17程娅
程娅
[摘 要] 设计怎样的活动才能实现“学为中心”和破解分数教学“单位”理解、“量”“率”两难的困境?文章以“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为例,尝试设计多维活动,以比画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等形式清晰地表征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可视化;高观点;大空间;主问题;思想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教转向学”“学为中心”“让学生经历学习历程”“让学习真正发生”等观念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力图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支撑。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怎样设计教学活动才能看得见学生思考的过程、看得见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
分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學生数学概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分数的意义,尤其分数“单位”非常抽象。因此,许多教师尝试设计丰富的活动来破解分数的教学困境。该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看得见学生的思考,看得见思维的发展呢?本文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探索“可视化”视域下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要领。
一、游戏引入,“划”里有话,渗透本质意象——让学生思考“划”出来
师:咱们玩一个游戏“说一不二”,活跃一下气氛。(手势比画“1”)说一个数字?
生1:1。
师:这是几?(手势比画“2”)
生2:2。
师:(摇头)我们的游戏是说“1”不“2”,只说“1”,可以怎么说?
生3:1对。
生4:1双。
师:这样呢?(手势比画“5”)
生5:1个手掌。
师:学得很快!那这些呢?(出示一群鸟、一排路灯的图片)
……
师:学习数学离不开对数的研究,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数的问题。1、2、3、4……这样的数是自然数,把3和4组合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数?
生6:34、43、3.4、4.3。(整数、小数)
生7:我还想到了、。
师:这是分数,三年级时我们就学过分数,回顾一下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角度界定,数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地数,另一种是一群一群地数。这两种数法的“单位”不同,对应于分数学习的两个阶段,即以一个为单位“1”与以一群为单位“1”。新课伊始,教师以“说一不二”的有趣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手势的比画中向学生渗透单位“1”的意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身边”,而且很巧妙地蕴含了整体“1”的内涵。游戏活动不仅帮学生唤醒了原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而且为下面的初步感知单位“1”做好铺垫。教师以3和4的组合,引导学生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自然地认识过渡到分数这个主题上来。
二、画图表征,唤醒旧知,找到认知起点——让学生思考“画”出来
活动要求:画图表示。
展示,如图1。
图1
师:图1中的①图涂色部分是3个正方形,为什么还用来表示呢?
生1:这里是把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涂色部分就是。
师:表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这些正方形的外面画一个圈。(示范画集合圈)
师:那么图1中的②图,你是怎样想的?
生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3份,就是。
师:这里的圆除了可以表示一个蛋糕,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3:月饼、烧饼……任意物体。
师:(出示平均分的长方形)这也可以表示吗?和刚才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4:其实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只是表示的物体不一样或是形状不一样。
师:图1中的③图,这里的3份可以用表示吗?
追问:如果用这条线段表示1米、1分米、1千克呢?
(总结对比)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表示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5: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看作“1”,都是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生6:不同点在于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一个物体,有的是一个图形,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表征概念是学生理解和建立概念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中任何单一的表征方式都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表征同一概念。操作表征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先分后取的过程性本质,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两次认识分数后的再次认识,画图表征,给不同学生表征同一分数的不同样态提供了开放的素材。通过让学生独立表征典型分数,唤醒他们对分数的意义的个性化理解。这种开放的活动设计,既是教师对学生真实认知水平的一次前测,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进一步揭示单位“1”的概念做好了铺垫。画图表征让学生在不同表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抽象出分数的本质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三、分类比较,画里有话,凸显本质意义——让学生思考“说”出来
活动要求:画图表示或。
(选取学生作品并进行分类,分为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两类)
师:仔细观察图2中的4幅图,有什么相同?
生1:分母都是8。
师: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
生2: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
师:所以产生了,这些分数里面分别有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我们把表示1份的分数称为分数单位。
图3
师:仔细观察图3,有什么相同?
生3:分子相同。
师:为什么分子会相同?
生4:因为都取了3份。虽然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但是都取了3份,所以分子都是3 。
师:就是都取了3个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类和抽象。上述环节,通过对分数的再次表征和分类比较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感知分子、分母对分数的不同影响,找到影响分母、分子的共同点,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这既是一个挑战性的数学任务,也是一个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许多学生感觉不可思议,分子是几都不知道,怎么画呢?教师运用这个信息不完整的“符号”,加上语言的激励,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分母表示的含义、与分数单位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分子和分数单位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因為信息的不完善,给学生创造分数提供了多种可能,为教学分数单位提供了开放的素材。
数起源于“数(shǔ)”,分数的测量意义就在于分数可以看成是单位分数累加的结果,也就是说分数可以是“数”出来的。所以,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分数单位,感知分数单位的叠加,这些活动对学生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领悟概念的本质内涵十分有益。
四、总结完善,图里甄别,完善概念意象——让学生思考“辨”出来
师:说一说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1:(尝试总结)它表示把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教师点拨: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教师点拨:换一个词可以说“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教师点拨:为了解决不能“取”的情况,可以换一个词说“表示”)
师:谁能将同学们说的概括一下,到底什么是分数?
生2完整地总结叙述。
学生结合课件说,教师直观演示(如图4):小时表示的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师:把1小时看作了单位1,1节课的呢?
生3:表示的是把1节课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师:把1节课看作了单位1。单位1还可以这样逐渐累加,分数单位也逐渐递增,产生新的分数,你能说说表示的意思吗?
生4:就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4份。
师:“取”这个词语用在这里还恰当吗?
生5:应该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4份。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落实到数学上不仅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还要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在学生初步感知核心概念后,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培养其归纳概括能力,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并形成一套便于自己使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世界;二是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用生活的语言去描述世界到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是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体现。此外,练习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有比较才会有甄别,这个辨分数活动强调了单位“1”不同,对于分数意义也不同。同时,让学生感知多个单位“1”的累计和叠加,为后续认识假分数埋下伏笔,对为什么要用“表示”一词来总结分数的意义做出呼应。
五、图里深化,类比想象,拓展认知边界——让学生思考“想”出来
师:(出示小棒,如图5)看着这些小棒,你想到了哪一个数?
生1:、、、……
师:只看到了分子是1的分数吗?
生1:这些都是分数单位,因为我只要看到这些就能说出所有的分数。
师:了不起,一下子把所有分数都说完了。孩子们,这里还有别的数吗?
生2:(急切地举手)我看到了1 (给所有小棒比画了一个集合圈)。
师:你认识了单位“1”,真了不起。
生3:去掉集合圈,就是30,这是30根小棒,也就是30个一。
生4:(急切地举手)我还想到了3,3个十(把10根小棒画一个圈)。
师:有了计数单位的眼光,优秀!
师:把30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这其实和整数的计数单位很像,把它想成整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以“1”为计数单位,也可以以“十”为计数单位。
师:分数单位,其实和整数的计数单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确定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确定了,像这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一共有3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一共有6个。
设计意图:经验不经过提升、内化,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支撑,教师需要及时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适当提升,让学生将活动过程获得的个性经验内化、概括成为数学事实。分数单位是构成分数的基本单位,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重要概念,看似简单,实则是分数的意义理解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数单位进行多层次的感知、归纳、概括,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本节课进一步用小棒图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活动,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给学生留足了思考与讨论的空间,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分数单位在不断地摒弃无关特征、暴露本质特征中逐渐明朗起来。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水到渠成地联想到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分数也不例外,理解分数正是由若千个分数单位组成。
笔者认为,“可视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孤立地图画表征,除了简单地用比画、画图、语言辨析、想象说理等形式表征,还需要一些辅助实现“可视化”的思想、方法等。
(1)“高观点”立意,渗透本质感知:新课开始,即在引入环节,设计活动,让学生感知单位“1”“群”和集合,立意高远。
(2)“大空间”探索,活动明晰表象: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素材、多样的学习表征方式、多层次的对比类比、多角度的反思追问,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更深、更远、更广。
(3)“主问题”统领,交流挖掘本质:在活动中,一是通过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并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新”的意义,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进一步思辨、完善概念;二是通过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抓住分数意义的核心要义,进一步甄别完善分数意义的内涵和外延。
(4)“思想性”驾驭,拓展认识边界:在活动中,学生有了不同的计数单位的眼光,能用这样的眼光沟通整数和分数之间的脉络。教师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的份数和分数单位之间架设起来一座桥梁,在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整数的计数单位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