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 发展数学思维
2024-05-17邓兆琴
邓兆琴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平等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以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鸡兔同笼”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探究;平等交流;数学思维
“鸡兔同笼”是一个经典名题,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上有不同的编排,在不同的年级用不同的方法演绎,比如列表、凑数、假设、抬腿、方程等,旨在通过不同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多角度探究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转化、假设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笔者以假设法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逐渐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一、课前分析
笔者在课堂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假设法的学习难度较大,虽然能够通过模仿解决问题,但是很难对该方法形成深刻印象,也很难灵活应用该方法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笔者整理归纳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发现可以应用凑数、画图或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很少有学生想到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因受到“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学生更喜欢用前面几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鸡兔同笼”中只有一种动物的特殊情况;三是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明明假设的是鸡,但是得出的结果却是兔;四是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问题的解决仅停留在模仿和套用的层次上,未能形成深刻认知。分析以上问题不难发现,学生对假设法的学习还停留于一个较浅的层次,没有形成完整的解题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其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微调,以期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切身体验假设法在解题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建构“鸡兔同笼”数学模型,以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施
1. 合理引入,规避干扰
教材是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要局限于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更具普适性,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规避负面因素的影响,笔者对例题进行了微调,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师:今天我们要开启一个神秘之旅。
生(学生疑惑):去哪?
师:去农场购物。(教师用PPT展示农场图片)
师:老师今天打算买些兔和鸡带回来,不过我的笼子只能装下8只,你们帮我想一想,我可以怎么买呢?
在引入阶段,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避免负面因素的干扰。
生1:1只鸡7只兔,2只鸡6只兔,……7只鸡1只兔,共有7种买法。
师:哦?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难道不可以单买一种吗?(学生恍然大悟)
生2:加上全买鸡和全买兔共有9种买法。
师:老师今天买的鸡和兔共有26条腿,你知道老师分别买了几只鸡和兔吗?
思考: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设计购买方案,自然引入了包括全买鸡或兔的9种购买方案,为接下来利用假设法进行探究扫清了障碍。
2. 互动交流,以学定教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只有师生多边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课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本课新授环节,教师没有直接讲授,而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通过画一画、凑一凑等方法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通过多角度探究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热情。
教师让学生独立尝试后,通过互动交流探寻不同的算法。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么买的呢?
生1:3只鸡5只兔。
师:为什么是3只鸡5只兔?
生1:3只雞有6条腿,5只兔有20条腿,合起来刚好26条腿。
师:具体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先猜想再验证的。
师:不错,利用凑数法得到了结论,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用的是画图法,先画8只鸡,一共有16条腿,这样还少10条腿,再画5只兔就变成26条腿,这样就变成了3只鸡5只兔。(生2一边说,一边画)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列表法,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共有9种购买方案,第一种是8只全是鸡,共有16条腿,7只鸡1只兔共有18条腿,以此类推,3只鸡5只兔共有26条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表1。
师:观察表1,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教师用动画演示鸡变成兔的腿数变化的过程,进而将画图法和列表法建立联系。
生4:我知道了,当1只鸡转化为1只兔时,腿数增加2条。
师:你们太棒了,很好的发现。
思考:该环节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学生反馈来看,学生通过凑数、列表、画图等方法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为了进一步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追问“为什么是3只鸡5只兔”,将学生的思考过程显性化,通过互动交流丰富学生认知。此外,学生给出列表法后,教师用课件跟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鸡转化为兔后腿数的变化关系,以此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为假设法教学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3. 直观感知,感悟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课件、动画等直观演示可以有效淡化数学的抽象感,降低思维难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列表、画图、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现,以此促进知识的自然生成。
师:若先画的全是鸡,总腿数如何计算呢?
生1:总腿数为8×2=16(条)。
师:很好,在你刚才的图上画一画,如果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即变成7只鸡1只兔又该如何计算呢?
生2:7×2+4=18(条)。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3:16+2=18(条)。
师: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通过“画一画”可知,当1只鸡转化成1只兔,腿数增加了2条,所以为16+2=18(条)。
师:很好,如果是6只鸡2只兔,如何列式计算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4:6×2+2×4=20(条)或16+2×2=20(条)。前面式子易于理解,后面一个式子表示当2只鸡转化为2只兔后,腿数增加了2×2=4(条)。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继续画一画、算一算,3分钟后教师给出了表2。
师:对比以上两种算法有何不同呢?(学生沉思)
生5:第一种算法,鸡的腿数+兔的腿数;第二种算法,全部是鸡的腿数+鸡转化为兔后增加的腿数。
师:很好,假设8只全是鸡共有16条腿,再加上几条腿能够变成30条腿呢?
生(齐声答):14条。
师:那么需要将几只鸡转化为兔子呢?
生(齐声答):7只。
师:所以说若有30条腿应该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生(齐声答):1只鸡7只兔。
师:很好,观察表2,是否与你计算的结果一致呢?(教师引导观察验证)
师: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个过程?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通过“画”进一步感悟转化的过程,再用动画展示鸡转化兔的过程,如图1。
师:非常好,若我们第一步先假设全是兔又该如何计算呢?
生6:假设8只全是兔共有32条腿,减掉2条腿就是30条腿,1只兔转化为1只鸡少2条腿,这样只要将1只兔转化为1只鸡即可,所以是1只鸡7只兔。
师:非常好,通过画一画,应该如何表示这一转化过程呢?
教师先让学生画一画,然后动画展示变化过程,如图2。
思考:此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思考假设全是鸡时共有多少条腿,然后逐渐将鸡转化为兔,通过直观观察发现蕴含其中的规律,得到两种不同的算法。为了进一步引出假设法,教师在“画一画”的基础上又通过列表的方法进行演示,以此通过对比分析自然地引出假设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全是兔时该如何计算,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以上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动画等直观演示呈现了推理过程,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 语言表述,升华认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会做不会说。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即可,对“说”不做过多的要求,但是教师对“说”的不重视影响了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越连贯,思维就越严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经过前面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接下来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并开展语言表述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师:刚才我们用假设法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结合表2、图1、图2,你们能再来说说具体的解题过程吗?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展示,然后点名让学生表述解决过程,多名学生用多种形式讲解了不同的解题过程。
师:你们能总结归纳一下,利用假设法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吗?
教师预留时间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进行总结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思考:在教学中预留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
5. 巧借练习,巩固知识
适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启迪思维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此时大多数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验证了。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练习巩固:
问题1:某农场共卖出30只鸡和兔,鸡和兔共有88条腿,问农场卖出兔子几只、鸡几只?
问题2:小明用10元钱购买了20分和50分的邮票共35張,问小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问题3: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答对1道得5分,答错1道扣3分,小明在这次竞赛中考了52分,小明答对了几道题?
思考:问题1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通过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可轻松地解决问题。问题2、问题3的难度略有提升,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鸡兔同笼”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丰富学生的已有认知。
三、教学思考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追求效率,部分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参与推理和转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虽然能够利用假设法得到计算结果,但是不知道自己算出来的是鸡还是兔。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带领学生经历了鸡转化为兔和兔转化为鸡的过程,帮助学生厘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实践、推理等学习活动理解了其中的关系。其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指导。首先,在教学中,教师秉承“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自主发现规律;其次,教师以学生的发现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亲身经历假设法形成的过程,增进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说”进一步理解推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上教学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探究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从练习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等相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勿急于求成,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此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