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一字而知全篇

2024-05-17闫西雷

关键词:过秦论仁政贾谊

闫西雷

摘要:《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主旨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而”字的用法,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将结合语境、时代背景、创作主旨进行分析。

关键词:《过秦论》  而  转折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过秦论》的主旨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而”字表什么关系,历来有三种不同理解: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甚至是并列关系。三种用法,就会有三种不同的翻译:表因果关系可翻译为“(秦国灭亡,被人天下耻笑)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所以使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啊”;表转折关系可翻译为“(秦国灭亡,被人天下耻笑)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可是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啊”;表并列关系可翻译为“(秦国灭亡,被人天下耻笑)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和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啊”。

到底哪一种理解才是贾谊的本意,才是正确的呢?这就要联系《过秦论》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全文的结构思路了。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经过数百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为此他曾多次上疏。《过秦论》就是为宣传他的仁政主张而写的,借言秦之过劝汉文帝施行仁政。了解了这一写作背景和目的,我们就会明白《过秦论》所指出的秦的过失主要就是“仁义不施”,而不是“攻守之势异也”,这样基本可以排除“而”表并列关系的可能。接下来我们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具体分析“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之间的关系。

文中贾谊叙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从秦孝公开始,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和进一步扩张,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是秦兴起的过程,也即秦攻取天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秦国“外连横而斗诸侯”,不断攻取土地,甚至“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直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由此看来,秦攻取天下靠的不是仁义,而是“武力”“诈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就转入到守天下的阶段,在贾谊看来他守天下所采取的政策:“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筑长城”“却匈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以说,秦始皇守天下所采取的政策与攻天下的政策毫无二致,仍然靠的是武力,甚至是暴力,所以才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贾谊认为,攻天下可以靠武力,守天下依然靠武力是行不通的,秦王朝迅速灭亡就是因为没有顺应天下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一味地施行武力,不施行仁政,这样是守不住天下的。再者,攻天下和守天下是秦国确定的历史事实,是不会因施不施仁义而有所改变的。所以“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既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秦国灭亡,被人天下耻笑)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可是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啊”

再回到寫作目的,贾谊是要通过《过秦论》告诉汉文帝:攻取天下的时候可以使用“武力”“ 诈力”,在守天下时,就应该施行“仁义”。由此,“而”字表转折关系正符合贾谊的写作目的,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而”字表什么关系,表面上涉及的是虚词的用法问题,实际上是准确翻译的问题,更是弄清文章结构、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问题。

一字“而”关乎全篇大义,实在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猜你喜欢

过秦论仁政贾谊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漫画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怀才不遇的贾谊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