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2016-04-20余伟
余伟
摘 要: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具体来说,孟子在政治上奉行“与民同乐”,在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 在教育上提出“谨庠序之教”。研究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仁政思想;和谐世界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这一思想对指导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和谐世界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是根据21世纪世界变化新情况提出来的,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
(一)和谐世界提出的背景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有新的发展。俄罗斯经济恢复,国力回升。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迅猛,它们对世界经济、全球政治的影响上升,成为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各大国纷纷调整内外政策,提出各种主张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力求在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先机。亚洲地区政治格局孕育着深刻变动,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上述国际形势,为了推动世界和平和维护世界稳定,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
(二)和谐世界的内涵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来的。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要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要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总体上看,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具有如下内涵:
第一,和谐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平不仅是要消灭战争,而且是要用和平、合作与协调的方式解决国际上的争端或冲突,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让世界人民深恶痛疾,世界的和平已经是当今社会的共同追求。虽然冷战后世界秩序总体缓和,但局部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到各国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
第二,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命运彼此依存。各国在追求自身经济发展时,要尽量避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发展是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的有效途径,和谐的世界是一个协调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三,和谐世界的基本要求是合作共赢与多样性和包容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彼此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因而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彼此间的互利共赢。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文明均存在着差异,彼此间只有承认并包容他国文明,不断借鉴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通向和谐世界之路。
二、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政”思想,他有关“与民同乐”、“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的施政主张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一)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出“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要求统治者践行仁义,在民众面前做好表率,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天下之人也会趋之若鹜。首先,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思想不是要求君主和臣民行事一致或生活在一起,而是要求君主心系百姓,时常记得百姓的疾苦,学会换位替百姓着想。如果君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那样的统治终究会走向灭亡。①其次,孟子要求君主在用人方面要“尊贤使能”(《孟子·公孙丑上》),即君主要尊重有德行之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位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最后,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强调“与民皆乐”,绝不是“独乐乐”。(《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心有道,所欲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充分认识到“民心”对天下得失的重要性。
虽然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各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复杂因素依然存在,但是作为各国之领导者只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要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民所欲之聚之,所恶勿施”,那么和谐世界的建立将会成为可能。
(二)孟子“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在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使民以食”,提倡建立“制民之产”的社会。其具体做法是:“五亩之宅,书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带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希望通过井田制给老百姓以“恒产”,达到富民、惠民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是一个社会的管理者要做到富民,就必须坚持以民为本,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民众负担。正如孟子所言,饥寒起盗心,要做到富民就必须让民众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各国统治者只有保证民众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制民之产”的社会中,整个世界才能适应一体化的全球发展趋势,才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宏伟蓝图。
(三)孟子“谨庠序之教”的教育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在教育上主张对人民实施教化,认为只有对人民“修其孝悌忠信”才能保证“王道”的实现,并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孟子·滕文公上》)。他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孟子·告子上》)孟子还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相信通过教化能够使人心归本。孟子认为实现教化的方式是办学校,“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他指出,“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教化的目的是使人“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面对各种利益、权利等诱惑时难免会丧失本心。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心归本,使人们懂得伦理道德,实现自我完善,达到文明境界。各国通过兴办学校教育在推行仁政的同时把儒家孝悌忠信等思想普及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使之成为民众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维护世界文明成果,有助于创建和谐世界。
总之,孟子虽然生后在奴隶社会时期,但他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其所主张的“与民同乐”、“制民之产”以及“谨庠序之教”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代统治者管理国家、构建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解:
① 刘文一. 论孟子民本思想的政治借鉴[J]. 黑河学刊,2013,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