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课为例
2024-05-17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许慧芝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许慧芝
革命文化类题材的文章一般是以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或作品为主,传承红色基因,歌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却有着诸多的问题。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教师容易将革命文化类课文当成思想教育课,只重视人文因素而忽视语文要素;从学生角度来说,当教师在激情澎湃地讲解时,因距离战争时代、革命时代久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与经历,无法进入课文情境中,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得无动于衷。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表达和提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探寻人物一举一动的深意,通过人物所说的语言文字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呢?
下面,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课为例,谈谈通过革命文化类文本的特点所开展的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研究文本,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实行双线组元的方式,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革命文化类题材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学习和革命文化的熏陶有机融合在一起,即既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文主义文化的熏陶和渗透。这需要教师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细致的研究与思考。
(一)基于人文主题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伟大的人格品质,在《古诗三首》中感受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清玉洁和刚正不阿,边关战士们的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白正气和一身铮铮傲骨;在《挑山工》中,读出了一个目标专一、脚踏实地的挑山工形象。《黄继光》作为一篇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文中表现了抗美援朝中牺牲的英雄黄继光不顾生死、只为完成任务的英勇形象,他的顽强意志、英勇无畏令人敬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走近这些伟大的人物,感受人物的伟大品格。那么,在《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黄继光的大无畏精神成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基于语文要素
《黄继光》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挑山工》着重描写了挑山工的神态、外貌,最后通过挑山工的语言揭示了本篇课文所要阐明的道理。《黄继光》一课中多次出现了对黄继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进行自主学习和批注,寻找和圈画描写黄继光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在反复的品读和揣摩中感受黄继光热爱祖国、勇于担当、英勇无畏和拥有顽强意志的英雄气概。这样便让学生巩固了在本单元中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和迁移,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品质美
《黄继光》这篇革命文化类题材的文章,故事真实,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紧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品质之美。
(一)紧扣言行中的关键词
在进行《黄继光》这一课的教学时,品读人物的言行成为本课的重中之重。中年级学生对于寻找人物描写的语句,不是很困难。学生在读相关语句时,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不是很深入。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圈画人物描写语句中的关键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紧扣关键词这个抓手,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学黄继光的语言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先读一读语句,再结合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感想。
生1:我找到的是这句话——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我从“胜利的消息”一词中读出了黄继光对于这次行动充满了必胜的决心!
师:必胜的信念!
生2:我和他一样,也圈画了这个关键词,我觉得黄继光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师:这样的视死如归令人敬佩!(板书:视死如归)请你来读。
(生2 朗读)
生3:我来补充,我关注到了这句话是黄继光“喊”出来的,这是在为自己加油呢!一定要胜利!
师:不仅如此,这还是在为身边的战友们传达着勇气!你来喊一喊。
(生3 朗读)
师:这份勇气一定传达到了战友们的心中。
生4:“让祖国人民听”中的“祖国人民”这个词让我感受到黄继光的一颗爱国之心,他心系着祖国的人民。
师:是啊,黄继光身在异国,心里却想着祖国,装着祖国人民,为了他们的幸福,必须胜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拳拳爱意,祖国已经感受到了。(板书:热爱祖国)
师:通过黄继光的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视死如归和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人物的语言中关注了不同的关键词,也读出了不同的感受。
短短的一句话,学生在交流时却紧扣三个不同的关键词——“胜利的消息”“喊”“祖国人民”,从而体会到了黄继光身上的视死如归和英雄气概。新课标明确提出,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学生学会结合不同的关键词,化难为简,为之后学习文本语言和体会人物品质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交流品读黄继光最后的一组连续动作时,紧扣“张开”“猛扑”“堵住”,深入体会到黄继光的无畏生死、争分夺秒。黄继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枪口”,这是多么悲壮而又震撼的场面,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这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陶冶了情操。
(二)言行联系上下文
品读人物描写的句子,不可将关键语句脱离文本语境单独品析,脱离了文本的句子只能了解表层,却不能理解句子背后所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整体,结合关键语句前后联系进行品读。例如: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还有谁找到了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
生:我找到了描写黄继光的语句: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从这语句中,我觉得他内心非常坚定。
师:你真是会读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课件出示: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 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师:这是一个——
生1: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
生2:这是一个非常紧急的任务。
师:黄继光在这个危急关头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这个任务,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黄继光?
生3:我读出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黄继光。
师:(板书:勇于承担)同学们,联系上文,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黄继光语言中的关键词“这个任务”。对于“这个任务”的理解,学生会产生偏差。如何通过这个关键词来让学生体会黄继光的品质呢?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文,上文中描写此时的战场非常危险,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枪弹压了回来,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后退,因为任务十分重要且紧急,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坚定地接下了任务,誓死也要完成。在联系上文后,学生脑海中的黄继光的形象越发丰满起来,他们对黄继光的伟大人格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新课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交流到黄继光“更加顽强地向前爬”时,作者用“顽强”一词来形容“爬”这个动作,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知识方法的迁移,上文中,此时黄继光的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由此,学生明白了黄继光爬得十分吃力,爬得痛彻心扉,但为了任务咬牙坚持,顽强地向前爬去。“顽强”一词的难点就这样被破解开来,学生从黄继光“顽强地向前爬”这个动作中感受到了他的顽强意志。
(三)读言行促感悟
当交流到那些蕴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语句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而朗读就是学生体会和感受情感的最佳方式。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想象着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感受着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为人物所展现出的伟大人格而震撼。例如:
师:越接近火力点,子弹就越密集,就在这枪林弹雨中,黄继光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你找到了吗?
生1:我找到了“站起来”这个动作。“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发现你在“啊”“站”这两个字上加了重音,能说说理由吗?
生1:前文中我们知道了黄继光已经身受重伤,战场上子弹密集,但他还在此刻站了起来,太令人震惊了!
生2:我来补充,我觉得不仅是震惊,还有对黄继光站起来这个动作的赞叹和敬佩。
师:请你将这份赞叹与敬佩读出来。
(生2 读)
师:这样的黄继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棒了,两个“站”字读得一个比一个激扬,老师听了都感到震撼,但是为何这样读呢?
生3:后面一个“站”字强调黄继光不仅“站起来了”,还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英勇无畏,义无反顾!
师:(板书:英勇无畏)说得这么好,相信你读得也好,请你读。
(生3 读)
师:闪闪发光的手雷象征着他此时的坚定。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在这饱含深情的朗读声中,学生读懂了黄继光的“站”,理解了在这个动作下,黄继光内心想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与坚定,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一遍遍的朗读便是一次次的体验,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文本人物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获得了思想上的熏陶。以读促教,以读促学,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三、引入资料,走进课文情境
(一)补充背景资料,加深理解
革命时期距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黄继光》一课中背景为抗美援朝战争,学生只听闻战争名,但不懂当时战争之情况。教学时,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感悟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师:“1952 年10 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你从故事的开头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战争的时间和地点。
生2:我知道了战役名称叫作“上甘岭战役”。
师:(出示图片)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意为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地点就在朝鲜。其中,最激烈的阵地战就是上甘岭战役,到底有多激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2 ~3 自然段,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场阵地战的激烈?
生1:我从“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看出时间持续之久。
生2:“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这里“屡次突击”表示突击了很多次,战争要想获胜很艰难。
生3:我来补充,一个“压”字感受到了敌人的子弹密集,杀伤力巨大。
师:此时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前赴后继,多么惨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完成任务实在是太难了!“已经四点多了”,时间紧迫啊,如果——(引读)
师:为什么一定要攻下597.9 高地呢?谁来介绍一下?
[解释597.9 高地(补充材料):
敌方拥有极大的空中优势。当时的作战飞机夜间作战效果很差,因此敌方在夜间通常不会出动空中力量。一旦天亮,敌方空中支援一到,就会给我方的进攻部队造成极大的伤亡。在这种情况下,在天亮以前拿下597.9 高地能够有效降低伤亡。]
师:看来,夺下597.9 高地至关重要,而夺下此地的关键在于摧毁敌人的这个火力点。
在教学这段时,教师补充了抗美援朝以及597.9高地的资料,使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明白了这个任务必须完成以及完成的艰巨性,为学生后面体悟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二)音画结合,引发情感共鸣
补充资料除了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关于课文的相关影视资料,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战争的危急以及人物的言行,拉近时代距离,引起学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共鸣。如教学黄继光挡子弹的片段:
师:“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胜利在望,可黄继光——晕倒了,他已经透支了他所有的力气。但敌人的机枪还在吐着火舌,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无法行动,这可怎么办?
生1:我从“又站起来了”看出,他为了完成任务取得胜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生2:我从“张开”“猛扑”“堵”一系列的动词中感受到他对完成任务的决心,无畏生死,争分夺秒。
师:“堵”字偏旁为“土”,代表用什么去堵?而黄继光用什么去堵?(胸膛)本来应该用土,可黄继光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这枪林弹雨的前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场面。(播放视频资料)
师:这是多么悲壮而又震撼的一幕!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料,学生对于黄继光的一系列动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内心已被震撼,更能感受到黄继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和教育意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认真研究文本,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落实到位,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学习阅读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热情,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这样,红色基因将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