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的语文沉浸式教学例谈
2024-05-17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张曦娴
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张曦娴
一、把准“任务群”,准确定位沉浸式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这六大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追求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而沉浸式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其融合,更好地建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的对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生、知识的形成、能力的生长。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围绕单元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任务群。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由此,笔者创设“评选最佳小观察员”这一情境,以“关注事物的变化,记录观察的过程,体会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为学习任务。分解开来,就是观察要全面,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事物的变化;观察要完整,并能结合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基于以上学习任务,笔者整合该单元三篇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以完成习作“写观察日记”为落脚点,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学会写观察日记”,由“连续观察,写记录”到“整理记录,写观察”,逐步分解学习任务,落实能力训练。
二、聚焦“任务群”,正确认识沉浸式教学的特质
新课标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这六大学习任务群相互支持、相互融通,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各有侧重,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沉浸式教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学科,指向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突显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教学中,教师宜创设指向学科知识的沉浸式学习情境,以体现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如在教学低年级识字单元时,教师可以课文《传统节日》和节日童诗、童谣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笔者围绕“过一次汉字中国节”这一情境,设计具有进阶关联的三项沉浸式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与节日有关的语言文字魅力,培养其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学习任务一:发现传统节日的名称。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数一数自己已过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节日名称的构字、构词规律。
学习任务二:体验节日活动与美食。学习《传统节日》《中国美食》,理一理节日活动与美食。发现节日名称、活动和美食之间的关联,如春节—春联—饺子、元宵节—花灯—汤圆、端午节—赛龙舟—粽子等,让学生将散点式的词语变成线性的知识积累,从而发现传统节日情境中词语的规律。
学习任务三:做节日海报,讲节日故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字词,如除夕、福、端阳、重阳糕等,做一份汉字节日海报,用节日词语展现节日场景,并能借助海报讲述汉字中隐藏的节日故事、节日习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二)注重能力,指向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皆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个任务群的能力指向虽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如在中年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笔者围绕“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事物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一目标,创设“我是小小讲解员”这一情境,并将其分解为三项学习任务:第一是读课文,了解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爬山虎;第二是品课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地描写爬山虎;第三是学表达,抓住特点形象、全面地介绍爬山虎。学生在能力指向的沉浸式学习引导下,充分朗读课文、阅读赏析、感受体验。
通过上述任务,学生经历了由“朗读、品味”到“表达、展示”这一完整的语言实践过程,提升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习得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了运用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独特性,为后面写好观察日记做铺垫。
(三)强调素养,指向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它突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它能为学生提供整体、开放的学习情境和场域,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自身已有的经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
如在高年级“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中,笔者围绕“古典名著我来讲”这一情境,设计了纵向进阶和横向关联的三项沉浸式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古典名著是什么样的。结合名著导学单,了解名著中的故事。活动一,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活动二,讲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
学习任务二:梳理与探究——古典名著里有什么。结合名著导学单,对比不同名著中的人物。活动一,发现人物特点,结合不同特点进行描述;活动二,对比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比较人物,恰当评价。
学习任务三:表达与交流——我来写故事。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故事。活动一,确定读者,明确故事讲给谁听;活动二,明确讲故事的方式,从故事情节和如何描述两方面进行练习;活动三,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组织语言,讲述故事,可先口头表达,再书面表达。
三、立足“任务群”,精心建构沉浸式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相对于零散、低效的单篇课文的教学,凭借双线组合的优势,整体规划,有序开展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应然选择。因此,立足学习任务群进行沉浸式教学,能更好地对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
(一)链接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
“生活无处不语文”,学生都喜欢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喜欢有生活色彩且感兴趣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基于生活、联结生活、激活生活,找准与学生生活的“对接口”,创设真实而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语言的灵敏度、思维的发散度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发展。
如教学《竹节人》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和学生聊童年的玩具,以及对玩具的喜爱和熟悉程度,以此激活学生的记忆储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项沉浸式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忆童年之乐,走进阅读长廊。浏览传统玩具的图片和玩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教师话锋一转——“这些玩具里承载了我们多少快乐的童年啊”,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语言的夸张和幽默,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学习任务二:品童年之乐,走进故事长廊。结合文中老师没收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个有关教师的故事。
学习任务三:享童年之乐,走进体验长廊。学着做一做竹节人,玩一玩竹节人,再延伸到其他的传统玩具,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任务。由于任务链接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意表达亦水到渠成。
(二)聚焦问题——从感性走向理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创新。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突破难点、达成目标,教学时,教师需建构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群,推动学生不断接受挑战,战胜自我。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以“抓文中描写,悟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为目标,围绕“走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一主题情境,提问:“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借箭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并结合文中插图,了解诸葛亮请鲁肃做的“借箭”准备,以及巧借天气、智排船只、虚造声势等策略,逐步还原当时“借箭”的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由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的“真问题”转变成积极的阅读体验,再由积极的阅读体验转变为深层的理性思考,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得到有效落实。
(三)巧借媒介——从文本走向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课文相融的沉浸式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实践证明,音乐、绘画等与文学本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教学时,教师若巧借这些艺术形式,能使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语言文字传递出的独特魅力。
如教学《观潮》一文时,笔者考虑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目睹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因此,围绕课后练习“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观潮的描写顺序。尤其在教学“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沉浸式学习情境,设计了三项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再闭上眼睛,听钱塘江潮来时奔腾、冲击堤岸的声音,谈自己的感受;学习任务二,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学习任务三,关注文中语言描写的特点,借鉴其描写的方法,试着仿写一处自然景观。在这样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和感受得以生发,有助于从文本走向内涵。
(四)创设体验——从课堂走向现实
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为此,各类体验活动就成了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直观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和描写的场景,也更真实地传递了文本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如果教师用烦琐的讲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时,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狐假虎威”的意思后,笔者围绕“学校电视台招募最佳小演员”这一情境,设计了三项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分角色,根据不同角色,将描写它们的词语分成两类,交流这些词语出现在故事的哪些情节中;学习任务二,找主角,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交流狐狸和老虎鲜明的个性特点;学习任务三,演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并经过不断调整、修改、打磨,以达到深刻理解故事寓意的目的。
新课标强调,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使教学内容在情境中不断内化,最终转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深入理解知识,提升思维与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简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