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2024-05-15翁晓兰李露芳
翁晓兰?李露芳
摘 要: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是共同富裕愿景下的重要内涵和积极主张。政府与组织的制度安排及公共服务理论、知识共享理论等赋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制度合法性和理论合理性。通过分析浙江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存在服务观念偏差、制度不够完善规范、社会化开放程度不高、人才队伍建设缺失等多层面的结构性困境。应从纠正观念偏差、强化制度规范建设、提升开放程度、加强专精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寻求突破,以充分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效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G258.6文件标识码:A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Socialized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bstract The provision of socialized services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and proactive initiative within the vis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by governments and organizations, along with theories of public servi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lend institutional legitimacy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to socialized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cialized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identifies various structural challenges such as skewed service concep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low levels of social openness, and deficiencies in talent pool construction. It suggests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 through correcting conceptual biases,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enhancing levels of openness, bolst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talent teams, aiming to ful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zed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socialized services; Zhejiang Province
1 引言
高校圖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已成为行业和社会的共识,实现保障社会读者共享资源及提升高校图书馆资源社会效益的双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源起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德国。得益于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行业协会的相关约定,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已经惠及全民,开放程度较高。日本1952年颁布的《大学图书馆改善纲要》提出公立大学图书馆有义务实现对国民的全面开放[1]。美国颁布的《关于大学图书馆服务指导原则》为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2]。同时国外高校图书馆在社区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参与度较高,把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视作参与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如纽约高校图书馆员针对社区小学生、学生父母和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3]。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自21世纪初以来受到学术界关注,跨领域合作共享积极开展,如2008年浙江省的丽水学院图书馆与丽水市科技情报中心、丽水市图书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共同建设丽水市网络图书馆,开启了国内地市级城市网络图书馆政府投资、区域开放、全民共享的建设模式,有效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现有研究中对顶层设计研究不足,对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外部因素分析较缺乏,对政府和高校层面的保障性因素、现行体制与机制对服务的影响等研究比较欠缺。本研究从政策和理论两个维度阐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价值依据,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价值意蕴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在于依托自身拥有的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公共福利提升。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具有制度合法性和理论合理性。制度上的合法性源于国家对高校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制度安排,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行业协会的相关条例和规程等对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了不同程度的表述(见表1)。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各种政策鼓励高校提供社会化服务,也为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制度路径的合法性,如浙江省开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社科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等都向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发出了政策层面的号召。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合理性依据体现在公共服务理论、知识共享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等对包含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全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强调。公共服务理论主张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以满足公众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一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着眼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属性,认同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共需求和实现公共利益向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4]。高校图书馆属于公共服务产品,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事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应该将其资源和服务社会化,使更多人能够充分利用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服务,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此外,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互动,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这种合作互动可以体现在与社区、企业、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中,共同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知识共享理论强调知识具有共享性,通过共享可以打破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壁垒并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与使用[5]。从知识共享理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应用,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图书馆通过社会化服务将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与知识共享理论高度契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的各种服务手段,如参考咨询、科研支持、教育培训等,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一方面这些服务可以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利用馆藏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和交流,高校图书馆能够了解和把握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服务,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还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打破学术壁垒,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终身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一生都应不断学习和进步。作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和教育机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通过向社会公众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综上而言,无论是公共服务理论还是知识共享理论及终身学习理论,都为高校图书馆主动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上述理论的分析框架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服务的责任主体之一,是社会化服务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共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浙江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浙江省现有高校图书馆约110所,其中本科院校图书馆57所,专科院校图书馆1所,高职院校图书馆51所,大学园区图书馆1所。110所高校图书馆中,地方性院校就有58所。作为开放程度较早的省份,浙江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上述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研,发现约有超过50%的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依据自身条件向社会提供适度服务,围绕文献资源开展重点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含文献借阅、文献传递、空间开放、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等。近50所高校图书馆依托庞大的专业文献资源体系,有效地发挥“补位”功能,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学术性偏弱的不足,同时又补充了科研机构图书馆文献资源单一的短板,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包含大量宝贵的理、工、农、医、教育学科等专业数据库资源,为社会公众中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时效性强、多学科、专业化、体系化的文献资源支撑。此外,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及浙江省属高校图书馆中的宁波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浙江中醫药大学图书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多所图书馆为社会读者提供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等服务。通过所设置的信息咨询部或参考咨询部、学科服务部等部门中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或者具有较强文献检索能力的咨询馆员,为社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中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对社会层面需求者所需要的研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以提供其使用。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升,除了上述常见服务外,部分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新的社会需求,陆续推出新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并逐渐产生了一些服务新业态,如台州学院图书馆与台州市域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依托科普基地面向全省用户开展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浙江省传统文化联盟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服务,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应用小程序和WEB网页建设图书共享平台,技术上通过构建一种可扩展的多终端Restful API框架模型,实现WEB API开发[6],等等。列举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比较典型的社会化服务技术线路,如表2所示。
可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纷纷主动作为,依托资源和学校学科优势,积极投身于社会化服务领域,为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努力贡献着力量,也萌生出越来越多新型的服务业态。
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结构性困境
在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日益显著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融入公共服务体系成为重要的主张。但近年来,由于认知的偏差以及服务机制的缺失,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边界不仅没有趋于明确,反而在渐趋模糊,甚至导致部分服务的萎缩与消失。“高校图书馆只需对高校读者开放,服务社会用户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等观念固化了部分高校决策者和图书馆管理者的思维,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中的自我定位和发展,造成了制度、能力和观念、组织等多层面的结构性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会化服务观念偏差、制度不够完善规范、社会化开放程度不高、专精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缺失。
4.1 社会化服务观念偏差
观念维度上的结构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不少高校和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化服务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导致在社会化服务中不主动、不活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必要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校内师生提供信息服务,没有必要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开放会影响服务质量,甚至会给学校或图书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二是无条件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校内师生和教学研究,其资源也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因此无法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同时,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师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内压力与日俱增,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没有条件开展社会化服务。三是能力欠缺论。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人力资源补充和馆员工作能力的在职提升得不到有效保障,相较于高校其他部门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上,还反映在他们的学历、经验和背景等方面,因此缺乏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和动力源,无法提供满意的社会化服务。
4.2 制度不够完善规范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要为校内师生提供学习与研究所需的场所与资源,还承担着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职能。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与政策保障不到位的双重压力,对其日常运营形成了制约,也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和面向社会传播传承知识和文化职能的履行。一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步入发展轨道仅为二三十年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尚处极不完善阶段,图书馆在对社会读者的权益保障、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没有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的刚性规定或鼓励性政策。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高校图书馆基于社会读者需求的藏书体系和数据库建设受到限制,限制了图书馆开展各类读者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资金短缺导致图书馆在服务设施更新、维护方面捉襟见肘,如阅览室、借阅区、数据库共享等方面往往无法充分满足校外读者的需求。
4.3 社会化开放程度不高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库的核心构成,其资源的丰富性、专业性以及学术性均为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然而现阶段众多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自主性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为资源使用受限、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范围偏窄以及管理封闭等[7]。首先,资源使用受限是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图书馆收藏的图书类型、数据库内容的学术性,难以满足社会读者对科普性和常识性知识的获取需求;基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对珍贵的古籍、特藏文献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往往采取不对外开放的策略,加剧了资源的限制性。其次,服务形式单一是导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面向本校师生,对校外读者的服务局限于借阅、日常咨询等基础性服务,无法满足社会读者多元化的需求,也限制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范围。第三,管理封闭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如基于安全的考虑、借阅制度繁琐、读者权限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读者反馈机制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也可能导致部分校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效果不满意,进而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4.4 专精型服务队伍的缺失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其服务对象从单纯的校内师生扩展到了范围广泛、数量庞大的社会公众,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更加多元化和普及化,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新的挑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并未有专职面向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完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校内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都难以满足,社会化服务必然无暇顾及。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比例偏低,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缺乏专业性;二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图书馆在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非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复杂、多元的读者服务工作;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因高校图书馆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动力不足的问题,上述现象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5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审思
5.1 推动社会化服务观念转变
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观念转变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决策层和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馆员必须积极转变服务观念,深刻认识到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树立“全开放”服务理念[8],消除“不必要论”“无条件论”“能力欠缺论”等偏差观念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推进的负面影响,积极倡导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其次,依托行业协会组织以及行业专家的力量,深化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此引导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氛围的营造和观念的转变。组织和行业专家参与,不仅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而且还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优质资源,进而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的全面深入发展。如中国图书馆学会等行业组织拥有广泛的会员基础和社会网络,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则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策略;行业专家具有深入的专业洞察力和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独特而富有洞见的建议和支持。
5.2 强化制度规范建设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主体话语权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从政策保障上来看,制度层面的鼓励政策虽然出台,但操作上面临的难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服务的标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够清晰、经费保障和规范使用上缺乏明确的制度指导。对此,从政府和高校层面来说,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可落地执行的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施细则,建立合理有效的服务评估机制,扩大高校图书馆话语权,提高其服务自主性。建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高校图书馆依托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规范和跟踪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确保项目成效。建立长效机制,把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纳入高校社会服务指标的绩效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内,引导高校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培育高校社会责任,通过经费支持、目标考核等方式鼓励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
5.3 提升社会化开放程度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场域下,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受传统观念、管理机制和资源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开放程度仍然困难重重。因此,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推动高校图書馆社会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放程度:一是拓展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图书馆主动走出去,与社区、企业、学校和其他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去扩大其影响力和服务范围,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同时以此促进互利共赢,为高校图书馆带来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二是推动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将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还可以从合作伙伴处获取更多资源,丰富其馆藏和服务内容。三是开展项目合作。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数据资源共享的相关项目,如乡村文化振兴、中华文明溯源工程、中华版本收集整理与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等。
5.4 建设专精型人才队伍
一是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整体氛围,鼓励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围绕社会化服务创新内容与模式,促进他们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实现自我职业价值。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给予晋升和奖励的机会等,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充分调动馆员主动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从分配制度上予以奖励,赋予其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可度、个人发展前途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机会。三是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讲座、业务比武等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再提高,促使其进一步充实、更新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成为服务社会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人才。四是通过招聘等途径,积极引进更多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6 结语
伴随着开放、共享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未来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将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事业。借助新兴技术手段的引入、服务模式的革新以及服务理念的升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会得到进一步推进,使其能够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知识与信息需求,彰显其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重要阵地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汤宪振.中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刊,2020(8):107-110.
[2] 洪跃,王贵海.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及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3(7):6-11.
[3] 王文莉,陈朋.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以武汉市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102-104.
[4] 李延均.公共服务及其相近概念辨析:基于公共事务体系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4):166-172.
[5] 黎欢,张春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建构:联动机制与共享平台——基于知识共享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62-66.
[6] 付敏峰,于林海.共享经济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图书融合服务框架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11):31-35.
[7] 丰国政.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不足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5):196-198.
[8] 颜务林,杨晶晶.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3):58-60.
作者简介:翁晓兰,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献整理、古籍修復与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李露芳,硕士,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医药文化。
收稿日期:2024-01-03本文责编:郑秀花
*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共富理念下浙江省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参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224845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