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探索

2024-05-07王同明吴晓光

成才之路 2024年11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媒介素养高校教师

王同明 吴晓光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且迅速,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素养的提升成为高校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必然需求,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与育人工作。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媒体工具的熟练运用,更强调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伦理道德的把控和媒介素材的创造性整合。高校教师应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媒介传播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开放、灵活、创新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451.2;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49-04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22年校级课题“新冠疫情下衡水学院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研究”(编号:2022JZ05)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也改变着立德树人的环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是思想产生与传播的关键场域,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素养的重要责任。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以弥合数字鸿沟,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1]。教师具备媒介素养不仅能适应技术的快速变革,还能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环境,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育人工作。新媒体时代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需要与时俱进,其对媒介环境的认知与理解成为关键。理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等新兴媒体形态,深刻领悟信息无处不在的特征,对于教师适应信息时代并更好地融入媒体环境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应当树立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认识到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意识到新媒体对塑造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理性思考[2]。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

1.对媒体的理解与解读

对媒体的理解与解读涵盖对媒体语言、符号、图像、声音等元素的深刻理解。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对不同媒体形式的辨析能力,能够独立解读并理解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教师应对媒体的操作机制有深入的认知,包括信息的生成、编辑、传播等方面的流程。比如对于文本,教师需要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于图像和声音,教师需要识别其中蕴含的隐喻和象征。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以其多样性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解读能力。此外,对媒体的理解还包括对于媒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的理解,即媒体扮演者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教师需具备的能力既包括对媒体语言的精准解读,又包括对媒体作为文化生产力的理论认知,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2.对媒体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快速传播使得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能力,以及识别潜在的偏见、失实和误导的敏感性。教师应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工具,对媒体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批判性思考能力既是教师在信息社会中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教师形成独立、理性判断的基础。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使教师保护自己免受误导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社会[3]。

3.对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新媒体,自觉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新媒体技能,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进一步而言,教师应将新媒体的传播、交互、教育和娱乐等多重功能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定期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和信息分享,促进信息传递与共享[4]。此外,教师还应时刻保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正确表达看法,引导学生健康参与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应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更应深入挖掘新媒体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并拓展新媒体的教育价值[5]。因此,高校教师具备应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推动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信息化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与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对适应信息社会、拓展教学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需求。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需要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传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可以使教师不仅能更加高效地获取前沿知识,还能利用多样化的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第二,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可以拓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在线实验、多媒体演示等,这些手段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使教师更灵活地运用这些新技术,设计更富创意和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第三,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各学科都面临着信息量巨大、信息多样化和更新快速的挑战。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更深入地参与学科前沿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在学术交流平台上分享研究成果、参与学科群体的在线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科动态,推动学科发展。第四,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和运用。媒介素养高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学生更好地适應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1.缺乏获取媒介信息的主动性

面对多样化的新媒体工具,一些高校教师对其特性和应用不熟悉,未能主动探索如何将其有机融入教学。教师缺乏获取媒介信息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的关注度较低。新媒体领域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若不主动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降低教学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另外,虽然一些教师能够通过新媒体搜索到相关信息,但缺乏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导致学生在接触教师传递的信息时可能出现误读甚至曲解的情况。缺乏深度的信息解读,会导致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洞察信息的本质,以致对学生的綜合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2.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在新媒体时代,部分高校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工具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操作的能力。首先,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和应用场景,其问题在于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机会不足。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尽管一些教师在理论上对新媒体技术有所了解,但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时却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比如对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不熟悉,以及对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和制作的技术困难等。此外,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没能将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策略方面未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无法发挥新媒体在教学创新中的积极作用[7]。

3.缺乏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也存在网络空间中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一些教师对防范网络风险的认知相对薄弱,未能将网络安全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网络安全的深刻认知与防范意识。首先,教师对学生网络安全的引导显得简单化和不足。他们可能只是简单提及网络安全问题,而未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没能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相关政策法规宣讲等,导致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难以形成深刻理解。其次,教师对网络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缺乏强调。一些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与不良影响,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案例分析,没能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深刻感受网络犯罪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网络道德观念方面存在不足。在新媒体时代,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伦理和法治素养,但一些教师未能将网络道德与法治观念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规范认知较为欠缺。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1.加强媒介素养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较强的媒介传播意识

为适应快速变革的教育环境,高校应加强教师媒介素养培训。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教师媒介素养培训体系。高校可以系统设计媒介素养课程,包括新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媒介伦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再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媒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可以引入前沿研究和案例分享,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使教师紧跟媒介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要通过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如使用“学习强国”和慕课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媒介技能。最后,建立媒介素养认证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高校可以为教师媒介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考核提供专业认证,形成可量化的培训成果评估机制。这样,可以使培训更具体、更有效。

在多媒体技术的实际运用中,高校还可以加强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具体培训时,高校应鼓励跨学科合作[8],将信息技术、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纳入培训体系,使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视角,使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教学。这样,高校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完备、深入实际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多方位、立体化的培训路径,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杂教育环境。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使其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分析和创造知识的导航者。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的方式。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认识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格局,转变教学观念,将新媒体视作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学理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递,而新媒体时代要求教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师应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动性纳入教学设计的核心,从而使课堂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9]。

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工具的优势。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来呈现课程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使抽象的思政概念更加生动直观。其次,可以通过引入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丰富学科内涵。此外,线上讨论、虚拟实验、网络调查等都是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同时,在应用新媒体教学理念和媒体技术后,教师需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这种循环的实践过程,既是教师个体能力提升也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并为其提供支持和资源,形成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

3.强化教师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媒介导向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媒介导向。教师需要明晰网络空间的风险,了解网络安全法规政策,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空间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这不仅是个体安全问题,更是社会整体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思政课程,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设置,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真实性、隐私权的重要性及网络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探讨,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谣言、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现象对社会和个体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对网络安全的深刻认识。同时,可以通过讨论新媒体时代的伦理和法治问题,培养学生对网络行为负责任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媒介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网络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网络安全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法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安全领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素养。其次,高校可以设置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实践项目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具备自我防范和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再次,高校可以引入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如增设网络威胁与防护、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伦理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专业机构等合作,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网络安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实用的网络安全知识。这将有助于高校建设网络安全教育的专业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种体系化的、常态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自觉地遵循网络安全原则,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需要更好地理解并适应新兴技术的应用,同时深化对媒介伦理和法规的认识。高校要关注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媒介素养的特殊需求,制订更为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计划,同时将新媒体教育更紧密地融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教育发展的引擎。在实践层面,高校要建设更加完善的媒介素养培训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元化、前瞻性的培训内容。此外,高校在评价体系中还应纳入对教师媒介素养水平的考核,以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提升,推动高校教育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杨.新媒体时代提升媒介素养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52-54.

[2]張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纵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93-96.

[3]王丽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研究[J].吉林教育,2023(05):62-64.

[4]范榕,魏巍.面向岗位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媒介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01):143-146.

[5]安冬.教师媒介素养的结构、特征及其挑战[J].福建教育,2023(09): 27-29.

[6]张晓瑜.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2(07): 27-29.

[7]赵珊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媒介素养发展途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167-168.

[8]杨英,李叶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3(02):63-67.

[9]郑文彧.媒介素养培养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10-12.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Tongming, Wu Xiao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have mad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re widespread and rapid, 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helps them better utilize new media tools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education work. Media literacy not only includes proficient use of media tools, but also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 of information, ethical and moral control, and creative integration of media materials.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always maintain a learning state, form a good awareness of media communication, transform teaching concepts, fully utilize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a more open, flexible, and innovative direction,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collegeteachers;medialiteracy;improve; constituentelements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媒介素养高校教师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