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2024-05-06霍志强顾俊
霍志强 顾俊
近几年来, 变应性鼻炎在国内频发, 其在耳鼻喉科最为常见, 并呈逐年上升的状态,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变应性鼻炎发病诱因多样化, 其病状的出现除了与患者本人的主观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外, 也与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面临的工作压力等一系列外部因素有关, 尘螨过敏是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病因之一[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多使用特异性免疫对其进行治疗, 以缓解患者临床病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环境质量逐渐变差, 变应性鼻炎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涨态势, 其中以儿童发病率增加幅度最大, 变应性鼻炎一旦无法控制使其恶化会导致发展成为哮喘, 目前受到医院及社会医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采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是目前对于变应性疾病自然发病顺序加以破坏的有效治疗方法, 因此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方法对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理想, 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 目前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和使用, 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注射免疫治疗还是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局限性, 治疗效果仅局限于一种变应原过敏引起的变应性鼻炎, 但是对因多种变应原过敏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治疗问题成为国内外专家攻克的难题[3]。粉尘螨滴剂是临床常见治疗粉尘螨病变引起的变应性鼻炎药物, 为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本院特采用对比研究方式, 对2018 年5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 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 年5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筛选108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4 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9 例, 女性25 例;年龄21~65 岁, 平均年龄(44.7±8.0)岁;病程8 个月~15 年, 平均病程(4.9±3.4)年。对照组男性30 例, 女性24 例;年龄22~65 岁, 平均年龄(45.4±7.9)岁;病程9 个月~16 年,平均病程(5.1±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变应性鼻炎, 所出现病症均符合变应性鼻炎症状, 并经过粉尘螨皮肤点刺检验确诊, 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心、脑、肾脏等疾病, 恶性肿瘤, 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患者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60012)进行治疗, 具体服用方法:含服滴剂按照总蛋白含量分为a、b、c、d、e 5 种, 前3 周作为剂量递增周期, 第1 周使用a号滴剂, 第2周使用b号滴剂, 第3周使用c号滴剂,1 周为1 个疗程;在使用时应按照第1 天1 滴, 第2 天2 滴, 第3 天3 滴, 第4 天4 滴, 第5 天6 滴, 第6 天8 滴,第7 天10 滴的顺序完成。治疗第4 周至第2 年作为治疗巩固期, 该期间14 岁以下患儿使用d 号滴剂, 1 次/d,3 滴/次。14 岁以上患者使用d 号滴剂进行巩固, 2 周后采用e 号滴剂, 1 次/d, 2 滴/次。另外患者在治疗期间根据症状严重情况适当进行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达到尽快缓解过敏引起的体征, 巩固期间及治疗后期尽可能避免使用该药物加以辅助[4]。如果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复发情况, 应根据医嘱进行辅助药物治疗。
1.2.2 对照组 患者使用注射粉尘螨滴剂进行治疗,首先在注射前应先进行过敏试验皮试, 其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使用尘螨浸液1∶10 万稀释液体0.02 ml 作为内皮试验, 静待20 min 左右,风团出现范围超出原有皮丘5%则为阳性, 另外还可使用1∶100 浓度稀释液进行皮试, 静待20 min 后,风团出现范围超出原有皮丘5%则为阳性。免疫治疗应从从低浓度开始, 最开始第1 周采取1∶10 万尘螨稀释液0.1 ml 进行皮下注射,1 次/周, 剂量应该根据患者注射后恢复情况及症状反应适当增加注射剂量。剂量与浓度应在患者最大耐受范围内, 1∶1000 之后维持该治疗直至全部治疗结束,治疗4 个月会有明显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2 年后进行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好转, 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在经过医院康复护理3 个月时间后, 利用量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 该量表主要围绕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 每个指标的最高分数为100 分,分数越高反映治疗后获得的生活质量也较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的85.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81.5±5.4)分、躯体功能评分(83.3±4.8)分、角色功能评分(82.5±6.1)分、认知功能评分(80.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5.3)、(62.8±4.7)、(63.8±5.3)、(62.7±4.7)分(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对照组 54 68.4±5.3 62.8±4.7 63.8±5.3 62.7±4.7研究组 54 81.5±5.4a 83.3±4.8a 82.5±6.1a 80.7±5.9a t 12.723 22.424 17.005 17.535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 变应原是变应性鼻炎主要也是最直接诱导因素, 尘螨作为变应性鼻炎最敏感变应原, 长时间刺激患者病灶部位是鼻炎逐渐加重的主要因素, 目前治疗中应用免疫治疗干预或者改善变应原的敏感程度是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首要目的和主要方式[5]。常规免疫治疗采取皮下注射粉尘螨滴液, 但是该治疗手段属于有创性治疗方案, 患者在注射前应先进行皮试, 对于过敏患者无法进行治疗, 并且时间长, 患者依从性较差, 临床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局限性[6]。
近年来, 随着变应性鼻炎发生几率不断增加, 传统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粉尘螨滴剂与以往单纯提高患者抵抗力的抗过敏药有明显区别, 因其具备改变变应性疾病发病顺序的作用, 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最为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粉尘螨滴剂以改变患者免疫机能, 破坏病原顺序, 最终取得显著结果[7-10]。另外因变应性鼻炎具有持续性, 一旦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变为哮喘, 粉尘螨滴剂能够有效治愈变应性鼻炎并有效预防哮喘。在本文的研究中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都反映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的85.2%(P<0.05)。且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含服方式, 较对照组注射方式而言, 含服药剂简单快捷, 不需进行皮肤试验。国外研究数据显示, 口服粉尘螨滴剂5 年患者哮喘发病率及肺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在停止服药后, 仍可抑制变应原, 效果显著。另外患者依从性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关键, 因该病服药时间较长, 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注射粉尘螨滴剂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案,这一治疗方案要求患者需提前做好治疗的心理和生理准备, 患者需长时间承受静脉穿刺的痛苦, 对患者耐受性提出极大考验, 研究组患者采用口服方式, 治疗方式简便, 患者依从性得到保证, 最终为变应性鼻炎良好的治疗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1-15]。本研究经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81.5±5.4)分、躯体功能评分(83.3±4.8)分、角色功能评分(82.5±6.1)分、认知功能评分(80.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5.3)、(62.8±4.7)、(63.8±5.3)、(62.7±4.7)分(P<0.05)。患者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在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的研究开展以来,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治疗安全可靠,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变应性鼻炎治疗6 个月以上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演变为哮喘, 哮喘是鼻炎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将变应性疾病的自然发病顺序加以破坏, 造成变应原自身功能紊乱, 新致敏原无法到达病灶, 敏感度降低, 并且这一治疗效果维持时间较长。
综上所述, 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 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 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