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父母拒绝的中介作用

2024-05-06隋阳刘幸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亲子关系

隋阳?刘幸娟

摘要: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父母拒绝—接受理论,探讨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采取青少年手机依赖自评问卷、父母低头行为量表和父母拒绝量表对广东省五所中学502名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发现: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低头行为、父母低头行为与父母拒绝、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拒绝三者均呈正相关;父母拒绝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显著;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加入中介变量父母拒绝,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拒绝是父母低头行为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关系的重要桥梁,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通过父母拒绝对中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关键词:父母低头行为;父母拒绝;手机依赖;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18-05

一、引言

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已经相当普及,手机的使用影响着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孩子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1]。父母经常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使用手机,孩子容易形成一种观念“我在父母眼里没有手机或电子设备更重要”,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忽视和拒绝[2-3],这种观念会逐渐使得父母与子女关系愈加疏远[4]。同时也会使青少年难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5],从而对亲子关系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低头行为是影响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的新兴家庭风险因素[6]。

父母拒绝是一味否定、冷漠和忽视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教养方式,父母拒绝还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7]。父母低头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忽视、冷漠回应和拒绝,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本研究拟探究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其父母拒绝的中介作用机制,以期为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對广东省五所中学发放中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父母低头行为和父母拒绝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线上填写的方式。一共回收问卷504份,剔除Z分数大于3或小于-3的个案,得到有效问卷502份,问卷回收率达99.60%。其中男生170名,女生332名,初一学生147名,初二学生134名,初三学生15名,高一学生64名,高二学生88名,高三学生54名。年龄范围在12~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71岁,标准差为1.45。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手机依赖问卷

采用青少年有问题手机使用问卷评定中学生手机依赖程度[8]。该量表共计13个题项,包含强迫性、戒断性和突显性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自评方式,计分方式为1~5分。本研究中,中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是0.929。

2.父母低头行为问卷

原量表是由Roberts和David编制的低头行为量表,由丁倩、王兆琪、张永欣[9]修订,共9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父母的低头行为越严重。本研究中,父母低头行为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是0.897。

3.简式父母教育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鲁峥嵘和蒋苾菁等[10]修订的简式父母教育方式问卷中文版中的父母拒绝分量表,用来评估孩子感受到的父母拒绝的程度。该量表有6个项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计算得分越高代表父母拒绝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父母拒绝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是0.935。

(三)数据处理

使用 SPSS Statistics 26.0、Bootstrap、PROCESS 3.5进行问卷数据处理和中介模型检验。(1)运用Excel对问卷星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运用SPSS26.0进行各变量信度检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及对各变量之间的预测值进行回归系数检验;(3)采用PROCESS3.5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4)运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模型各变量的中介效应。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为问卷型实证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进行检验。使用SPSS对本研究的所有量表题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22个,并且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4.775%,低于临界值40%[11],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父母低头行为、父母拒绝和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

将父母低头行为总分均分、中学生手机依赖均分及父母拒绝均分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低头行为、父母拒绝呈两两正向显著相关。

(三)父母拒绝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参考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在对父母低头行为、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拒绝的理论及相关结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 3.5中的模型4,通过5000次样本抽样估计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的方法,以父母低头行为作为自变量,以父母拒绝作为中介变量,以中学生手机依赖作为因变量,建立中介模型,结果显示父母低头行为、父母拒绝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直接作用路径显著(β=0.899,SE=0.084,95%的置信区间为[0.735,1.062],不包括0),说明父母低头行为显著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

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父母低头行為对父母拒绝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28,SE=0.022,95%的置信区间为[0.185,0.270],不包括0),父母拒绝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显著(β=0.867,SE=0.171,95%的置信区间为[0.531,1.204],不包括0)。

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加入中介变量父母拒绝,结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仍然可以显著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β=0.701,SE=0.09,95%的置信区间为[0.524,0.879],不包括0),但预测作用减小。说明父母低头行为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父母拒绝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即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效应贡献率为77.976%。

对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检验,重复抽样5000次,检验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性。结果如表3所示。

四、讨 论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低头行为、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父母低头行为通过父母拒绝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以往研究指出,不仅价值观、社会性和情绪等心理特质存在代际传递[12-13],行为模式也会代际传递[14]。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被孩子习得,父母的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了孩子对手机的使用。

按照社会化理论的观点,青少年家庭社会化表现为学习家庭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12]。父母的低头行为传达特定的行为模式、相关态度和社会规范,孩子会默认这一行为是符合家庭规范的,是适当的正常的,形成错误的认知[15],进而可能会使其忽略、无视手机依赖带来的影响。

榜样社会学习理论指出,青少年会通过父母的行为去学习和模仿,即行为的代际传递效应是显著的[16],看到父母经常使用手机,他们也会重复这一行为[17]。

父母的低头行为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产生不良影响,孩子会对父母的低头行为进行社会学习并且习得[18]。

累积生态风险理论指出“现实不舒适→网络成瘾行为”[19],父母使用手机时难以分散注意力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会导致效率变低;如果孩子干扰到父母使用手机,父母会不耐烦,易躁易怒,对孩子的回应会变得尖锐[20]。当孩子感知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时,会增加青春期的抑郁[3],更倾向于将情感寄托在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21]。

父母接受-拒绝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主要从四方面感受到父母拒绝:父母冷漠缺乏关爱、充满敌意和攻击性、漠不关心和忽视、无差别的拒绝[22]。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研究表明,父母拒绝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23];父母拒绝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都支持了这一研究结果[7]。

根据父母接受—拒绝理论,当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即感知父母拒绝时,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24]。父母采用拒绝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也容易使孩子在亲子相处中感受到压力,倾向于投入网络世界寻求满足,进而导致网络成瘾[25]。

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父母低头行为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父母拒绝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在亲子互动中,父母低头玩手机,冷漠对待与孩子的互动,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受到孩子的干扰时,言语攻击孩子,这些行为产生的父母拒绝会降低亲子亲和水平[21],导致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18]。而抑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愿意将情感寄托于网络世界,投入虚拟世界以躲避现实[26]。

五、结论

(1)中学生手机依赖得分为(38.89±11.63)分,父母低头行为得分为(21.62±5.73)分,父母拒绝得分为(8.629±3.04)分, 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低头行为呈正相关(r=0.442,p<0. 001)、父母低头行为与父母拒绝呈正相关(r=0.423,p<0. 001),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拒绝呈正相关(r=0. 361,p<0. 001)。

(2)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β=0.899,SE=0.084,95%CI:0.735~ 1.062),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父母拒绝(β=0.228,SE=0.022,95%CI:0.185~ 0.270),父母拒绝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显著(β=0.867,SE=0.171,95%CI:0.531~ 1.204)。

(3)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加入中介变量父母拒绝,结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仍然可以显著预测中学生手机依赖(β=0.701,SE=0.09,95%CI:0.524~ 0.879)。父母拒绝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中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效应贡献率为77.98%。 因此,父母拒绝是父母低头行为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关系的重要桥梁,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通过父母拒绝对中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六、教育建议

本研究对于从家庭角度改善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对于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未来干预时不能只关注中学生这一个方面,最好是从父母、孩子家庭双角度共同入手采用积极应对策略。

(一)关注父母低头行为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联合班主任、德育一线团队,通过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推文、家庭教育热线等方式,引导家长正视自己低头行为的负面作用,明确父母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行为,减少中学生对其行为的模仿,尽可能减少低头行为诱导,做到以身示范,树立积极正面的手机使用规范。

(二)改善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或打电话、线上家校平台多与家长沟通,督促其多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的情况,多采用肯定与鼓励的方式交流,发现和欣赏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之处。

(三)多做家长应对中学生手机依赖主题实操指导

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庭教育个案主题探讨、互动体验式家长讲堂来模拟演练,引导使用非暴力的亲子沟通技巧,使用正面管教操作技术。还可以专门开展以使用手机为主题的演练,提倡冷静、积极、真诚的态度,提供有实践操作的话术演绎、流程参考。减少中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促进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倩,孔令龙,张永欣,等.父母“低头族”影响初中生手机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5):952-955.

[2]David M E,Roberts J A. Phubbed and alone:Phone snubbing,social exclusion,and attachment to social media[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2017,2(2):155–163.

[3] X Xie,J Xie. Parental phubbing accelerates depression in lat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two-path model[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0,78:43-52.

[4] Radesky J S,Kistin C J,Zuckerman B,et al. Patterns of mobile device use by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during meals in fast food restaurants[J]. Pediatrics,2014,133(4):e843-e849.

[5]Stockdale L,Coyne S,Padillawalker L M. Parent and child technoference and socioemotional behavioral outcome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10- to 20-year-old adolesc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88:219-226.

[6]丁倩,張永欣.父母低头族与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父母监控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1):66-72.

[7]肖童.父母拒绝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心理弹性与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3):56-58.

[8]陶舒曼,付继玲,王惠,等.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6–29.

[9]丁倩,王兆琪,张永欣.父母低头行为量表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942-945,896.

[10]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11] 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903.

[12] Grusec J E.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family: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1,62(1):243-269.

[13] Richins M L,Chaplin L N. Material parenting:How the use of goods in parenting fosters materialism in the next gener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5,41(6):1333-1357.

[14]唐雯,李晓松,潘杰.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2):262-265.

[15] McDaniel B T,Radesky J S. Technoference: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 technology use,parenting stress,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J].Pediatric Research,2018,84(2):210-218.

[16] Niu G,Yao L,Wu L,et al. Parentsphubbing and adolesc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 control[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0,116:105247.

[17] Xiaochun Xie,Wu Chen,Xiaowei Zhu et al. Parentsphubbing increases adolesc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Rol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deviant peers,and gender[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9,105:104426.

[18]杨扬,高文斌,陶婷,等.父母低頭行为与青少年焦虑、抑郁、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2):1870-1876.

[19]李董平,许路,鲍振宙,等.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歧视知觉和亲子依恋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88-95.

[20]McDaniel B T,Radesky J S.Technoference:Parent distrac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 problems[J].Child Development,2018,89(1):100-109.

[21]朱颖,姜兆萍.父母低头行为和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亲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的链式中介[J/OL].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2):434-438,487.

[22]Rohner R P,Khaleque A,Cournoyer D E.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Theory,methods,cross-cultural evidence,and implications[J].Ethos,2005,33(3):299-334.

[23]李文福,贾旭卿,李功迎,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5):660-667.

[24]Mirand M C,Affuso G,Esposito C,et al.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and adolescent maladjustment:Mothers and fatherscombined roles[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6,254:1352-1362.

[25]李焰,王倩倩,刘丹,等.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715-1718.

[26]Fard Z S,Mousavi P S,Pouravari M.Predictive role of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and control i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the femal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2):42-51.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亲子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城市隔代教育问题探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