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坏”主意
2024-05-06罗冰燕
罗冰燕
摘要:一位即将参加一诊考试的高三学生,因与同学间的人际冲突陷入焦虑、悲伤、愤怒的复杂情绪,继而影响了学习和备考状态。心理教师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调整学习状态,顺利完成考试。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人际冲突;负面情绪;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50-04
一、背景资料
小A,17歲,高三女生,即将参加一诊考试。初始印象:着装整洁,神情忧伤,咨询时多次落泪,情绪激动时大哭。小A及家人无医学及心理学病史。
(一)主要问题或困难
来访者的两位朋友为恋人关系,前段时间两位朋友闹分手,来访者从中调和。两位朋友和好以后,其中一位朋友认为来访者在调和时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存在“挑拨离间”的嫌疑,遂与来访者发生冲突,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来访者被这位朋友当众打了两个耳光,两人的冲突达到了顶峰。
(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来访者就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评分是8分(10分制),主要理由是:第一,对于好朋友在公众场合打自己耳光这件事,感到愤怒又屈辱;第二,自己和好朋友不仅在一个班,还在一个宿舍,看到她时感到非常不自在,对于是否继续交往感到犹豫;第三,目前的情绪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对于即将到来的一诊考试感到非常焦虑。
来访者曾向班主任、家长和同学求助,但均未得到很好的帮助。在来访者看来,事情并未得到澄清,朋友没有真诚道歉,其他人也只是劝自己将这件事尽快“翻篇”。来访者近来感到自己情绪持续低落,时常落泪,睡眠不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告知姐姐自己想去看心理医生,姐姐建议先求助学校心理教师,遂来到咨询室。
二、初始评估与个案概念化
(一)初始评估
从小A的外在表现和咨询过程出发,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进行评估。小A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出现;精神活动内在协调,虽然近期情绪低落易哭,但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能在他人的提议下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符合学校心理教师咨询范畴。
(二)个案概念化
来访者在这一事件中的情绪体验非常复杂,出于好意帮忙却遭到责难而感到委屈和不解;在公众场合被打耳光的愤怒和屈辱;没有及时反击的后悔和不甘;和好朋友继续在一个班级和宿舍的尴尬和烦恼。
加重来访者情绪困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没有得到恰当的理解和帮助。班主任简单地进行了调解;打自己的好友在班主任的要求下敷衍道歉;父母劝自己尽快忘记此事,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同学们迅速地将注意力转向下一个热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一个结果:来访者认为其他人都淡忘了这件事,只有自己还停留在原地。
三、辅导计划
(一)辅导目标
因为即将到来的一诊考试,来访者明确告知咨询师,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以做长程心理辅导,希望能够尽快解决问题。因此,与来访者商定只制定短期目标,不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为改善悲伤、愤怒、焦虑情绪,调整身心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一诊考试。
(二)辅导方法与理论依据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在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和改善行为问题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SFBT主张解决问题不应该从分析问题开始,没有必要强调问题本身[2]。而应该站在积极的,共同关注解决方案的立场上,通过关注学生的资源和优势,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例外的经验,温和地助推学生做更多有效的事。最终达到帮助其增加自信和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目标[1]。本案例中来访者的冲突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再分析和回溯问题已没有意义。帮助小A走出困扰她的情绪和调整考试状态才是咨询的重点,可见SFBT的治疗理念与干预技术同来访者所处的困境和咨询目标不谋而合,同时,短期治疗的模式也符合学生对咨询时长的需求。
四、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耐心倾听,让情绪充分释放
初次咨询,小A表现得很焦躁,她感觉自己脑子里有很多东西,但不知道从何说起。咨询师让小A做了几个深呼吸后,告诉她不用着急,想到什么就慢慢说,咨询师会耐心倾听。在咨询师的安抚下,来访者的焦躁情绪稍有缓解,随后开始讲述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讲述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逐渐激动,当讲到自己被同学当众扇耳光时大哭。在这次咨询剩下的时间里,来访者几乎处于哭泣状态。
第一次咨询完全围绕着来访者的情绪释放展开,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咨询师的提问也非常克制。因为对于一位情绪张力如此大的来访者来说,重讲过去无异于揭开伤疤,而过早深入地追溯可能起到反作用。这次咨询既没有着力过度挖掘事件的细节,也没有与来访者讨论她的情绪反应是否恰当,思维、想法是否合理,而是用无评判的倾听和无条件的接纳帮助她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在走进咨询室以前,来访者已经疲惫不堪,咨询室需要成为她可以安全释放情绪的地方,咨询师也需要成为她可以信任的对象。
第二阶段:布置作业,调动来访者行动力
第二次咨询,来访者的情绪较上一周有所好转,在咨询过程中平复了很多,但来访者在思维上依然不断回溯和反刍过去。不断重复询问这样几个问题:难道我帮助他们,从中调和是我错了吗?为什么不给我留情面,要在大庭广众下打我耳光?为什么他们都可以像无事发生一样继续生活,只有我这么痛苦?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这些问题深深困扰消耗着来访者。咨询师没有与来访者探索这些问题,而是推着来访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思考其他的可能。
师:从你提出的这些问题里,我能感受到你很受伤,内心愤愤不平。
小A:是的,我觉得很不公平。
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公平?
小A:我觉得几乎所有地方都让我觉得不公平,明明是我热心帮忙,最后好像都是我的错。
师:怎样的公平是你想要的?
小A:我觉得打我的同学应该向我真心地道歉,这样我心里会好受一些,而且她真心道歉也可以消除周围人对我的误解。
师:听起来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小A:是。
师:这个方法唯一的缺点是无法实现。
小A:唉(叹气沉默)。
师:那还能怎么办呢?
小A:我不知道。
师:你可以怎么做呢?或者说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A:我没有想过,我觉得我做不了什么。
师:看来你确实很无助,也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受害者位置。这当然不是你的错,你确实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主动求助心理教师,愿意倾诉你的困境,试着调整自己的情绪,这都让我看到了你身上的力量,我相信你是有能力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我想帮助你做到,你愿意试一试吗?
小A:好,可是我该怎么做呢?
师:我给你布置一个作业吧,请至少列举出五个方法,五个你可以想到的解决你现在困境的方法,你不用去想这些方法是不是完美的,甚至不用去想这些方法是否能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记录下来,下一次咨询,我们来讨论你找到的解决方法。
小A:好。
第三阶段:讨论作业,反思其中情与智
第三次咨询,来访者带着上周完成的作业如约而至,打开这份耗时一周完成的作业,来访者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咨詢师再次表达,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思索的过程。
师:你想到五个解决方法了吗?
小A: 想到了,开始比较轻松,后面比较艰难,绞尽脑汁才凑够五个。(笑)
师:那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你绞尽脑汁想的办法吧。
小A:好。
师:第一个办法是转学,提出这个方法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小A:因为换一个环境我就不会再想起这些事情,也不用再面对他们,而且新同学也不知道这些事。
师:不过这个解决方案需要得到你父母的支持,你觉得他们会同意吗?
小A:肯定不会,因为我已经高三了,这个时候转学是很冒险的。
师:虽然这个方法不能实现,但看来你已经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利弊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画掉这个无法实现的方案,可以吗?
小A:可以的。
小A想到的其他四个方法分别是:让班主任主持公道,让对方再次在公开场合道歉;双方家长交涉,由家长介入处理;转班并换一个宿舍,和当事同学分开;找信得过的同学来协调处理,双方再次协商并且对方道歉。这四个方法看似都能解决小A的困境,但最终都被咨询师和来访者一一否定,因为每一个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不仅不能解决原本的问题,还可能造成新的问题。
师:所有方法都被否定了,看起来无路可走了,你现在还好吗?
小A:还好,因为我自己写的时候也觉得不太可能实现。
师:但你依然写下来了,并且愿意和我分享,这是我看到你一个很大的进步。
小A:进步?
师:你的进步在于你不再沉浸在过去的情绪中,而是调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虽然这些解决方案都不可行,但至少你行动了起来。而且你现在能够客观实际地看待和评估自己的想法,我看到你的理智在占领高地。
小A:好吧。(笑)
师:那你完成作业这一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小A:我觉得我没有那么伤心了,当然还是会想起这件事,但好一些了,听课和写作业时的精力比之前集中了,睡眠稍微好了一些。
师:你之前觉得自己得抑郁症了,需要去看医生,现在你还这么想吗?
小A:现在觉得不需要了。(笑)
师:我看到你身上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希望你带着这样的进步,把今天咨询中我对你的肯定带到你的生活中去,下周我们再进行最后一次咨询,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好吗?
小A:好的。
第四阶段:整合总结,着眼当下盼未来
最后一次咨询,小A的状态已经大有改观,相比第一次来到咨询室,她不再沉溺于悲伤、愤怒、焦虑的情绪中。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她绞尽脑汁地想出了五个“坏主意”,尽管它们全都在作业纸上被一一画掉,尽管它们并没有帮助来访者解决她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正是这五个“坏主意”将来访者拉出了一直困扰着她的困境。这也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想要来访者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勇敢地相信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试着去做些什么,这个行动的过程就是不再沉溺于情绪的过程,是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经验的过程,也是增强自信和增加对生活掌控感的过程。
五、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情绪的转变:在第四次咨询结束时,小A焦虑、愤怒、悲伤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她的情绪更为平和、稳定,也收获了更多信心,睡眠和饮食也逐步恢复正常。
社会功能的改善:在咨询即将结束时,小A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咨询结束两周后,小A顺利完成了一诊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来访者向心理教师反馈,一诊考试的题目很难,但是自己的年级排名进步了40多名(年级共360余名学生)。
(二)辅导反思
四次咨询围绕着小A的求助目标展开,通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小A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调整情绪,专注学习,顺利完成一诊考试的咨询目标。四次咨询,无论是在倾听故事,还是在小A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咨询师都非常克制。一方面,心理教师在做咨询时需要尽可能远离自己“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技能,避免对小A进行评价和教导;另一方面,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鼓励小A成为自己生活的负责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生活的掌控感,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扮演辅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
小A的困扰因人际交往而起,而咨询时间有限,为了达成咨询目标,人际交往的议题在咨询中没有涉及,期待在未来,小A可以就这个重要的生活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收获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郁傲晨,赵然,李泓漩,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概述、现状与展望[J].心理月刊,2021,16(14):226-230.
[2]毛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与探索 [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202-205.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