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文”到“识人”
2024-05-04刘宙彤
刘宙彤
【摘要】博物课堂以其视野的广阔性、联结的多元性、思维的高阶性、情怀的深刻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要整合丰富的博物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维度感知人物形象,塑造全面客观的思维品质,实现从“读文”到“识人”。
【关键词】博物课堂;思维;资源;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基于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借助资料理解课文,认识人物形象,感知精神品格。结合“博物课堂”的特点,笔者围绕“我心中的鲁迅先生”这一话题,整合学习资源,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为线索,从“读文”出发,实现“识人”的目标。
一、博览群文:塑造打开的视野
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拓展了精读课文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指出了方向:只有拓宽视野,大量阅读,才能建构起对一个人物的全面认识。
1. “略”读“精”讲,让课堂更高效
全文语言通俗,人物形象鲜明,相较于鲁迅本人的作品,更容易被理解。根据预习反馈和导读提示,教师可以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学生都能读懂的,不多讲,如每件事例对应的人物特点;学生容易忽视的,补充讲,如鲁迅深夜带病写文章,不是因为爱好写作,而是渴望用文字唤醒民众;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深入讲,如对“碰壁”的理解。
2. “广”读“深”讲,让课堂更鲜活
群文阅读是本课的重要环节,笔者节选了几篇短文作为阅读材料,使学生打破对鲁迅的“刻板印象”,看到他更生活化的一面。学生只需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而教师也充分尊重其阅读体验,即使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有所偏差,只要能有理有据地表达,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交流中,所有问题都是开放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评价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让课堂更鲜活。
二、博引资源:建构多元的联结
课程资源包含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所有资料和条件。“新课标”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导向性和丰富性被不断强调,这也符合“博物课堂”的特点:以生为本,开放互联。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联结学科知识,联结博物资源,联结学生生活,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1. 善用文本资源,建立人物与人物的联结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积累,在思考为何伯父救助车夫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让两位车夫的命运产生关联。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鲁迅可以帮助车夫一次、两次,却无法改变他的人生;鲁迅可以帮助一位车夫,却无法拯救所有可怜人。车夫和祥子一样,生于动荡社会,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鲁迅不仅在为车夫叹气,更在为这个社会叹气。
2. 妙用数字资源,建立人物与时代的联结
认识鲁迅有很多形式,文本阅读只是其中之一。大量的多媒体资料,不仅丰富了学习形式,也拉近了学生与鲁迅所处时代的距离。例如,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看懂鲁迅行为的意义,也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了鲁迅的内心世界。
3. 巧用地域资源,建立人物与城市的联结
课堂不仅是教室里的40分钟,还是教室外更广阔的世界。如果有条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南京鲁迅纪念馆开展实地研学活动,赋予课堂更深远的意义。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让学生在对比、梳理、探究、交流中,从多维视角认识鲁迅。
三、以思促行:练就高阶的思维
想要更全面地理解事物,必须以全面和多维的方式看待问题。无论是“读好文”还是“识清人”,都需要这种高阶思维的助力。
1. 全方位读文,博采众长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里的资料可以是作家自己的作品、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时代背景资料、作家生平资料等,也可以是來源可信的网络资料,更可以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和记录下的生成性资料。
2. 多角度识人,全面客观
鲁迅是“民族魂”,但这不代表他只有严肃的一面。相反,他直率随和、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小学生读鲁迅,要读出尊崇感,也要读出亲近感。当然,本课的教学不仅为认识鲁迅而服务,更应该为学生的未来服务——阅读时,能借助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全面地认识一位作家;生活中,能结合自身阅历和他人评价,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拥有公正理性、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才能洞察事物本质。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单元导读页短短的一句,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但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也许需要很多年。博物资源让语文书“厚”起来,博物探究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的家国情怀丰厚起来。从长远来看,单元的学习只是学生阅读鲁迅的起点。在小学阶段初步建构关于鲁迅的印象,积累文学常识,奠定阅读基础,才能让学生以后更深入地理解鲁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