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理念下“水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4-29庄海峰薛向东张然然胡志军李勇超

秦智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庄海峰 薛向东 张然然 胡志军 李勇超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是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点培育研究生的核心学位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对于培育政治方向正确、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高超的研究生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制度、课堂手段、专业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师生动态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念的融合教学,以期有效解决研究生专业学位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无法结合的弊端,推动研究生学位课程思政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为其它专业课程思政发展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水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动态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X703-4;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51

生态文明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扎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构建美丽中国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理念。”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是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点培育研究生的核心学位课程。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亦在于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的品格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知识的传授,而对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同时亦在品格素养维度有所缺失。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课程思政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呼吁的层面,更需要一线专业教师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文以《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的实践教学建设为例,初步探究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单元知识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手段的改进,拟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念的融合教学,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实现政治方向正确、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高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为其它专业课程思政发展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契合。现有课程的教学目标聚焦于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对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应用重视不足,这导致了课程理论知识及其后期在实践阶段的断续衔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培育高素质研究生人才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以废水处理原理和工艺技术为主线,通过“课程思政”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知识单元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课程知识的重要性、秉持理想信念的价值性,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努力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更加自觉地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积极地参与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尤为重要的是建立《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研究生课程导师团队,集中师资力量、形成合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以学术研究阶段为关键期,以提高知识技能为落脚点,建立具有能力和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师团队。

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教学实践

(一)教学大纲等相关制度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对标资源与环境学位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深入挖掘每节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修改教学大纲与课程教案、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层面明确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及课件中,涵盖专业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设计、考核体系等各教学要素,注重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素质培养要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重。重视学生反馈的课堂教学状况,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机制与教育教学创新平台相结合,抓住课堂教育载体、用好实践教育渠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理论“落地”,推行多元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促进课程思政教育高效实施的手段。

首先,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思政元素”,例如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针对某一个环保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对论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讲授生态恢复时可介绍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育林的先进事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奋斗创造绿色奇迹”的塞罕坝精神。

其次,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专业思政教育方针,将学生带到一线企业,让企业家与学生们分享工程的现场经验与创业的艰辛,加强学生作为环境治理方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引入校园,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结合项目讲解工程实例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后,开发废水处理工艺虚拟仿真软件,实现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整体化、单元设备组合化、处理过程可控化、操作环境智能化,全面提升学生对水污染控制组合工艺的技术认识,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满足教学的科研性与应用性需求,寓教学活动于亲身体验之中,提高研究生对水污染处理成效的切身感受,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同感。

(三)建设思政研究方向的团队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学生培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位点评价指标和建设质量的最终实现。鉴于招生规模有限,“一师一生一方向”的培养模式较为普遍,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呈现散状分布特征,体系化则明显不足,在此背景下亦难形成特色化的学科研究方向和思政教育体系。因此有必要凝练导师队伍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匹配思政元素,建立多个不同方向的导师团队,集中师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措施。将思政教育的成效纳入专业课教师的考核体系中,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以研究生学术研究阶段为关键期,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新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和契合关系;以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为落脚点,在具体的学科方向上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思政教学研究团队。

(四)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动态评价机制

时代发展与知识更新决定了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动态建设特征,应建立研究生师生动态评价的短期与长期机制,短期以学年为单位,长期以届别为单位,分别对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标志性研究成果以及课程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学业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培养环节及整体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完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模式,对思政课程教师和学业导师进行年度和届别评价,实现师生持续改进的动态机制,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的适时反馈和不断优化的良好循环[9,10]。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在教学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掘思政元素,加强思政导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深入教学方法与思政建设的融合,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污染问题、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明确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推动课程思政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梅运军,黄岚,胡文云,等.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及探索[J].绿色科技,2020(19):182-184.

[2]赵光,曲玄,王志华,等.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117-119.

[3]张占梅,黄紫然,张毅,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5):185-188.

[4]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0(10):155-157.

[5]范廷玉,王顺,王兴明,等.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3):66-69.

[6]张军,熊钦毅,田禹.“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虚拟仿真技术的挖掘与融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61-64.

[7]赵姗姗,吕慧,孙连鹏,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创新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24-27.

[8]张艳,刘延湘,杨志华,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1):124-125.

[9]陈佼,陆一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9):191-193+195.

[10]张海涵,黄廷林,朱陆莉.持续改进在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中的位置和作用机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5):43-48.

2023年项目,项目名称: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3-298;2023-297)

2021年项目,项目名称:浙江科技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05;2021yjsjg01)

庄海峰(1984.3-),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与水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

胡志军(1978.8-),男,汉族,湖北咸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水污染治理新技术;

张然然(1990.7-),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

薛向东(1971.8-),男,汉族,江苏铜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理论;

李勇超(1985.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土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以及环境新材料的研发。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