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清宫医案集成》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
2024-04-29吴弦宇闫龙美邢雅璇许志杰陈益多高慧容张京春
吴弦宇 闫龙美 邢雅璇 许志杰 陈益多 高慧容 张京春
摘要 目的: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探讨《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用药和配伍规律。方法:将《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处方进行整理,在古今医案云平台提供的Excel 2010软件模板上建立处方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45首处方、275味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对纳入的中药数据进行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筛选出共现频次≥40次的中药,同时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终得到13条关联规则数据。高频药物间生成5组聚类组合,核心处方包括白术、白芍、茯神、当归、甘草。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清代宫廷御医治疗不寐,具有气血同治、调心安神、重视肝脾的用药特点。
关键词 不寐;《清宫医案集成》;古今医案云平台;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2.006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for Insomnia Based on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U Xianyu, YAN Longmei, XING Yaxuan, XU Zhijie, CHEN Yiduo, GAO Huirong, ZHANG Jingchun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ingchun, E-mail: zhangjingchun276@126.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for insomnia.Methods:The medical recor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somnia collected in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were retrieved to construct the database of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was used to conduct medication statistics, compatibility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and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ults:A total of 345 medical records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involving 275 kinds of drugs.The compatibility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he included Chinese medicine data carried ou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occurrence frequency≥40 was selected,and the confidence degree ≥0.6 and support degree ≥0.2 were set.Finally,13 association rule data were obtained.The clustering results included 5 categories of drugs combinations, including Baizhu(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Baishao (Paeoniae Radix Alba),Fushen(Poria cum Ligno Hospite),Danggui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and 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by Qing imperial physicians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rule of regulating heart,relieving mind,treating Qi with blood,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iver and spleen.
Keywords insomnia;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medication rule; data mining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基金资助项目(No.CI2021A009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573817)
作者单位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通讯作者 张京春,E-mail:zhangjingchun276@126.com
引用信息 吴弦宇,闫龙美,邢雅璇,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清宫医案集成》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2):239-243.
不寐,又称失眠,是一种病症,是指在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适宜的环境下,病人仍然感到对睡眠的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且伴随着日间功能的损害[1]。现代社会失眠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与快节奏、高
强度、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有不可忽视的关系[2]。对失眠的治疗现代医学大多应用催眠镇静类、抗焦虑抑郁类药物,短期内虽明显见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戒断反应、耐药性等不良反应。使用中药治疗失眠具有难以替代的优点,长期研究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和中医理疗等。中医药治疗失眠问题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其中,中药内服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植物药物的配方和应用,可以调整病人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脾胃、肝气等方面的功能进而缓解失眠症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优点在于其安全有效、经济且副作用较小。因此,这些优点使得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医师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3]。宫廷医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皇家原始医药档案是宫廷医学的来源,发掘、整理和研究清宫皇家医疗档案材料,对开拓传统中医药学宝库,继承发扬其经验思想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清宫医案集成》由陈可冀院士整理编写。此书上自顺治、康雍乾,下迄光绪、宣统共十朝,陈可冀院士对清宫医案作出全面的系统整理研究。因此,此书展现了清代太医院的医疗特征及清代医学的巅峰水平,其中涉及不寐症状的病案比比皆是,有学者认为“由太医院培养的也因为从师于高手而具有相当的水平[4]”,故对此书进行数据挖掘以供今日临床工作者借鉴。张京春教授师从陈可冀院士,对宫廷医学进行了长期且较深入的研究,故而此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清代宫廷御医治疗不寐病证的思路进行探究,以求对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整理《清宫医案集成》所收载的治疗不寐的方药,纳入研究方剂共345首,其中汤药320首,膏方5首,丸剂9首,代茶饮11首。
1.2 数据筛选
将《清宫医案集成》中包括“不寐”“夜寐不安”“少寐”等关键词的条文筛选出来,并录入条文中包含明确药物组成的处方,处方名称不同,而中药组成相同的处方只录入1次。
1.3 数据规范
为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和分析,首先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医案数据的搜集。这一过程涉及病例的详细信息,包括病人的病症、治疗方案以及所使用的中药。这些数据将被整理并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以创建一个初始的中药数据库。在整理中药名称时,参考权威的药典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中药大辞典》2006版作为中药名称的标准,统一规范纳入数据库的中药。如把生栀子、炒栀子合并统计为栀子,干地黄、生地黄合计为生地黄,当归身、全当归合并统计为当归;删除现已不再广泛使用的中药,如人中黄、赤金等。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提供的Excel 2010软件模板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中药频次统计、属性统计、配伍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
共纳入处方345首,使用药物共计275味,其中30味药物使用频次≥40次。用药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白芍、当归、茯神、茯苓、地黄、陈皮、白术、麦冬和半夏。详见表1。
2.2 用药属性
中医药治疗不寐时所选用中药多性温、性平,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于脾、肺、胃、心、肝经。详见图1~图3。
2.3 常用药物的关联规则
对纳入的中药数据进行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筛选出共现频次≥40次的中药,同时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终得到13条关联规则数据。得到的中药配伍分别为白芍-甘草、当归-甘草、茯神-甘草、当归-白芍、白芍-当归、白术-甘草、茯神-白芍、麦冬-甘草、茯苓-甘草、陈皮-甘草、地黄-甘草、白术-白芍、白术-当归。详见表2。
2.4 常用药物的聚类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出现频次≥40次的3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类平均法,距离选择欧式距离,以最长距离12为界对中药分组,药物可被划分为5组。第1组药物为甘草,第2组为茯神、白芍、当归和白术,第3组为茯苓,第4组为地黄和麦冬,其余药物为第5组。详见图 4。
2.5 复杂网络分析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对数据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详见图 5。筛选出权重>90的核心药物,详见图6。
3 讨 论
不寐,或称“少寐”“不得卧”,即一般所谓失眠,是因经常不易入睡,或多梦,或睡后易醒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的疾病。中医论治不寐大多认同不寐的基本病机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阳不入阴”理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阴气虚时,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分,所以失眠[5],对人体而言,脏腑、气血和经络皆具阴阳二气,故脏腑、气血、经络失调都可致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出现不寐[6]。由于宫廷对疗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御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时代的先进医疗水平,且御医对疾病时常具有独特的诊治思路。清代的中医学在明代温病学的基础上发展显著,在训诂盛行的背景下不仅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经典著作及宋金元明时期形成的各大医学理论流派进行探讨分析、融会贯通作出精简的论述,而且不同流派的医学学术交流频繁,而宫廷内部医疗活动亦受到影响。清代御医首重疗效,辨证论治,法度谨严,广用经方,频繁运用代茶饮法,调治兼顾。因此,本研究对《清宫医案集成》的方药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3.1 调心安神
关联规则结果表示的药物组配均包括心经;聚类分析的第1类药物为甘草,第2类为茯神、白芍、当归、白术,第3类为茯苓,这3类药物的绝大部分药物均涉及心经。此外,复杂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的核心处方中的5味药物中茯神、甘草及当归的归经均包含心经,由此可看出,清宫论治不寐以调心安神为核心,在《清宫医案集成》中也提到不寐的形成与“神”有关,邪扰于神而致不寐者属实,营血不足而致不寐者属虚。《医方选要》云:“治思虑过多,耗伤心血……夜多不寐,小便或浊。”心血不足,心神无所养,则出现不寐。张景岳言:“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关于茯神,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有:“理心经,补心气,止惊悸,除恚怒健忘”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指出,茯神有镇静安神的作用[7],能够延长病人的睡眠时间,因此,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不寐,对大多数不寐的病人均有较好疗效。对心悸伴失眠病人则投以甘草为主药的炙甘草汤加减,可对病人情志状态产生正面影响,并提高睡眠质量,治疗效果良好[8]。由此可见,调心安神对不寐的论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2 气血同治
经过频数统计,前10种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是甘草、白芍、当归、茯神、茯苓、地黄、陈皮、白术、麦冬和半夏。这些药物同时具备气分和血分的特点。通过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临床用药时,应特别重视当归、白芍、茯神和甘草等药物之间的相互组合。目前,中医学界在甘草不作为主药的情况下,常用来调和诸药,此次录入数据时发现甘草用量较小,所以在关联强度较强的药对组合里着重看白芍-当归、当归-白芍、白术-白芍和白术-当归。不难看出,清代宫中对气血之病变十分重视,据医案载,御医凡治气血,强调气为血帅之理论,侧重治气者多。《圣济总录·卷第九十·虚劳不得眠》提到:“虚劳之人,气血衰少,营卫不足,肌肉不滑,其不得眠之理。”强调了气血对不寐的重要性,白芍属于血分药,陶弘景在《名医别灵》论及其“通脉顺血……散恶血,逐贼血。”当归亦是一种补血药,善活血调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当归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凝集、护肾保肝及调控心脑血管系统、免疫功能、神经系统等药理作用[9-11]。周之干在《慎斋遗书》言:“气病必伤血,血病必伤气”,气血之和调,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一方有病,必影响于另一方,因此,气血同治对不寐病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3 柔肝健脾
关联规则中支持度>0.26的6个药对均涉及肝经和脾经;复杂网络分析中权重>90的药物筛选出的核心处方为甘草、白术、白芍、当归和茯神,这5味药主要归心、肝和脾经。由此可见,清代宫廷治疗不寐不仅局限于心经,亦重视肝脾,清代御医亦有关于肝脾的相关论述,清代御医佟阔泉参考其父治疗肝病的丰富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万病由肝,治肝为先”。《普济本事方》[12]提出阴阳平和的人肝脏不受邪气,睡眠时魂归于肝,心神安静而入睡。论及肝魂与心神的关系,因此由情志过极、禀赋不足等导致的心悸、怔忡,常将补心滋阴、疏肝理气法相结合进行治疗。古代宫廷生活条件优越,却也易思虑过重,易致肝气郁滞或者耗伤肝阴,血归肝过程失常,心神不安则出现不寐;关于脾胃,清代御医龚廷贤以调理脾胃而闻名,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之根本”,宫中食物品种繁多,易饮食失节,脾主运化,脾虚则生湿;《内经·素问·逆调论》谓:“胃不和,卧不安”,现代研究发现,大脑、心脏、胃肠道之间在神经支配、物质代谢等多方面存在关联[13-15] ,有学者通过脑-肠轴对消化系统和失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消化系统疾病和失眠关系紧密[16],因此,从肝与脾胃辅助治疗不寐不仅具有中医理论支持,亦有现代科学依据。
4 小 结
古代宫廷养尊处优,食物种类繁多,但也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与勾心斗角,情绪易出现波动,而随着生产力和时代的进步,人们七情失调和饮食失节与日俱增,缺乏锻炼,出现不寐的比例日渐升高,清宫不寐医案以夜不得寐、夜间少寐为主要症状,伴有头晕、胸满、少食、身倦、心悸等症状[17],《清宫医案集成》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神”有关,可概括为“有邪”和“无邪”两大类[18]。邪扰于神而致不寐者属实,营血不足而致不寐者属虚。清宫治疗不寐之法,一是辨证精准、用药谨慎,仔细区分不同的病因病机,选取药味较少且剂量轻;二是侧重养心、和胃及调和阴阳[19]。本研究使用5种分析方法挖掘《清宫医案集成》治疗不寐之用药规律,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清代御医治疗不寐时以心神为纸,将肝胃作笔,采气血成墨,讲究气血同治,在调心安神的基础上注重肝脾,主要以补气养血、调心安神、柔肝健脾为主。张京春教授在治疗心系疾病时,吸取清宫的治疗特点,认为不寐与心慌的中医机制类似[20],临床上不仅关注心,同时重视调肝健脾,常常显效。综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清宫对不寐的论治经验可为现代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磊,岳广欣,樊新荣,等.“阳不入阴”不寐病机涵义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5):676-678;694.
[2] 丁琳琳,蔡慧君,纪云西.基于昼夜节律与内阳外阴论治不寐[J].新中医,2023,55(12):204-207.
[3] 杨继中,张彪.论中医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J].光明中医,2022,37(6):965-968.
[4] 陈可冀,周文泉,江幼李.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特点[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3):19-22.
[5]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
[6] 郭建生,李绵绵,林国清.不寐病机“阳不入阴”探析[J].中医学报,2023,38(7):1423-1427.
[7] 戴慧,覃欣怡,端木彦涛,等.茯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22,53(10):68-72.
[8] 宋强,赵琳菡.炙甘草汤治疗失眠并伴心悸的作用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0):1735-1736.
[9] 马燕,张育贵,石露萍,等.当归炮制品及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3,48(22):6003-6010.
[10] 李伟霞,泥文娟,王晓艳,等.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6):40-47;274.
[11] 冯慧敏,李玥,罗旭东,等.当归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4):159-166.
[12]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
[13] 展立芬,邢博文,覃思敏,等.基于藏象学说的心、肝、胃同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运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1):2726-2729.
[14] 付怡茗.从中西医不同视角探讨情志与脾胃病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3):1625-1628.
[15] HEISS C N,OLOFSSON L E.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development,function and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J].J Neuroendocrinol,2019,31(5):12684.
[16] 侯理伟,荣培晶,魏玮,等.基于脑-肠轴探讨消化疾病和失眠共病的应用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9):4541-4544.
[17] 陈可冀,张京春.清宫医案精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4.
[18] 陈可冀.清宫医案集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63-1564.
[19] 区绮琪,王鹏,王茎.浅析宫廷医学辨治不寐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691-3694.
[20] 张京春.走进清宫学养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3-104.
(收稿日期:2023-06-11)
(本文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