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患者不寐证从肝论治探讨

2016-12-26杨韵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艾滋病

杨韵秋

摘要: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来自周围的不理解和歧视、担心对工作和婚姻家庭的影响及长期服药的担忧,情志严重失常,且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不寐最为常见,情志失常是患者睡眠障碍的首要病因,不寐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用药与肝密切相关,从肝系藏象论治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并给予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利于康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艾滋病;情志失常;不寐;从肝系论治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12-02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甚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1]。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RRT)的开展,大量患者长期存活,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多方的关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由于其传播途径的特殊性,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危机、焦虑和抑郁、社会交往能力退缩及自我封闭3个阶段,多表现为震惊、怀疑、恐惧、沮丧、逃避、愤怒、忧虑、性关系的改变、担忧生存预期、独自承担压力、内疚、耻辱感、隔离社会及自杀倾向等方面[2]。面对众多、巨大的情绪压力及疾病压力,患者情志严重失常,且持续时间较长,与普通疾病患者情志表现差别较大。

在长期诊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众多患者情绪失常,长时间郁抑、烦躁易怒、胁肋胀痛、饮食减少,生活质量低下,而且有一个共同症状:失眠。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到从肝论治不寐能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艾滋病患者不寐病机探讨

艾滋病患者病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尤其以不寐最为常见,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症状轻重不等,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3]。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畅达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2];《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即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反之,在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的病理变化,肝病的发生机理:肝气、肝阳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肝阳失调导致肝阴(血)虚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2]。

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不寐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而情志严重失常是艾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首要病因,患者不寐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用药与肝密切相关,患者不寐证从肝系藏象论治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亦可恢复肝疏泄及藏血的生理功能,进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运行有常,脏腑功能协调有序。

2从肝系论治艾滋病的治则

2.1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用于肝气郁结之不寐,症见:入睡困难、梦多易惊、胁肋胀痛、呃逆、常叹息、情绪郁抑不畅、纳食少、舌苔薄白、脉弦细[3],每有情绪刺激则病情加重,方选:柴胡疏肝散[4],加青皮、厚朴、合欢皮、夜交藤,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2清肝泻火,宁心安神用于肝火上炎、热扰心神之不寐,症见:不寐多梦、目赤口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或伴头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3],方选:龙胆泻肝汤[4]加减,可酌加牡丹皮、莲子心、合欢皮,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3养血柔肝,养阴安神用于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涵养之病证,症见:虚烦不眠、头痛眩晕、面部烘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津少、脉细数,方选:归芍地黄汤合二至丸[3],可加百合、阿胶、酸枣仁、夜交藤、太子参、炒白术,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4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安神定志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神志不宁之证,症见:不寐多梦、头痛或头晕胀、易醒、记忆力减退、舌红苔黄,脉弦数,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味[3],可加百合、白芍、龟板、龙骨、夜交藤、茯神等,酌加白豆蔻醒脾健运,以防滋腻碍胃,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3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某,男,62岁,个体经商者。主诉:入睡困难、梦多、易醒7年,伴有口干、心烦。现病史:患者2008年3月确认HIV抗体阳性,时CD4:34cells/ul,于2008年3月开始抗艾滋病毒治疗,HAART方案:AZT+3TC+LPV/r。患者自诊断该病后,一直后悔、责怪自己的生活方式,且担心亲人朋友知道此事,继之出现入睡困难、梦多,晨起疲惫、饮食减少,随之,其妻子亦诊断为艾滋病感染,患者睡眠障碍显著加重,并发口干、心烦易怒、时有情绪低落,觉生活痛苦难耐,曾多方求医治疗,疗效甚微。遂于2015年8月20日来诊。既往史:有冶游史,余无特殊。查体:生命征平稳,焦虑貌,一般情况差,语速稍快,体型适中,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查见异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诊断:1、不寐(肝阴不足,虚火上扰型)。2、疫病。西医诊断:1、失眠症。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病程长、病情重,予归芍地黄汤合二至丸加百合、阿胶、酸枣仁、夜交藤、太子参为方治疗,以养阴补血柔肝,宁心安神,3诊共用药30剂,疗程45 d;同时给患者心理疏导,讲解艾滋病知识,治疗后预期寿命,目前医疗界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成绩,并鼓励增强生活信心;经上治疗,患者睡眠情况显著好转,每夜可入睡6 h,少梦,晨起无疲惫感,情绪亦平稳,能正常进食,临床治愈。2015年11月25日检测CD4:548cell/ul,HIV-1病毒载量:<50copies/mL,抗病毒治疗亦获得较好疗效。

4体会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的危害是显著的,短期效应为直接影响工作与学习,精神萎靡,疲惫无力,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多数患者长期失眠,易引发焦虑症、抑郁症,可能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易患神经功能亢进等,对人的社会性也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慌中,人会变得多疑、敏感、易怒、缺乏自信,从而产生孤独感、挫败感、甚至自杀,这一情况,在艾滋病患者群体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躯体疾病、年龄、文化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而艾滋病患者,由于其特殊的传播途径、需终生服药且无法根治,故患者精神情绪严重障碍,而且呈现长期性,病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尤其以不寐最为常见,而情志严重失常是患者睡眠障碍的首要病因。肝对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肝体阴而用阳,养肝体以调肝用,从肝系藏象论治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生活经历、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程度,给予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得益彰,利于患者不寐证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终结艾滋病流行
世界艾滋病日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三字经
关于艾滋病的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