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2024-04-27傅若乔

教育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工作坊校园文化素养

傅若乔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全国各地区和学校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并满足他们在课业和个性发展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依托“和·融”育人体系,构建了“非遗工作坊”的课后服务模式,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辟了新路径。

成立非遗传习基地,构建工作坊新模式

为将非遗文化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学校打破传统的非遗进校园模式,从碎片化的文化体验转变为整体化的课程实施,从分散的社团组织发展到统一管理的机构。通过多元化的美育实施路径,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非遗工作坊”传习模式。该模式通过“我是小小艺术家”课程和“小小艺术家协会”两种形式,推动各级艺术竞赛、综合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成果展示以及文化交流与输出等美育活动的开展。

在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承担起“大国小工匠”的责任,积极参与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挖掘非遗学习资源,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为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创设并丰富了符合学校育人特色的“我是小小艺术家”非遗校本课程。该课程主要围绕彩塑京剧脸谱、面塑、剪纸、颖拓、陶艺和书法等非遗项目展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原则,结合校园文化资源、校园生活和社会正能量等方面,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导,通过各具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实践,形成专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把技能学习和自主创作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继承、发扬、开拓和创新作出积极贡献。

校园中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以颖拓课程为例,学生根据任务单,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拍摄、收集相关资料,并展开小组合作,对校园内的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典故,还能够挖掘具有图案美感和文化价值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于颖拓艺术的实践中。同时,依托工作坊,学校鼓励师生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亲手设计和制作文化衫、团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民间工艺成为校园文化的代表。通过校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阐释这些文创产品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民族文化品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探索多元传习路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传习模式核心理念,工作坊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在思考、探讨、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项目主题以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为原则,在遵循美术学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搭建“驱动性任务”“挑战性问题”和“嵌入性评价”三大学习支架,发展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工作坊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倡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習和综合学习,让他们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非遗文化课后服务校本实践,不仅是非遗文化与基础教育的创新性整合,更是对非遗传承模式的革新与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加大非遗教学的推广力度,激发学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使命感。立足新时代,我们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优质高效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和优质的课后服务,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作坊校园文化素养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