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千年古城的共荣之道
2024-04-27陈建波
陈建波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也滋养了城市。”这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副校长吴志强院士提出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定位。大学是生长于城市之中的生态系统,城市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和有力支持,是大学生长的沃土;大学也塑造着城市的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基因。一所大学之于一座城市,如同星光之于大地,点亮思想,鼓舞向学之心。大学延续城市文脉,城市铸就大学气质,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襄阳素有崇文重教、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这座千年古城与大学的故事在新时代画卷上不断续写。
牵手名校 激发活力
在中部地区,2022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省内第一方阵,是全省经济活力与城市实力的“优等生”。高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端人才的摇篮,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文化建设的支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襄阳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规模不大、品牌不亮,为扭转这一局面,襄阳市主动破局,先后引进了两所“211”高校到襄阳来办分支机构,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助推襄阳的高等教育迈入一个有序且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截至目前,在襄高校共有5所,分别为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在襄的高校分支机构共2所,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
2023年10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进入试运行阶段。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位于东津新区,占地1092亩。“一心两轴九区”的布局将建筑景观与人文深度融合,书院内建有形如三叶草的学科交叉中心和极具艺术感的贝壳形图文艺术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以及篮球场和运动场等配套设施,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首批进驻的师生中,共有来自经济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692人,其中,本科生507人、研究生185人。根据学科专业要求,学校开展了系列专业理论教学,同时,学校还利用襄阳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开展了耕读教育专项实践,涵盖全产业链现代食品加工、现代智慧农业装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乡村振兴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学生们前往襄阳市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古隆中景区、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襄阳市博物馆等地,了解现代智慧农业装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文明教育、乡村振兴的时代风貌。2023年10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迎来了第二批1000余名师生,包括本科生504人、研究生518人,他们来自园艺、风景园林、园林、林学、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将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开展为期两周的专业理论教学和特色耕读教育实践。
为了让师生有“家”的感觉,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的每间宿舍都配置了智能门锁、独立卫浴、洗衣机等生活设施,还为师生配齐了各类基础生活用品。此外,学校还建成启用了数字孪生平台、声云智慧教室,形成了技术先进、覆盖全面、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体系。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办公室主任谢书山表示,目前学校运行顺利、平稳,即将到来的第三批师生将与襄阳市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湖北)有限公司、襄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同进行课程项目建设,开发优质课程。
人才引领 壮大资源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襄阳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但高等教育是一大短板。2022年之前,襄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缺少综合性大学,高教资源不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上仍是空白,人才资源成为制约襄阳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瓶颈。补齐高教短板,襄阳市一直在努力,在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加快推进湖北文理学院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取得1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入选国家、省级“双高”校。
2018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围绕“产业链”布局“院所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招校引院”计划,先后与省内外十几家高校沟通协商,希望这些高校能够与襄阳合作办学或在襄阳增设分支机构,推动襄阳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策源能力实现跨越式升级。2019年,襄阳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协议,由襄阳市政府投资70多亿元,引进了“211”高校资源。2022年6月13日,首批师生进驻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由襄阳市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建设,设有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智能交通、现代管理与金融、智慧生态城市与绿色资源8个科教融合中心,在校生规模可达5000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该校区共进驻1830名师生,其中,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1329人,教师501人。目前,武汉理工大学与襄阳市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08家。
202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襄阳市以襄阳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学校系专科层次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招收1000余名高职学生,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6个专业。
2023年10月12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规划面积1037亩,包括教学楼、实习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师生活动中心等场馆设施。东津校区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空间、优化了办学条件、丰富了办学内涵,标志着学校进入发展新阶段。
校企联袂 产教融合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重要部署,赋予襄阳发挥“引领、辐射、联结、带动”作用的使命任务,襄阳市委十四屆四次全会明确“要奋力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这就要求襄阳高等教育坚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立足襄阳、着眼湖北、放眼全局,服务本地经济发展。
襄阳市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密切与主导产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开展了“订单班”培养,探索“专业+产业”“名企+大师”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共制培养计划、共建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例如:湖北文理学院成立了湖北文理学院华侨城文旅产业学院,首批60名学生已完成了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比亚迪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吉利产业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学校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与企业共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引领全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全国高职汽车类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同时,襄阳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人平台,高新区分别与三所高校签订政校合作协议,将高校作为高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企业按需求点单、学校按需求下单、政府按需求买单的“三单”合作模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的“一站式输送”。
当前,襄阳正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扩充招生资源的同时,襄阳积极推动毕业生留襄就业,为汽车、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医药健康产业等本市优势产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随着“招校引院”的推进,襄阳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十多家高校院所合作办学,加快建设以湖北隆中实验室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区域高等教育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襄阳也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拥军表示:接下来,襄阳将进一步夯实高校发展基础,完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推进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其积极融入省级“双一流”建设,申报取得博士教育授予资格,争取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实施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期”改扩建项目,支持该校积极融入省“双高”计划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紧密对接和服务现代制造业,如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和比亚迪襄阳产业园项目;支持“招校引院”做优做强,支持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壮大办学实力,发挥科创效力,大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