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性引领、差异优化:构建高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

2024-04-24刘裕舸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双师型高职教育

刘裕舸

摘 要:共性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差异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和动力。为此应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共性要求、专业差异,探讨通过共性引领、差异优化构建高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以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的培养为例,可采用融合引领、定制反馈、协同取长、模拟体验等策略,在共性引领的基础上进行差异优化,以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共性要求;专业差异;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121-05

自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正式将“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部署,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發展的意见》等,都要求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1]。

自2018年起,广西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2019年以来,该项工作实现常态化开展。截至2022年7月,广西共完成了4批次共10 606名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其中4 957名教师通过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获得了自治区级“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率为46.7%。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各项政策及激励措施的落实,参与“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高职院校数量及申报认定教师人数呈现递增趋势[2]。认定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推进了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共性与差异

(一)共性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最为核心的共性要求是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党和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其次,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专业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和标准规范,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4]。

再次,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能熟练操作专业设备和工具,掌握专业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技能,能够创新运用实践方法和手段设计有趣的实践目标和内容,组织有序的实践过程和活动,实施有效的实践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4]。

最后,教师还应具备出色的科研服务能力,能够关注专业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开展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果,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咨询,推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变革和发展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5]。

(二)专业差异

针对不同的专业,存在一系列的教育和实践差异,这些差异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利用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首先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上。比如,理工科类专业更重视具体技能和实践操作,而商科和人文学科类专业则偏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

此外,不同的专业对教育设备和资源有着不同的需求。如轨道交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更先进和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来开展实践教学;而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媒体艺术这类偏向文科的专业,则更多依赖于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教学方法也因专业而异。如轨道交通工程类专业更重视实际操作和现场管理,通常采用模拟驾驶、现场实习和项目管理等教学方式;而媒体艺术类专业则更强调创意发展、视觉表达和艺术实践,通常会利用工作坊、多媒体实验室和创意项目等实施教学。

不仅如此,每个专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也有所不同。如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地方轨道交通产业深度结合,强调与产业界的合作与实际操作经验;而媒体艺术类专业则更加关注文化、社会和艺术历史的交融与创新表达。

二、共性引领与差异优化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必要性

(一)共性引领的必要性

首先,共性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双师型”教师,他们都需要拥有一些基础、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这些基础知识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当这种共性得到强调和保障,便成为推动所有“双师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共性也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教育实践中,共性引领促使培训、教材和资源得以统一和标准化,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例如,当我们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共性能力进行培训时,可以实现批量化、系统化的培训,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最后,共性引领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普适性和稳定性。共性是教育活动得以稳定开展的关键。它确保了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教育背景下,教育活动都能得到相对统一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这种普适性使得教育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提高。

(二)差异优化的必要性

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差异优化很有必要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共性,而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这种差异优化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双师型”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经验,也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若简单采用统一的培训模式则很可能会忽略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而差异优化正是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每位教师都有收获并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这种差异化培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个体性。

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需要与实际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相结合。不同的环境对“双师型”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在满足共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差异优化往往能激发新的教育思路,不仅可以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可以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三)共性与差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双重价值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是平衡和融合理论与实践[6],这恰恰反映了共性与差异的双重价值。从宏观的教育策略到微观的教学方法,共性与差异都拓宽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以柳州某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其教学内容中融合了共性的核心理论知识与差异化的实际操作技能。共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石,构建了统一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塑造他们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但要使学生真正适应职场,仅有这些还不够。差异性则源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需求。

不同城市或地区的轨道交通系统都有其独特性,从设备配置、技术应用到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这些差异,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具体、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共性与差异的平衡及融合,进一步加强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师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合作,教师可以了解和引入最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和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共性与差异的双重价值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融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确保了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策略

(一)融合引领

职业院校应将共性引领与差异优化贯穿新教师引入培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培养等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使教师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实现共性与差异的平衡和协调。

一是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起点,也是共性引领的重要環节。新教师入职培训应注重培养新教师的政治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理论知识等共性要求,同时要考虑不同专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为新教师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7]。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新教师除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技能,还应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行业规范、设备操作、安全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技能方法。新教师入职培训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网络培训、现场挂职实践等,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二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也是差异优化的关键环节。专业能力提升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要关注不同专业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为教师提供更新的信息和资源。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除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及时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新政策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点。专业能力提升可采用专业培训、专业考核、专业交流、专业参与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三是岗位胜任力培养。岗位胜任力培养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点,也是共性与差异相融合的环节。岗位胜任力培养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共性要求),同时也要考虑不同专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激励[8]。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除应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还应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或者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培训、咨询、评估等活动。岗位胜任力培养可采用岗位评价、岗位晋升、岗位奖励、岗位创新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定制反馈

运用评估技术如AI和大数据,深入分析教师共性表现和差异特长,提供定制反馈,以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其创新性是基于数据进行差异化诊断,使反馈更加客观、精准和个性化。

首先,运用AI和大数据技术。AI和大数据技术是评估教师共性与差异的有效工具,它们能够收集、处理、分析、呈现大量的教师数据,如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教学创新等,从而揭示教师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点[9]。例如,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现场或视频进行语音识别、情感分析、行为识别、内容分析等,从多个维度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定位风格,以及评判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深入分析教师的共性表现和特长。深入分析教师的共性表现和特长是评估教师共性与差异的核心环节,它要求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指标,对教师进行综合、系统、动态分析,从而发现教师的共性优势和差异潜能。通过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共性要求上的表现和差异,以及在教育设备、资源、方法、内容、目标等专业领域上的特长和差异。

最后,提供定制反馈。反馈是评估教师共性与差异的最终目的,它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建设性、激励性的反馈,以促进教师的共性发展与差异优化。通过提供定制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判断自身的共性水平和认识自身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建教学团队,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取长补短,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其创新性在于跨界整合,优势互补,使“双师型”教师能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一是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科界限是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跨界整合的基础。打破学科界限要求突破传统的学科划分和隔离,打造开放的学科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师除了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与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如交通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教师建立联系,共同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的教学问题。

二是组建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是协同发展的核心,也是优势互补的关键。这要求构建多层次、多角色、多功能的教学团队,实现教师之间的有效协作。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师可以组建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员、工程师等不同职称、不同专业、不同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是共享优质资源。共享优质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实验、项目等,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例如,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实际案例等,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如交通工程的数学模型、电气工程的电路原理、计算机科学的编程语言、管理学的组织理论、艺术学的美育概论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四是实现差异化,取长补短。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差异特点,为教师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共性优势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角色和任务,如主讲、辅导、实验、项目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共性不足和差异需求,寻求合适的教学支持,如指导、培训、交流等。

(四)模拟体验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真实工作场景,能使教师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感知、思考、解决、反馈、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一是通过虚拟仿真方式构建近似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情境。虚拟仿真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VR、AR、MR等)构建真实工作场景和问题情境,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教学目标设计和制作符合真实工作要求和工作特点的场景和情境,让“双师型”教师能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感知真实的工作问题和工作挑战,思考贴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重构地铁运营的工作场景和问题情境,如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修、安全等,让教师能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感知和思考城市轨道交通问题。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学培训。沉浸式教学培训是模拟体验的手段,也是解决和反馈的途径。根据不同的教师特点和需求,提供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让教师能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解决真实的工作问题和工作挑战,反馈工作效果和工作成果。例如,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师提供故障诊断、维修方案、安全措施等沉浸式教学体验,让教师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

三是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模拟体验的目的,也是改进和优化的结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表现和反馈,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并予以支持,让教师能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优化自己的工作成果。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共性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差异是教师成长的动力,在实践中要注重二者的统一。笔者认为,共性要求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满足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双重要求;专业差异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不同专业领域对教师有不同要求,识别差异、因势利导是关键。通过融合引领、定制反馈、协同发展、模拟体验等,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助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后续研究可继续在不同院校、专业中进行应用拓展,丰富共性引领与差异优化的内涵,以更好地服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天明.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考量[J].教育与职业,2022(23):86-91.

[2]肖柳庆.广西高职文化艺术类“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优化对策[J].广西教育,2022(33):105-109.

[3]李红,姜欣彤,任锁平,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路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6):73-78.

[4]徐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变迁与实践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81-86.

[5]李国良,王斌.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与成长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5):50-56.

[6]蒋树贤,王思珩,冯新,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3(10):79-83.

[7]史康丽.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167-168.

[8]刘兴凤,张安富.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54-158.

[9]郝晶晶.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差异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0):46-4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重点课题“创业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分类培育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2022ZJY2788)、柳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022ZJA024)、2023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面向东盟职业院校的教师标准研究”(ZGDMKT2023ZC011)、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科技创新团队(2022-KJCX003)的研究成果。

(責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双师型高职教育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