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探索

2024-04-24杨燕华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

杨燕华

摘 要:高职院校基于专业技能的志愿服务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为此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志愿服务中,实现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多元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在认知层次、认同层次、自觉层次、自信层次的提升,形成“两融三化四层次”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德技并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104-04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之一,是践行新时代志愿精神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奉献成就青春。立足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志愿服务在高职院校中呈现出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在专业技术技能上更具优势,在保证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又反向作用于学生,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研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现状,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探索,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探索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的价值意蕴

开展志愿服务是学校基于思想引领的社会实践方式,在志愿服务中融入专业技能实践则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训技”双重育人目标的特色实践方式。探索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对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双高计划”的立德树人根本特征,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是实现德技并修的根本要求

在“双高计划”中,德技并修能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高职院校发展要坚持育德与修技并举、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强调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到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2]。在德技并修的要求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基于专业技术技能开展志愿服务这一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育人方式,要充分认识和增强专业技术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效果,实现“立德+训技”的双重育人目标。

(二)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

面对当前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在第一课堂职业领域课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开展技术技能训练,但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鲜少有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技能实践教学结合的途径。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技能服务类型的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利于实现“立德+训技”的双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举措。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中,深入开展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将专业技能实践融入志愿服务中,倡导将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应知与应会有机统一的教育,到实践中学、到实训中练。

(三)遵循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基本要求,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是彰显使命担当的坚实支撑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出台使得志愿服务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这既指明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使命与任务,又为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要紧跟时代发展,既要立足社会需求,又要紧密依托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引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彰显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实践对青年学生的技術技能、服务队伍管理、服务质量效能的要求更高,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协同性不高,迫切需要一体化运行

一是职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的协同性不高。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第一课堂中,通常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且具有较为完善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但是,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项目在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相对薄弱,职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的协同性不高,没有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相互促进提升的良好局面。二是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协同性不高。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是帮助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对独立,需要进一步有机结合进而提升育人成效。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在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成就感、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

基于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协同性不高的现状,迫切需要探索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的一体化运行,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既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特殊性需求,发挥高职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上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青年之力助力社会发展。

(二)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创新性不足,迫切需要多元化运行

一是志愿服务项目形式单一、停留在简单的重复性的服务内容上。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往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学生多被安排到如街道清洁、秩序维护等机械式的缺乏新意和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与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知识脱节,组织方也缺乏活动后对志愿服务的总结提升,导致学生从感知上认为自己只是参加了一次简单的劳动,容易降低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宣传及新媒体运用方面存在不足。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在指定平台上进行招募或者是学院摊派任务式分配,在新媒体上的招募宣传不足。同时也缺乏活动后的宣传总结,宣传形式多停留在发布校园新闻的单一形式上,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基于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创新性不足的现状,迫切需要探索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的多元化运行,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多元项目类型、多元宣传形式,以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创新性发展,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规范化程度不深,迫切需要品牌化运行

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存在学校志愿服务的通病,即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往往是由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等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学生,但囿于学生的局限性,难以科学有效地统筹和协调志愿服务全过程,影响到志愿服务长期发展。二是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由于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队伍往往是临时组建的,活动开展前招募、选聘,活动结束后即刻解散,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缺乏优秀的培训师资力量。三是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多看重志愿服务项目的效果和活动影响,往往不够注重队伍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忽略了对志愿者的激励,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对志愿者内在需要的考虑。

基于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有待规范化的现状,建议高职院校打造基于专业技术技能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开展品牌化项目管理,通过项目进行系统化整合,提高志愿服务的规范性。

三、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的策略

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两融三化四层次”促进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促使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需求、贡献青春力量。

(一)以“两融”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专业技能融入志愿服务

“两融”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将专业技能融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开展思想引领的重要实践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实践,二者融为一体又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在志愿服务的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志愿服务让学生浸润在真实环境中感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促进关系,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素质、塑造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让理想信念的教育更生动立体,学生更易于接受,能夠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提升、在实践中进步。

高职院校可立足专业技能学习,在学生中招募组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实践活动。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项目为例,该校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学校派驻第一书记的县村:针对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房屋木质结构多、火灾安全隐患大的特点,组织具有电工上岗证的学生,重点开展家电维修、电气线路检修、安全用电知识宣传等实践活动;针对侗族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手工艺品附加值高的特点,组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团队开展蜡染、扎染的宣传和培训;针对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村落设计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制订包括景区简介、景区线路图、景区游乐项目等在内的旅游方案。通过将专业技术技能融入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以青年之力服务社会。

(二)以“三化”为抓手:实现专业技能志愿服务一体化、多元化、品牌化

“三化”指专业技能志愿服务一体化、多元化、品牌化。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一体化运作,要提高职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的协同性,提高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协同性,加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的系统的理论思维指引。一是增设志愿服务类学分,合理配置教学学时与志愿服务的比例,在学分考核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二是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拓展授课内容,邀请思政教师、优秀志愿者、社会服务工作者等参与,做好思想引领和志愿服务动员;三是将志愿服务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志愿服务,同时将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奉献中发挥自我价值。

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多元化运作,可以促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与学校各部门、街道社区、第一书记对应村镇、社会公益组织等密切联系,共同开发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开发多元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项目上多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鼓励多元宣传形式,加强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和互动,使得学生更易接收志愿服务信息、更易接触到志愿服务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品牌化运作,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扩大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使得志愿服务队伍的成员相对固定于具备某一专业技能的学生群体,有利于组织体系化的培训、有利于开展规范化的管理,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三常管理”模式(即常招募、常培训、常服务),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也能够针对性地进行考核和激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获得内在实现的满足感,促使志愿服务逐渐由学校主导型向学生志愿者自发型转变。

(三)以“四层次”为标准:提升学生认知层次、认同层次、自觉层次、自信层次

“四层次”指学生的认知层次、认同层次、自觉层次、自信层次。认知、认同、自觉、自信是学生在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过程中思想认识逐级递进的四个层次,通过四个层次的提升,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立德+训技”育人目标。

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形成认知,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此类志愿服务对基于专业技能开展服务实践有了初步的感悟,达到认识的层面,能够理解如何使职业教育第一课堂的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第二课堂中发挥作用,能够把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联系起来。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形成认同,指的是学生参与此类志愿服务的意愿意识上的外化,本质上是学生对此类志愿服务的认可。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知觉自己所发挥的作用,意识到自己是提供服务和做出贡献的一员,在更加深入的服务实践与学习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的价值有更加理性的认同。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形成自觉,指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本质上就是通过长期的行动自觉形成稳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尤其是立足于专业技能的志愿服务,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第一课堂理论和第二课堂实践充分融合起来。学生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形成自觉就是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应当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志愿服务实践,意识到自己应当有所为。由此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对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形成自信,指的是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有着高度的自我肯定。在不断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不断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对自己参与志愿服务这件事产生更加坚定的信心,也对自己参加志愿服务产生自豪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对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培养有担当的青年志愿者。通过将职业教育在技能上的优势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让青年学生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双高计划”引导育训结合、德技并修[N].中国教育报,2019-04-23(9).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注:本文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课题“高职院校‘立德+训技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探究与实践”(2021XGB0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