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批注 深入咀嚼

2024-04-24曾蕾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三观笔者文本

曾蕾

《许三观卖血记》以卖血为主线,贯穿其中的是当时底层民众挥之不去的生存苦难。选文源自小说的第二十八章,讲述了许三观第七次至第十一次卖血(二十天之内)的经历:儿子许一乐得了肝炎,病得很重,被送往上海的大医院治疗,明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许三观仍然决定倾尽所有救助妻子的私生子。在筹钱无路时,为了救一乐,许三观只好拼死一搏……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阶段阅读和分层次批注,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一、起始阶段——批注阅读的读前准备

批注是一门学问,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深入咀嚼文本内容,呈现自己的疑惑、思考、想法等。由于初中生阅读经验有限,在批注阅读的起始学习阶段,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甚至应付了事。因此,在学生进行批注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批注技巧,明确批注的相关常识。

教学伊始,笔者先用PPT投影展示《红楼梦》的脂砚斋批注版本、《三国演义》的毛宗岗批注版本、《水浒传》的金圣叹批注版本等图片,在激发学生批注兴趣之余,让学生对批注的基本范式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理清了“批注”的内涵与定义:“批”是批语,“注”是注释,“批注”就是在阅读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及时写在书页上。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并告诉学生根据批注位置的不同,批注有“眉批”“旁批”“尾批”和“总批”等类别。接着,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议并确定批注符号,如用着重号标注重点之处,用下画波浪线标注值得借鉴之处,用问号标注存疑之处等。这样教学,学生对批注的内涵、位置、符号有了基本认知,为后续的批注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实施阶段——批注阅读的指导与开展

批注是个性化行为,是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读者的眼光和情怀。学生个性不同,生活经验、阅读视野和思维模式不同,注定了即使面对同一篇文章,学生的批注也各不相同。那么,个性化的阅读批注中有没有共性的批注策略呢?笔者认为,由浅入深的“三层批注”是一种有效的批注阅读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段对分层批注做简要阐释。

1.素读状态下的感性批注

“素读”指读者在与文本接触的全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已有的讲解、定论的影响和干扰,保持一种原生态的阅读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素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的“泛自由阅读”。对初中生而言,“素读”的目标指向应对接传统的“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目标,教师可将这个阶段的批注界定为“整体感知式”批注。批注时,学生应找准批注的起点,表达阅读的最初感受。具体的切入点有情感触发点、文本疑惑点和语言赏析点等。

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时,一名学生在素读状态下的感性批注如下:“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①②。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③。”其中,①为文本疑惑点,学生批注“?”②为语言赏析点,学生批注“真巧妙啊!”。③为情感触发点,学生批注“真感人啊!”

从切入点的选取来看,学生真正把初次阅读时的疑难问题、所思所感等及时记录了下来,但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点评的语言平淡、肤浅,批注的质量不高。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找到切入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细节批注阅读。

2.共情状态下的细节批注

共情,即将自己的情绪、思想等主动注入文本之中,深入揣摩作者思想情感的起始与归属,感受文中人物在相应语境中的心理与体验,从而消除与文本的语言隔膜,获得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在初中阅读领域内,这一阅读层次对应语言的精细化赏析目标,如标点、字词、语句、段落等,以及艺术形象的鉴赏,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场景描写等。考虑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以上要求只能“因人制宜”,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发挥其潜能,无须面面俱到。

教学时,笔者与学生讨论后,总结细节批注的主攻方向:①批注词句,进行语文审美;②批注场景,剖析情感态度;③批注对白,解读人物内心。带着探究眼光重新审视“素读”感受,学生会对文中生动的情节、有序的表达、巧妙的修辞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以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背上一个蓝底白花的包裹,胸前的口袋里放着两元三角钱,出门去了轮船码头”为例,学生批注的内容是“‘两元三角,路费真的好少!他生活的窘迫由此可见一斑。”再以选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他看到林浦的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为例,学生批注的内容是“这段景物描写,之前以为只是闲笔,再次细读,发现它其实是为了突出冬日的寒冷。‘积雪闪闪发亮说明雪未化,‘玻璃白茫茫的衬托出天气寒冷,而居民吃饭的热气又加剧了许三观的饥寒交迫之感。”这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共情阅读、细节批注。学生真正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动融入主人公的视角,感同身受,写出来的批注就不再是肤浅的感性认识。

最后,笔者附上学生课后补充完善的第二自然段批注。

①文本质疑点:大量地名的罗列显得冗繁,到底有无必要?

②语言赏析点:罗列大量地名是为了表现许三观出行路程的漫长与艰辛。联系全文来看,六个县城地名的交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外,去上海途中是否经此路線,读者可以不深究,作家自身却不可不详细考察,小说之难写,由此可见一斑。

③情感触发点:平实的文字,却是骇人之语。许三观的疯狂打算震人心魄,读至此处,顿生不祥之感——以命换命,莫非他要死在卖血的路上?

对比之前素读状态下的感性批注,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3.整合阅读下的全篇批注

由于之前两层阅读的相应批注落脚点主要是关键词、精彩句子及抒情议论段落等,这些都是“断章式”的,难以承载深度阅读所需的整体思维与逻辑勾连,也无法达成读写共生的整合性要求,所以,第三层次——全篇批注应运而生。它与前两个层次的批注阅读最大的区别是立足高远,指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主题内涵、写法特色等宏观角度中择其一二或多者兼顾,以总评或观后感等形式,完成不同思维层面的综合性表达。

下面,笔者以学生对第六自然段中“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的批注为例,阐明三个层次批注方式的区别。

①素读感性批注:“苦命人!”

②共情细节批注:“强忍着寒意,在冰冷的冬天喝河里的凉水……我代入想象一下都觉得痛苦。更痛苦的是,我结合下文发现许三观拼命灌水是为了多抽出血来卖。这让人触目惊心!我为他掌握如此“窍门”而鄙夷他浅陋无知,又哀其悲惨可怜,真是字字见泪,不忍卒读。”

③整合全篇批注:“以动作写内心。这段虽没有一个字的心理描写,却无一字不是心理活动的揭示。结合全篇来看,此文的整体语言风格与此段极其相似,平白质朴,绝不用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接近口语。作者这种无夸张、无议论、无感慨的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其实是一种字里行间蕴含着温情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客观描写,在客观中蕴藏主观。在细读中,我们不难品出那份主观情感倾向——作者对底层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怀。”

如上所述,整合状态下的全篇式批注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检验自己语言积淀,充分展示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全篇式批注,或探究主旨,或赏析特色,或剖析写法,或评点人物,或思辨文本,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三、完成阶段——批注阅读精彩案例分享交流

此阶段需要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围绕他人批注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三层批注式”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通过分享交流,学生既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又能听到同伴的阅读体验,不同的体验组合起来,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堂实践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批注分享示例有两处。

一是对尾段的比喻句“(他)像是挂在屋檐下的鱼干”,学生这样批注:“‘鱼干的比喻很寻常,没什么文采,但很直白地写出了他的血几近被抽干后身体的状态。考虑到许三观的身份,‘鱼干的比喻非常切合他的文化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接地气的表述彰显了作家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底。”其他学生表示:“云淡风轻的不经意流露有时比浓墨重彩的特写还要震撼人心。作家这种隐晦又有力、朴实又真挚的刻画,以前我很难发现,再次读文,我却格外关注这样的细节。借他人的批注,启迪我的慧心,这就是我喜爱分享、交流批注感受的原因”。

二是有一名学生直接引用原文,但将其改成分行排列,以诗歌的形式对全文做了总评:“再多的赞词来点评这篇小说,总显得多余和繁赘。请原谅我语言的苍白乏力,直接拿这篇文章不多的外貌描写来批注‘许三观此人与此文——许三观解开棉袄的纽扣/让冬天温暖的阳光照在胸前/于是/他被岁月晒黑的胸口/又被寒风吹得通红。” 其他学生认为这一总评十分巧妙,直接将文中关于许三观的外貌描写编排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新的阅读体验,進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扎扎实实地发展听、读、思、记能力,切实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观笔者文本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五毛钱的“三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