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培养路径

2024-04-19周广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周广艳

[摘  要]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最终提升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积极进行探索,找寻唤醒学生阅读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情感体验;阅读潜能

阅读是教育最本质的内容,是人类获取知识与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说到阅读,大多数人往往想到的是“文科阅读”,常常把“数学阅读”排除在外。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在小学阶段,制约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往往并不是“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而是学生读不懂数学信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存在偏差。这表明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处于较弱的水平,也从侧面印证了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重视课前阅读,建立阅读习惯

在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中,首要解决问题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建立阅读习惯。对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学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显而易见,课前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接触新知识、了解新知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来完成课前学习,感受数学阅读的独特魅力,体会数学阅读的价值,从而产生阅读需要,逐步建立数学阅读习惯。

比如,在“圆”的课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教学片段。

鉴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比如,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出示任务单:第一步,学生要找到案例中“圆形”的个数;第二步,“比一比”,学生通过观察来讲述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异同点;第三步,“画一画”,学生按照教材文字的表述来初步学习圆的绘制方法;第四步,“我的发现”,学生可以尝试说出圆的组成要素以及其他典型特征;最后一步,“我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疑惑之处。在实际的课堂反馈环节,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

针对第一步,有的学生说:“在案例中,一共有10个圆形。”还有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该学生的回答过于笼统:“从自行车上,可以看出2个圆形;从奥运五环中,可以看见5个圆形……”在第二步中,学生能快速得出“圆与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多边形都是平面图形”的结论。在不同点的阐述中,有的學生认为“圆由曲线组成,而其他平面图形由线段组成”;有的学生认为“圆没有顶点,而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都有顶点”;还有的学生认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肯定也比较特殊”。

针对以上回答,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一一做出解释。在第三步中,教师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圆规的使用方法,并且能画出相对平滑而完整的圆。在第四步中,学生认识到圆心、半径以及直径是构成圆的基本要素,直径的长度永远是半径长度的两倍。在最后一步中,学生提出了“影响圆的形状大小的因素”“圆的周长怎么求”以及“围绕圆一周的曲线的名称”等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不断深入对于圆的学习。

在明确的阅读任务的指引下,学生不仅能清楚地知晓阅读目的和要求,有效提升了自身的阅读效率,而且培养了自我独立思考与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前阅读,学生能大致掌握知识脉络,提升学习质量。时间长了,学生将深刻体会到数学阅读的益处,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为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进行批注教学,提升阅读技巧

通过观察与研究会发现,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或者数学习题时,喜欢采取通篇阅读的方式。然而在阅读过后,学生常常因记不住某些关键信息去反复阅读,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阅读质量和效率。同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会在阅读习题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难以保证解题正确率。

“批注式阅读”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指导学生采取各式各样的标记方式,给数学教材或数学习题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标注,筛选出关键信息,以提升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最终在反复的操练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习题课中,教师可采取批注式教学。比如,已知有两个周长相等的游泳池,它们的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中长方形泳池的长为130分米,宽为7米,求正方形泳池的面积。在实际解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学生直接列出算式“130×7=910平方分米”;第二种,学生意识到要进行单位换算,列出算式“13×7=91平方米”;还有学生认为题目信息缺失,最终没能进行解答。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读懂题目意思。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借此机会引入批注教学。第一步,教师让学生用画圈的方式来标注所有的数学名词,通过仔细阅读,学生成功标注出“周长”“长”“宽”以及“面积”等数学名词;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用“双横线”对单位进行标注,通过此步骤,学生能发现单位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在解题中注意对单位进行换算;第三步,“标注等量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相等”这一关键信息;第四步,“提出疑问”,学生要在题目的空白处写上“如何运用周长相等这一等量关系”这一疑惑。

经过这一系列的标注活动,学生顺利地收集了所有的解题信息。在解题中,通过观察与研究所画标注,学生先列式“130分米=13米,(13+7)×2=40米”,成功地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学生通过联系“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相等”这一条件,求出正方形的边长为10米;最后,学生列式“10×10=100平方米”,得出最终答案。在案例中可以发现,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题目的阅读,从而能更好地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

总之,“批注式阅读”将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及阅读质量,在不断操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熟练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从而提升数学阅读技巧。

三、结合生活经验,强化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是否能提取关键信息,还表现在是否有能力将某些数学信息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数学语言,并由此建立起一个解决该问题的通用数学模型[2]。在实际阅读与解题过程中,部分學生往往能顺利地提炼出众多有效信息,但很难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数学模型,从而限制了自身的解题效率和解题质量,这恰恰证明了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语言转化能力方面偏弱的事实。很多数学阅读材料与数学习题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数学信息都可以用生活现象来解释。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触及数学问题的表征,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中,为了体现生活经验在数学阅读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习题:已知有一个形状为长方体的玻璃缸,它的长为5分米,宽为4分米,高为3分米,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且水深2分米。在玻璃缸中放入一个石块,水面的高度上升至23厘米,则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阅读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提取出“23厘米”“水深2分米”以及“求石块的体积”等关键信息,却无法明白“水面的高度上升至23厘米”这句话的用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日常,并问道:“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见到过水溢出的场景?”经过一番回忆后,有的学生说:“把汤勺放入一个盛满水的碗中后,会出现水溢出的情况。”还有的学生认为:“将鱼放入一个装满水的水桶后,会溢出一部分的水。”在学生各自说出了多种生活场景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水会溢出”。针对这个问题,多数学生认为“汤勺以及鱼等物体挤占了原本属于水的空间”。

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并问道:“空间代表什么?”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学生不约而同地讲出了“体积”这一关键词。如此一来,学生恍然大悟:“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品现在所占有的空间大小,即物品的体积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教师让学生回到原题中,重新审视题目信息,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石块占据了3厘米厚的水的空间,导致了水上升了3厘米,因此石块的体积等于一个长为5分米,宽为4分米,高为0.3分米的长方体的体积”,随即列式“5×4×0.3=6立方分米”,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在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日常,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数学信息的实际含义,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推荐课外读物,深化阅读能力

虽然小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十分丰富并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但是在浩瀚的数学知识面前,小学段的数学知识不过是“九牛一毛”[3]。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数学读物。同时,教师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尤其要注意课外读物的内容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发展性、多样性以及启发性等,它可以是小学数学核心理论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总之,优质的课外数学读物的内容一定是既兼顾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又充分体现阅读的灵活性和知识的生活性,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在1到100这些数中,哪个数的因数最多?”有的学生认为“100”的因数最多,有的学生认为“99”的因数最多,有的学生认为“88”的因数最多…… 此时,教师出示答案,指出“60的因数是最多的”;同时,让学生回忆“一小时有多少分”以及“一分钟有多少秒”。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60!”这时,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这里的60和之前的60有无联系?”借此机会,教师出示书名为《数学王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研读相关资料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在交流讨论环节,有的学生指出:“100虽然比60大,但它因数的个数却远不及60的因数个数多。”还有的学生补充:“在100以内,60的因数是最多的,这也会给人们的运算带来很大的便捷性。”经过这一轮的课外阅读,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以60作为时间进率”这一数学现象居然和“100以内的数的因数个数的多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这本书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远不止这些,它还记载着“一年有12月的数学解释”以及“一天为什么有24个小时的详细阐述”,如此一来,学生对“12进率”以及“24进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深入阅读,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在案例中可以发现,通过阅读课外数学读物,学生对于数字有了不同的认识,体会了数字的神奇,这是在数学基础教材中无法获取的。总之,课外阅读材料的引入,让学生汲取到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最终真正让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和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采取合理的举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从数学阅读中收获成就感,最终爱上数学阅读。

参考文献:

[1] 赵婷.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9.

[2] 张国玲. 发展数学阅读力: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助力[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03):26-30.

[3] 沈强. 小学生数学阅读力进阶支持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3):36-39.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