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024-04-16叶晓红
叶晓红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教学品质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往往可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考的效果.同时,课堂提问可以检测教学效果,为教师调控教学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也会提出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给出预设的答案,学生的“答”缺乏主动探究的过程,所以课堂提问并未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学”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无法激发学生高品质的认知思维.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提问策略,利用一些启发性、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注意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数学课堂上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大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师问生答”模式是课堂提问的主流.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课堂提问质量不高
课堂提问大多为低水平的展示性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给出答案.虽然展示性问题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但是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封闭性的,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学”是被动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开放的探究空间,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提问思考时间过少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赶进度,教师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过少,这样将难以达到认知水平所要达到的高度,难以发挥课堂的提问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价值,从而使得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同时,因思考时间过少,部分学生可能会因难以跟上教学节奏而出现畏难情绪,影响学习信心.
3.课堂提问频率过大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教师会提出许多问题,从而将课堂打造成了“满堂问”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是因为所提问题缺乏一定的指向性、目的性、层次性、启发性,千篇一律,难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成长.
4.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已经给出了答案,若此时用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则显得有些片面.同时,大多数课堂评价为教师评价,单一的、片面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预设,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推动和导向作用,从而使课堂提问更好地服务于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巧借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当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再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回顾,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相应的方法,从而通过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另外,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思维比较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相似或相关问题的联想、类比、转化,深入地理解知识,认清问题的本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内容后,在小结时,教师并未设计诸如“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等常规提问,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降幂排列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像什么呢?问题给出后,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好比卖水果,苹果归一类,香蕉归一类”;有的学生说:“好比去操场站队,女生站一排,男生站一排”等等.这样与旧知相类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常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引发错误,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的模糊点、盲点来设计问题,以此在问题的驱动下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懂学会,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2.巧借提问探寻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解题教学中,对于那些单一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已知,通过对这些意义明确、条理清晰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建构相应的解题策略.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线索,在知识的集合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逐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较为抽象的分析型问题,教师可以在知识的发散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从而通过对小问题的探究发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认清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探究型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辅助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当学生遇到障碍时通过有效的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决策略.可见,在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境灵活调整,协调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ABCD,顺次连接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确定的结论.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创设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观察中點四边形EFGH,你觉得这个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是否能够证明呢?这样学生会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对比等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提出猜想,即该中点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当部分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出现障碍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引导: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你能够得到哪些信息?是否可以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呢?这样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大多数学生会通过连接对角线来构造三角形,由此完成四边形向三角形的转化(如图2),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多渠道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思维,优化学生認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除了设计以上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逆向思维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充要条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善于在问题的关键节点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3.巧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心预设,又要科学对待生成.过度预设会使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教师的管控之下,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而生成性学习则恰恰相反,其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自身的思维处于主动的状态.同时,动态生成的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维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有助于实现多渠道解决问题目标的达成.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各种隐含信息,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来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学生通过连接四边形对角线AC,BD得到四边形EFGH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证明了结论.对于该问题,若能够进一步探究,还能发现更多秘密.于是结束该问题的探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存在特殊的关系,此时四边形EFGH又是哪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呢?于是学生会继续提出新问题,若AC=BD,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若AC⊥BD呢?若AC=BD且AC⊥BD呢?这样通过对原问题的拓展延伸又开启新一轮的探究.经过新一轮的探究,学生容易发现,若AC=BD,此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如图3);若AC⊥BD,此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如图4);若AC=BD且AC⊥BD,此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这样在解题后通过添加条件让学生挖掘题目背后的价值,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为学生提出问题预留时间,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问题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究,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在解决限定条件的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一变”,通过变已知或变结论,提出新问题,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获得新发展.
4.巧借提问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反思既是一种学习习惯,又是一种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应答的,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难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影响了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影响了学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反思性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对审题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充分挖掘了隐含条件;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看看解题依据是否充分、合理,运算过程是否准确;引导学生对解题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路径,看看解法是否还能优化;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验证解题结果是否符合题意,所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等等.这样一系列的反思,有助于优化学生认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师生思维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发展学生认知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提问与思维引导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提问中引导,在引导中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巧妙地提出蕴含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以此达到巩固旧知识,建构新系统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提问时还应重视方式方法,切勿让“会不会”“对不对”“懂不懂”等简单的对话式提问成为课堂对话的主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地设疑,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此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获得新的发展.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应巧妙地予以引导,通过提问、交流、解答等过程揭开数学思维的面纱,让学生掌握研究数学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师问生答”的旧模式,打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发现并提出新问题,以此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促进新思考,获得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