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2016-11-11刘洁
刘洁
摘 要: 依据教学法基本原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出发,对如何合理运用课堂提问、增强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重点论述了课堂提问的目的、方式和要求。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教学效果 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真探索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少不了的中间环节。好的课堂提问具有承上启下,瞄准课文中心,释疑解难,总结全文,发人深省等诸多优势。唯有正确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滥用或误用提问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达到有害结果。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实用性、合理性和思维性,故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这就要求提问必须有针对性。提问应始终围绕教学进行,由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事先就能知道,因此提问应提前设计好,并备好答案,从而避免临时提问或信口开河带来的仓促、欠缺或无关紧要的提问;还可以事先安排设定思考的时间,从而整体驾驭课堂教学。
当然有些问题可能事先预想不到,如突然出现的教学疑点,个别学生提出的错误见解或离题太远的问题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临场发挥、临场应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知识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假如教师对某些问题感到棘手,可暂退一步先提出问题而不急于回答,以便课后从容研究。
二、课堂提问要以理解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对于记忆性问题不是不可以提问,但要放在次要位置上。这种提问充其量是检查和督促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对创造性思维不起作用。
课堂提问重在开发学生的思维,应充满思考内容。学生或者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例题,或者根据例题抽象出相关知识,或者把知识与例题结合起来从中得出合乎逻辑的推论。不言而喻,理解性、创造性永远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共性,对不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要少提或不提
教师要始终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众多学生,因此提问一定要有普遍意义。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解答,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受益。有些学生提出的不带有共性的问题应在课外个别解决,不宜把它放在课堂上讨论或讲解。
四、课堂提问要难易得当,要适应学生既有知识的接受能力
课堂提问过难学生茫然不解,答案驴唇不对马嘴,课堂提问过易失去思维价值,白白占用时间。所谓难以得当,是针对学生既有知识的承受能力而言的,学生应有答出的可能,但又不太容易,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推敲,将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加以开掘,加以整理和提炼,再加以推论或概括,才能与问题衔接起来,做出正确的回答。
五、课堂提问要采用多种形式
课堂提问从提问对象上划分可分为指定性和不定性两种。指定性提问要求特定学生回答,旨在加强对特殊对象的训练或特殊问题的回答,这种提问以记忆性为主,不定性提问要求学生抢答或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旨在加强对普通对象的教育,这种提问以理解性问题为主。毫无疑问,两种提问相对于各自教育功能而言都是必要的、适宜的。
课堂提问可以采用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共同回答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然后选出代表回答。此种方法集思广益,使学生在讨论中大胆思维和发言在交往中提高。
六、课堂提问要进行答案讲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纠正
事实上,对课堂提问的讲评是教学的补充和完善,由于提问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拟定的,因此答案的讲评要准确,必须带有共性。这种讲评看似针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但受益的却是所有教育对象。在讲评中教师不仅要指出回答的真确与错误,更重要的是讲明为什么正确与错误,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课堂提问要创设矛盾,设置悬念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境界,思维较快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通过巧妙释疑,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如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约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我提示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远远超过月球。”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我点出了本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导入新课。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克服随意性,问题设计要准,提问时间要准,问题答案讲评要准。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提问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浪费时间,延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