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文中的美食
2024-04-15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闻一多先生称赞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诗的诗歌,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范本;杜甫的人格,堪称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杜甫留存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竟有超过四百首与饮食相关,本文带您了解一二。
时蔬是本尊
杜甫自小由姑母带大,姑母学佛长素,受到姑母信佛的熏陶,杜甫逐渐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研究佛教经典,深入探讨佛法的奥义。爱吃素与他对佛教的崇尚和信奉有着紧密的联系。青年之后,他的生活清贫,唐乾元二年(759),他写了《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在成都逗留期间,正逢“安史之乱”,他无法返回中原,只能在成都浣花溪畔的一座简陋草堂安顿下来。这段时期,他的经济状况拮据,生活十分清苦,每日仅以素菜和草果度日。因此,当地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菜肚老人”。
在唐代,芹菜被视为美菜,很多名人士大夫都钟爱芹菜。唐天宝十二年(753)初夏,杜甫陪同友人游览何将军山林,并被主人留下做客。琳琅满目的山林物产和舒适宜人的大山景致让杜甫写下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中记述“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杜甫是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而著称的诗人,他喜欢芹菜是因为芹菜象征着丰富和美好的生活。《诗经·鲁颂·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人们在欢乐庆祝时,都要准备一些水芹食用。古时,泮水之畔的泮宫,是鲁国学宫。相传,学子们如果有幸得了高中,须得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里采些水芹,并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秀才或士子。正是因为如此,后人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或“采芹”。《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兔醢。”菹是指腌制的菜,“芹菹”是七菹之一,这样有着美妙芬芳气息的菜蔬不仅可以食用,更要用来献祭给祖先和神灵。《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唐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唐太宗听闻魏征嗜食醋芹,于是以醋芹赐魏征,平时不苟言笑的魏征竟然眉飞色舞连干三杯,食未竟而芹已尽。宋林洪《山家清供》:“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净,入汤灼过,取出,以苦酒研芥子,入盐少許,与茴香漬之,可作葅。惟瀹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水芹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古代除夕夜的餐桌上,往往都少不了一道菜品,它就是“水芹炒茶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芹”与“勤”同音,而勤劳能够致富发家,故此人们才会图个吉利。水芹的茎是管状的,除夕食了这一道大菜,来年可以“路路通”。
唐杜甫《无家别》有“园庐但蒿藜”。还有一个就是茼蒿,湖北有一道比较有名气的菜,就叫“杜甫菜”。杜甫在四川夔州时,肺病严重,耳聋眼花,生活也无着,此时杜甫已五十六岁了,他抱病离开夔州,辗转到湖北公安。在此杜甫得到一位叫韦匡赞的年轻人的看重,他去探望杜甫并设酒席款待杜甫,杜甫写下《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诗作为纪念,就在这次酒席上,杜甫吃到了当地人用茼蒿、菠菜、腊肉、糯米粉等制成的一款菜,赞不绝口。酒足饭饱,心情也舒畅了,茼蒿还有宽中理气、消食开胃的功效,杜甫的肺病也有所减轻。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便称这道菜为“杜甫菜”。传说元忽必烈有一次在行军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没有吃到绿叶蔬菜,感到身体不适。吃了茼蒿后,感觉美味可口,顿觉神清气爽。下令让士兵也吃,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于是这之后的茼蒿还有了“皇帝菜”的美名。清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了蓬蒿菜制作:“取蒿尖,用油灼瘪,放鸡汤中滚之,起时加松菌百枚。”陈石喜《食茼蒿》:“一株结籽成百球,春食三四秋八九。流离颠沛杜甫菜,知足常乐喜悠悠。”
面點讲节候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强调天人关系的统一性。节日礼仪食俗,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节气与节俗既各自独立,又互为关联,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诗圣”杜甫一生之为人行事,即大都与此关系密切,因而也就有了《立春》《清明》《冬至》《腊日》《人日》《九日》《寒食》等诗及节俗面点。
唐杜甫《赠李白》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即立夏吃的乌米饭。相传首为道家太极真人所制,服之延年。后佛教徒亦多于农历四月八日造此饭以供佛。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载:“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由此可知:青精饭,南朝以前道家就作为养生延寿的食物了。宋林洪《山家清供》:“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取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久服,益颜延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曾介绍乌米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清顾禄《清嘉录》云:“四月八日,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
唐杜甫《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摄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淳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在唐朝,盛夏时分吃冷淘是很时兴的消夏食品。传说起源于武则天,因她在未入宫前吃面时烫伤了舌头,于是便研发出凉面。不仅如此,当时的人还喜欢用槐叶汁制作冷淘,因为做出来的面条碧翠可爱,色泽诱人。《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宋林洪《山家清供》槐叶淘:“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风味也佳美。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烹鱼有心得
大唐盛世吃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常见的食用种类之一,由于长安地处内陆,在鱼的种类选择上较为单调,因此唐朝当时专门设置了河渠署这一部门,管理渔业事务的同时也保证对皇宫的鱼供应。而其他王公贵族的日常菜单中也有着鱼这一选项,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文人雅士在吃鱼上面也毫不客气,经常把吃鱼记录在自己的诗作当中。
唐乾元元年(758)冬天,杜甫暂离华州到东都洛阳探亲,出潼关途经阌乡,受到县尉姜七的热情接待。杜甫作《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以示答谢,还原了当时的做鱼场景:“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宝应元年(762)七月,当时杜甫在成都所依靠的至交老友严武被召还朝,杜甫恋恋不舍,坐船一直送了三百多里,到了绵州,地方官正好是杜甫的从侄孙,当然要设宴招待。设宴的地方,也就是杜甫观渔的所在。《观打鱼歌》诗里写道:“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诗里不仅写了打鱼,还写了做鱼、吃鱼,活灵活现,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这正是刀鸣鲙缕飞,清觞异味情屡极。鱼鲙,《诗经·小雅·六月》就有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鱼的选择,唐杨晔《膳夫经》载:“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刀工处理精妙,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描述:“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鲙。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衒技,先起鱼架之,忽暴风雨,雷震一声,鲙悉化为蝴蝶飞去。”至于调味,《礼记·内则》里就说:“脍,春用葱,秋用芥。”
唐广德二年(764),杜甫自阆州归成都途中颂丙穴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相传,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漂泊到成都,在市郊浣花溪畔建了草堂住下来,杜甫邀几个朋友在草堂吟诗作赋,中午家人从浣花溪钓上鱼,杜甫亲自下厨做鱼,将鱼加工后,取来姜、葱、香菇、冬笋等,分别将之切成长长的细丝,调制汤汁,浇在制熟的鱼上成菜,朋友询问菜名,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后来人们把鱼肉加工成鱼丝,选用五种颜色辅料一起进行熘制成菜,便有了五柳鱼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读着杜甫的诗不仅受到他人格魅力的感召;同时他诗文中对美食的生动描写,也能拨动我们的味蕾。